<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图 张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i>宗派,宗派,出于佛教在中国本土演变史,后为其它领域所借用。汉传佛教的第一个宗派,就是天台宗。</i></p><p><i></i></p> <p><br></p><p> 笔者在营造广州茂德公草堂的时候,除了各种考察学习和交流外,曾与一位蔡姓民间传统文化践行者同住两年,每天听经,跑步,站桩,写字,谈天论地。</p><p> 某天突然明白《般若波罗蜜多经》讲的是什么,但求佐证,直到现在,得三证。</p><p> 一为某天在电视上看到星云法师讲的正见。</p><p> 窃以为,是由于某种觉,而得正见。</p><p> 二为拜读一下六祖坛经,觉得这是用六祖的方式演绎佛教原教旨,讲的也是正见,于是,同理可推(因听经时,也听到其它一些经文),《般若波罗蜜多经》,即《心经》为总纲,其它经文即是据其演绎阐述。</p><p> 三为今次礼拜天台宗祖庭——国清寺,后,了解到佛教理论述说中,亦指《心经》为总纲。众所周知,天台宗的教义主要依据是《妙法莲华经》,其中,《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就有世尊所<i>述。</i></p><p><i>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 </i></p><p><i>……</i></p><p><i> 我于伽耶城、 菩提树下坐,</i></p><p><i> 得成最</i><b><i><u>正觉</u></i></b><i>, 转无上法錀。</i></p><p><i> 尔乃教化之、 令初发道心,</i></p><p><i> 今皆住不退, 悉当得成佛。 </i></p><p><i> 我今说实语, 汝等一心信,</i></p><p><i> 我从久远来、 教化是等众。</i></p><p><br></p><p> 世尊在此处已经将佛之要义说清楚了,就是“正觉”,一切由此开始。</p><p> 这是笔者第一次从经文里获得世尊直语的验证,谓之宝贵!</p><p><br></p><p> 这份缘分,又得感谢高中同学——梁成奇,是他邀请笔者进行了潜山文化之旅,笔者也是分享了他十多年的佛缘。他在潜山一向默默地热心支持和帮助寺庙建设,这次此地有一座罗汉寺要重建,从史料中查知,此寺为唐天宝末年,为天台宗九世祖湛然大师所建。既然要重建,就得从寻宗开始,至少要去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天台宗祖庭)跑一趟。</p><p> 7月下旬,梁成奇先生就这么带着我们一行人直赴天台山,三天两夜,回程顺便也考察了浙江金华兰溪的诸葛八卦村,和黄山市的屯溪老街,以及向东厂里的文旅项目。</p><p> 这个旅程,吉人天相,如有天助,有意外吉缘的遇见,圆满成功。</p><p><br></p><p> 要跨过长江, “下江南”,这是经过黄山北坡,重峦叠嶂好风光,水流应该是流入长江的。</p><p><br></p><p><i>温馨提示:为了观看效果,有些图片需要横置手机观看,不便之处,请多包涵!</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国清寺</b></p><p> 可以想象,当初佛教从西域传进来的时候,原始的经文经过翻译了之后还是碰到诸多水土不服的问题,一定有一些人为此做出努力,其中有一个叫做智顗的僧人,率先根据中国人的文化背景和行为特点,对佛经进行大量的解释和注解,为佛教本土化做出重大贡献,也就使他被世人尊为智者大师、天台大师。</p><p> 他早年拜慧思为师,一日,诵法华经药王品,豁然开悟。既而代慧思开讲筵,更受其付嘱入金陵弘传禅法。</p><p> 相传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从金陵来天台山,路遇一慈眉善目老和尚——定光,其学识渊博,佛法高超,智者就拜他为师。智者于天台弘法,欲建新寺,定光示其须找福地,并说“寺若成,国即清”。</p><p> 于隋开皇18年(598年),晋王杨广根据智者的蓝图,命司马王弘亲自督造,现主要建筑为清雍正12年(1734年)重修。</p><p> 国清寺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宗派天台宗,和日本、韩国以及世界各地天台宗的祖庭。</p> <p> 我们在前一天的晚上赶到此地,这是早上看到的山下的牌坊。</p> <p> 走进牌坊,远远能望见隋塔,国清寺,就在那里。</p> <p> 这是雨花殿(四大天王殿)之前的广场,各位看官,也许会奇怪为什么进来了不先展现寺门,说对了,好像今天有什么重要人物要来,气氛庄重肃穆,早来的人,还不能从正门进来。</p> <p> 阿弥陀佛,有缘,有缘。</p><p> 我们先在左边厢,进门就遇见了国清寺的创始人——智者大师塑像,也就是智顗大师,天台大师塑像。</p><p><br></p><p> 智者大师俗姓陈,字德安。隋代(实际上是跨越梁、陈、隋三代)荆州华容(今湖北公安县)人,祖籍颖川(河南禹州)。</p><p> <i>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为天台宗四祖,历经梁、陈、隋三朝,为了弘扬佛法,积极协调与统治者的关系,依靠统治者政治上与经济上的支持,为天台宗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智者大师众多的著作中,最重要的是《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和《摩诃止观》,号称“天台三大部”,是天台宗最基本的理论著作,尤其是《摩诃止观》,代表了智的成熟思想,也奠定了天台宗的理论基础。</i></p><p><br></p><p><i> 智者的 “三谛圆融”是贯穿天台思想始终的方法论原则。三谛即空、假、中。智认为,三者并不是认识上的先后次第关系,而是“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于一心中同时存在,相连相即,互不妨碍。也就是说,讲空,假、中即在其中,讲假、中亦如是。三谛圆融说是对大乘佛教空宗理论的进一步发展。</i></p><p><br></p><p> <i>“一念三千”,是智者大师依据《法华经》而发展出的观法。所谓“一念”是指当下日常生活的一念心。“三千”是《华严经》十法界、《法华经》的十如是及《大智度论》的三世间相乘所得的结果,指代一切法。一念三千的意思是由于一念心起的缘起总体即为空假中的中道实相,因此三千中任举一法,必然同时具备三千的全部。</i></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印光大师云:智者大师,释迦之化身也。</p><p> 注:印光大师,与高僧虚云、太虚以及弘一大师被合称为民国四大高僧。</p> <p> 阿弥陀佛。</p><p> 智越大师(543—616),俗姓郑,南阳(今河南省新野县)人。</p><p> 智者大师精《法华经》,而众徒中,又以智越为最。</p><p> 用现在的叫法来说,当年智者大师为方丈,而智越大师为主持,运营,管理能力超强。智者大师圆寂后,智越大师又以其超常的德智表现,赢得皇帝杨广的大力支持,最终,顺利建造国清寺,圆了智者大师的心愿,寺名也最后由皇帝杨广钦定为国清寺。</p> <p> 阿弥陀佛,终于如愿,终于如愿!</p><p> 湛然大师!我们此程要找的湛然大师。</p><p><br></p><p> 湛然大师(公元711-782年),唐代天台宗的高僧,俗姓戚,常州晋陵荆溪(今江苏宜兴市)人,世称天台宗九祖。</p><p> 湛然大师,具有极强的批判精神,他的“无情有性”论,具有划时代意义,在于能从浩如烟海的佛教教观之中跳出,创立新的佛教学说,大大扩展了佛教的普遍适用性和认识论。</p><p> 这会让人想到东方的泛神论,道教中老子的刍狗论,马列主义的客观论。</p><p> </p><p> 他生平撰述宏富,主要著作有法华经玄义释签十卷、法华文句记十卷、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十卷、止观搜要记十卷、止观大意一卷、金刚錍论一卷、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始终心要一卷、十不二门一卷等,均行於世。</p><p> 湛然大师以自己的超强理论鸿篇弘法,当仁不让地使一度衰落的天台宗响亮中兴。</p><p><br></p><p> <i>九世纪初,日僧最澄入唐求法,从湛然门下的道邃、行满等人学习天台教义,回国后以比睿山为中心弘传此宗。在日本平安时代(784—1192年),天台宗与真言宗并行发展,史称“平安二宗”。11世纪末,高丽僧义天人宋,学天台教义,回国后创立了高丽的天台宗。</i></p><p><i></i></p><p style="text-align: right;">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注:</p><p> 天台九祖,指从初祖龙树菩萨、二祖北齐慧文、三祖南岳慧思、四祖天台智顗、五祖章安灌顶、六祖法华智威、七祖天宫慧威、八祖左溪玄朗至九祖荆溪湛然。然亦有称北齐慧文为天台初祖者,盖以龙树为印度人,故未予计入;若如是计者,荆溪湛然大师应是第八祖。</p> <p> 正在我们沉浸于高兴之时,大雄宝殿前面,佛烟缭绕,人们的情绪开始有点兴奋。</p> <p> 借用一下,“檐含西岭千枝翠”。</p> <p> 阿弥陀佛。</p><p> 天台宗的世尊像。</p> <p> 原来,今晨圣辉大法师(灰袍者)到访。</p> <p> 后,圣辉大法师又到智者大师像前礼拜。</p><p> 据说,国清寺正在举行鼎鼎有名的水陆法会,不知道是否也是圣辉大法师此行的理由之一。</p> <p> 现在可以好好欣赏天台宗的佛教艺术了。</p><p><br></p><p> 文殊菩萨,象征智慧,骑青狮,他的道场在五台山。</p> <p> 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踩鳄鱼,他的道场在普陀山。</p> <p> 普贤菩萨,象征道德,骑六牙白象,他的道场在峨眉山。</p> <p> 还有地藏菩萨,又叫大愿菩萨,象征保佑阳界,渡救阴间,他在道场在九华山。</p><p> 在寺庙的设置里,他的塑像通常置于宏钟之下。</p> <p> 18罗汉(部分)。</p><p><br></p><p> 到底还是天台宗的祖庭,做事理念纯粹,扎根世俗,提纯理念。</p><p> 塑像的设计,明显体现了“三谛圆融”。</p> <p> 又偶遇圣辉大法师,在隋梅园。</p> <p> 隋梅。</p><p> 隋梅相传为章安大师手植,至今已1300多年,是国内三株最古老的梅树之一。</p> <p> 历史的韵致。</p> <p> 近处的歇山,重檐,翘角,远处的隋塔。</p> <p> 一朵莲花</p> <p> 观音殿。</p> <p> 与隋梅合影。</p><p><br></p><p>左起:</p><p>慈荫老先生,一个文化通,尤其是佛教文化,此次给我们做了不少佛教文化与知识普及,示范了规范的拜佛式。</p><p><br></p><p>梁成奇,潜山帝迈德活塞环有限公司董事长,十多年默默埋头于潜山的功德事业,一个潜山文化的热心推动者。</p><p><br></p><p>惟平,潜山及第庵住持。</p><p><br></p><p>昌成,国清寺法师。</p><p><br></p><p>惟和,潜山罗汉寺住持。</p><p><br></p><p>张勇,笔名一朵莲花,长期跟踪,研究与评论文化,艺术,人文,从事文旅工作。</p><p><br></p><p>余学文,潜山传统文化积极弘扬者,经学有专攻,资深佛教文化者。</p> <p> 三贤堂,即纪念唐代诗僧丰干(中),拾得(右),寒山(左)的地方</p><p> 丰干是国新寺唐代高僧,据传昼则舂米供僧,夜则扃房吟咏,或骑虎巡廊唱道。某天捡到一个男婴养大,就是拾得,拾得又继丰干慈悲,接济道友寒山,后,三人皆成一代高僧,诗诣极高,充满机趣,写有大量诗偈,其中,寒山在文学史上地位极高,早被日本推崇,国内被胡适发现,为世间推崇,其作品传至美国,为“跨掉的一代”所追捧,成为跨越时代,跨越文化的古代诗人,实属少见!</p><p><br></p><p><i>丰干诗偈</i></p><p><i>其一</i></p><p><i>本来无一物,亦无尘可拂。若能了达此,不用坐兀兀。</i></p><p><i>其二</i></p><p><i>余自来天台,凡经几万回。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i></p><p><i>逍遥绝无闹,忘机隆佛道。世途岐路心,众生多烦恼。</i></p><p><i>兀兀沈浪海,漂漂轮三界。可惜一灵物,无始被境埋。</i></p><p><i>电光瞥然起,生死纷尘埃。寒山特相访,拾得常往来。</i></p><p><i>论心话明月,太虚廓无碍。法界即无边,一法普遍该。</i></p><p><br></p><p><i>拾得与寒山</i></p><p><i>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i></p><p><i>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i></p><p><br></p><p><i>寒山诗偈三首</i></p><p><i>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联溪难记曲,叠嶂不知重。</i></p><p><i>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i></p><p><i>吾家好隐沦,居处绝嚣尘。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i></p> <p> 妙法堂,“台宗讲席”四字落款为“蒋中正”,为1936年10月所写。</p> <p> 有一棵树。</p> <p> 这次我们也很有幸,难得被引进古董古迹陈列室参观。</p><p><br></p><p> 手抄《妙法莲华经》。</p> <p> 唐柳公权《玄秘塔》拓片。</p> <p> 恐龙蛋化石。</p> <p> 三圣殿的廊顶木雕。</p> <p> 三圣殿门扇上的木雕。</p> <p> 历史记忆:哪里好看,就专砸哪里。</p> <p> 独笔鹅字碑,碑上鹅字一半为书圣王羲之真迹,另外一半为天台书法家曹抡选补书。</p><p> 咸丰九年(1859年),华顶山上发现东晋书圣王羲之鹅字一半真迹,经曹抡选七年摹写,补为全壁,移碑于此。</p> <p> 出雨花殿。</p> <p> 殿里有四大天王之二。</p> <p> 又之二。</p> <p> 国新寺的韦陀,据慈荫老先生说,锏横放,意可“挂单”,即是可留宿之意。</p> <p> 哼!</p> <p> 哈!</p><p><br></p><p> 见过最“亲民”的哼哈二将。</p><p> 总的来说,国清寺的佛像雕塑相对“亲民”,接地气。</p><p> 据说国清寺也从来没收过门票。</p> <p> 弥陀佛也没有笑得那么夸张。</p> <p> 现在才看到山门真正的模样,那两个圆窗,就是佛的法眼。</p> <p> 国清寺寺门门口里面。</p> <p> 国清寺寺门。</p> <p> 照壁与寺门成直角关系,绝无仅有。</p><p><br></p><p> 这是建于隋代的天台宗祖庭,至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p><p><br></p> <p> 古刹时空。</p> <p> 教观总持</p><p> 姑且可以认为,这是天台宗国清寺的道场宗旨。对于普罗大众,用佛教语言系统来解释,很可能从迷茫走向更迷茫。</p><p> 窃以为,教观总持一词已经讲得很白,以至于大写于外,似乎又巴不得在“总持”一词上用“圆融”一词来修饰,而在“圆融”之上,又来个“恰好”最好,如此一来,又复杂了,啰嗦了,那就不要了,就只留核心算了(有点受丰干和寒山影响的味道,呵呵)——本来就是“教观总持”,讲的是一种结果,一种状态,一种要求,一种标准,是从教人修习出发而讲的。</p><p> 教,是佛教教义、义理,应还有传授之意,而观,即为对教义、义理,以及教外别传,从觉知、看法到修习而至感悟的过程,教中有观,观中有教,高度和谐而达到一种不多不少,不偏不倚,明而又白,畅而无碍,恰好的,互动而圆融的状态。要达到的,就是“这种”总持。</p><p> 可以想到理论联系实际,物质与意识高度和谐的状态,这么讲,又显得干瘪,罢了,罢了,就不说了。</p><p><br></p><p> 纯属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不足处,望方家指教!</p> <p> 绿树掩映的隋塔。</p> <p> 古塔真容。</p><p> 隋塔故事多,已有1400多年历史。要点如下。</p><p> 1、六面九级,高59.4米。</p><p> 2、有木抖拱塔檐,被多次大火连同塔顶都烧尽。</p><p> 3、砖本为青,被多次大火烧红。</p><p> 4、因为特别烧制,所以砖特耐久。</p><p> 5、地点特选硬山岗。</p><p> 6、当年红卫兵攻寺不成,转毁隋塔,塔基六米,挖了三米,累了,不挖了。</p><p> 7、塔基后来被回填,用石头再加固。</p> <p> 被加固的塔基。</p> <p> 六面九级。</p> <p> 再见了,国清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诸葛八卦村</b></p><p><br></p><p> 诸葛八卦村原来叫高隆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西部,是迄今发现的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村中建筑格局按“八阵图”样式布列,且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村落布局结构清楚,厅堂、民居型制多、质量高,宗祠的规模宏大、结构独特,各种建筑的木雕、砖雕、石雕工艺,结构丰富,古建筑总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村内地形跌宕起伏,连绵起伏。村中水塘波光粼粼,竹木茂盛,巷道纵横,错落有致。据说诸葛亮的后人有16000多人,这里就有1/4。</p><p> 匆匆而过,了解不是十分的深入,突出的印象还是有一些。</p><p> 一、中间为水塘,围水而建,大致为八卦布局。</p><p> 二、当年大概有四五千人,规模尽管比较大,两极分化还是不严重,除了公共的宗祠之外,很难见到特别富丽堂皇的建筑,但是公共功能的建筑和空间比较丰富,布局合理。</p><p>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的特征比较明显。</p><p> 三、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仍然有序,有道理,应该是如下的一些古训发生作用。</p><p> 比如,“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一个冶理社会,一个治理身体,两手抓,以致于使家族连绵不绝。</p><p> 比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目标高远,不困累于物质,保持头脑清晰,理性办事,这样,人们就不会太见利忘义,争斗纷呈,就会和谐发展,有利绵长。</p><p> 另外,还有一些促进安居乐业的一些古训。</p><p> 九九归一,这里的人们平和务实,即使是血缘商业街,随着社会的流变,也转为业缘的商业街。</p><p><br></p><p> 向心而知变,由知变而包容,由包容而重生,是总体印象。</p> <p> 有这个小门口进村,低调而有韵致。</p> <p> 一进来就碰见宰相祠堂,这只是相当于会客厅,要见到“真相”还要往上一层,场面就在那里。</p> <p> 万世景仰。</p> <p> 用繁复精致的木雕告诉人们,这叫做不同凡响。</p> <p> 石级有沟。</p> <p> 名居小门楼。</p> <p> 古墙的做法。</p> <p> 建筑布局、立面变化丰富,错落有致。</p> <p> 讲究,非常讲究。</p> <p> 马头墙的美学。</p> <p> 村子中心的公共空间。</p> <p> 民俗展示之一。</p> <p> 一座祠堂门口。</p> <p> 内堂,同样用冬瓜梁来告诉人们一些什么。</p> <p> 窄窄的巷子,红红的墙。</p> <p> 鳞次栉比。</p> <p> 进士的家门,像不像“官袍”与“顶戴”?</p> <p> 一些破落的空间,记录着更原始真实的信息。</p> <p> 这里适合写生。</p> <p> 诸葛亮生平史绩及后裔事迹陈列馆,门面就是高,镜头装不下了。</p> <p> 百世楷模。</p><p> 粗壮的木柱,不是从力学出发。</p> <p> 用冬瓜梁说事,是少不了的。</p> <p> 蜡像,似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 </b>由于时间关系,投宿黄山。</p> <p> 先看看雨夜里的屯溪老街。</p> <p> 静静的夜,静静的街。</p> <p> 锵锵三人行。</p> <p> 清晨的屯溪老街。</p> <p> 静静的清晨,净净的老街。</p> <p> 屯溪老街中间的小巷之一,头一回听说这叫做“鱼骨头”,灵光一现,真的有道理。这是文化通“慈荫”老先生告诉我们的,他还告诉我们此地一句顺口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世不修,</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生在徽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三四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往外一丢。</p><p> 说的是古代徽州在山区里面,非常贫困,生活艰苦。小的时候必须学会识字,打算盘,一到十三四岁,就必须远离家门,跑到浙江等外地去谋生。由于人人都要从小学会识字,抄抄写写,于是造就了文房四宝的旺盛场面,宣纸,歙砚就是这么出来的。如今,屯溪老街文房四宝的店铺就非常之多。</p> <p> 横江和率水在这里汇合,从这里开始,就是新安江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向东厂 · 漫话谷</b></p><p> 都知道“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陈宇,在黄山有个文旅项目,终于,在今天才有机缘一睹“芳容”,打个卡,报个到。</p><p> 这是一间退下“火线”的兵工厂,在黄山屯溪区一个山谷里,“开笔”先开发出咖啡吧,书馆,艺术展厅,手作厅和餐饮功能。从咖啡厅及其咖啡出品,可初感其志趣及格调。说老实话,我不太爱喝外面的咖啡了,但是今天喝到的,产生了“打破”成见的感觉。</p><p><br></p><p> 杯子小小,味相清纯可人。</p><p><br></p><p> 到了现场,才觉得这是一个极具延展性,非常令人期待的文旅项目。</p> <p> 前世今生。</p> <p> 啡世家 · 坞里咖啡。</p> <p> 这么多年,陈宇从广州茂德公草堂开始做文旅,做成被文旅部颁证的能人,已经形成自己的格调和特色了。这个处理,内容还是原来的内容,但是回忆的调子已经是现在的调子,过去与现在被打通了管道,可以“畅谈无阻”、“漫话连篇”。</p> <p> 吧台内景。</p> <p> 往来无白丁,琴瑟亦和鸣。</p> <p> 那个时代。</p> <p> 犹抱琵琶半遮面。</p> <p> 温馨好聊天。</p> <p> 向东书馆,在二楼。</p> <p> 先遇见满满的历史故事。</p> <p> 书馆内景。</p> <p> 历史的影子。</p> <p> “额头”上写着“书”字。</p> <p> 我们到对面的车间改造空间。</p> <p> 手作展示空间。</p> <p> 琳琅满目。</p> <p> 满目琳琅。</p> <p> 排排坐。</p><p> 黄山的小竹椅,总要在细节上表达些心思。</p> <p> 一起走。</p><p><br></p><p> 雷州的木履,当年广东雷州红土一遇雨天,就泥泞难行,未有水靴的时代,只要一把柴刀,就可以造一对木履,不惧风雨,穿上就走。</p> <p>关联阅读,潜山文化之旅系列:</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3g2xv7t?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野寨中学</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4btmayn?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潜山散记 之一</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4llpkds?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潜山散记 之二</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