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回忆

饶可夫

<i>摄于1972年12月。父亲下农村未有收到电报没有回来</i><br> <i>摄于1977年。服役五年探亲假日</i><br> 1972年12月,我们这一拨新兵,日夜兼程到达四川省万源县官渡荆竹坝这个小村庄。这个村庄,因靠近襄渝铁路控制性工程——大巴山隧道(5334米)而闻名。<br> 荆竹坝同时也是刘晓庆出道演出慰问襄渝线民工团及官兵之地【不久被借调襄渝铁路宣传队演出在去慰问修襄渝铁路的民兵团时,被宣汉县民兵团长看中,调到民兵团宣传队,我又成了襄渝铁路上的一名女民工。我担任宣传队的队长】(刘晓庆自传)。在大巴山荆竹坝露天舞台的节目是:扬琴弹唱并演唱《桂花开放幸福来》。<br> 我们编入新兵五连二十班,新兵连驻地在小山村对面大约两公里的一个山沟里。新兵连的营房是简易的干打垒,床铺是大通铺,洗漱用水全是山泉水,寒冬腊月十分的刺骨。铺盖是很薄的一垫一盖。晚上睡觉将棉衣裤搭在上面来保暖。炊事班做饭的柴火是班、排轮流出勤,上山去捡的。有一天,我出勤去山上捡柴,下山回到班里,还来不及洗把脸,班长就火急火燎地把我叫去拍入伍的第一张档案照片,结果,一脸的污垢就保留在这张照片上了。 <i>摄于1973年。新兵档案照</i><br> <i>摄于1973年。新兵佩戴领章、帽徽</i><br> 为期三个月的新兵训练,既短暂又漫长,紧接着就是面临分兵的困惑。 <i>摄于1973年4月,新兵集训结束</i><br> 修建襄渝线铁道兵隶属西南指挥部,部队番号为5839。铁道兵是一支从战火中走出来的,特别能战斗的部队。在和平年代,它担负着祖国大动脉的建设任务,逢山打洞、遇河架桥,组织结构完整,分工明细。有一线的施工连队、有机械保障的连队、有汽车运输连队、还有后勤仓库军需、通讯勤务等单位。说实话当时谁都不想去一线的施工连队。按以往的规律,各个系统训练各自的兵源。我们新兵连带兵的人,都是后勤机关、仓库、汽车连的老兵和干部,理应是分配到相应单位。结果除少数几个人如愿以偿外,大部分人分到了施工连队,我分到了施工连队二营六连。<br> 新兵连是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地方,大家在这里充分的表现了各自的特长和才能。我身高1.8米,喜欢打篮球,也毫不例外的表现出了这一点爱好。铁道兵虽然是施工部队,但是这只部队在加强凝聚力,丰富连队业余文化生活是有光荣传统的。我们二营六连是一个全军体育先进连队,全国六运会就派代表列席大会观摩。这样我就被六连的领导选中,分配到了六连。 <i>摄于1973年四川官渡镇。5839-2营6连篮球队</i><br> 下到连队后,当时襄渝线已经建成,处于临时通车状态,由铁道兵部队的新管处调度运行。但一些配套工程还在陆续施工建设,设计缺陷有待整改。在官渡镇的路段中,有一个涵洞,由于设计偏小,一场山洪下来把路基冲毁。后来决定在此地改建一座一墩两孔的桥梁,修建便道临时保障火车运行。我们连队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日夜施工。在桥梁建成,便道拆除,新桥通车时,感觉就像当年的朝鲜战场一样。铁指下达的是新运处停运66小时,保证改线工期,师部下达的是44小时工期,到团部后变成了24小时。全连人员在规定的时间,提前布局在施工现场,只等一声令下。在这次的抢修过程中,我感到十分的惭愧,因为老兵的战斗力十分的强悍,而我这个刚下连的学生兵,一米八的个子,肩膀不能扛(扛枕木),负重不能跑。最后被安排到去卸车,帮助战友枕木上肩。<br><br> 我们六连连长、指导员都是体育爱好者。新兵下连后马上就恢复了连队蓝球队,业余时间和地方及兄弟单位进行友谊赛,丰富连队业余生活。同时我们连篮球队也是团篮球队的储备力量,一旦有全师的赛事,即可集中训练,参加比赛。 <i>摄于四川官渡镇,连队篮球场</i><br> <i>摄于四川官渡镇,连队篮球场</i> 下连后,在官渡镇生活了一年。74年腊月里,连队奉命转战到沙通线施工(北京沙河镇到吉林的通辽市)。驻地河北省围场县四合永公社,隶属河北省军区,番号改为89339部队。连队负责修建围场县四合永大桥的任务(尹 逊河)。<br> 在这次的移防过程中,我真正的体会到了闷罐车运兵的功能。车厢角落的一个孔洞,用东西一围就是卫生间。车厢的箱体活动支架,运牲畜时,是可以起到栓牲口的作用;运兵时,可以支撑搭铺板分上下两层睡人,一个排一节闷罐车厢。沿途有兵站负责运兵的餐饮,由于行车有时间要求,到每个兵站吃饭必须是快速解决,有时,时间紧张就将饭菜抢到车上再吃。<br>当列车到达赤峰火车站时,我才尝试到北方的冷,绿豆大的沙粒吹的漫天飞,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因为我们刚从四川过来,还没有换北方的四皮军装(皮帽、毛靴、皮手套、皮大衣)。<br> 到达四合永的第一任务是建营房。北方的气候寒冷,我们先搭建的是棉帐篷,然后在帐篷里再打干打垒的墙体。取暖是修地火龙,地火龙是前面搭个炉灶,再安个半截汽油桶烧水用,烟道从我们的通铺下面过,达到散热取暖效果。<br> 冬季在北方的户外施工是十分寒冷的,河套的气温在零下三、四十度。桥墩的施工工艺采用沉井法施工,分三班倒。木工班负责立模板,我们负责浇灌混凝土。在寒冷的冬季,混凝土施工是需要添加防冻剂的。混凝土的搅拌完全是靠人工操作,小小的搅拌台是最能体现铁道兵特别能战斗的舞台。一旦搅拌起来,呐喊声、水泥的翻滚声,铁器和铁器之间的碰撞声此起彼伏。<br> 一次在上夜班的路上,我们要涉水过河。我用铁锹在前面探路,如果一尺深的水下是硬层,就大胆的趟过去。谁知道,水下的硬层不是河底而是冰层。一脚下去踏破冰层了,人一下子掉进了河里。战友们立马将我拉起来。人一出水面,整个人的衣服就冻成冰棍了,而衣服里面还是干燥的。<br> 夏季桥梁施工,最怕发洪水。那年的夏天,我们有个沉井第一节,在下沉到一半时,晚上突发洪水,将沉井的基础冲刷掏空,整个沉井移位倾斜。后来采用卷扬机,掏基础才得以复位。在四合永这个地方,我和我的战友们战斗生活了四年,建桥墩、砌护坡、修车站,辛苦并快乐着。 <i>摄于河北隆化。烈士陵园</i><br> <i>摄于四合永大桥通车(尹逊河)</i> <i>摄于1976年。一排一班战友(背景四合永大桥)</i><br> <i>摄于1977年4月</i><br> 在四合永的四年间,突发事件对我们也是一种考验。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了,震中距离部队驻地320公里,震感十分的强烈,大家都积极报名前去抢险。最后部队抽出了一部分汽车兵前去参加抢险救灾。9月9日,毛主席逝世,我们万分的悲痛,部队进入战备。10月粉碎四人帮,部队进入了一级战备。晚上睡觉不脱衣,枪不离手。白天携带武器,坚持施工。后来又发生了围场县武装部弹药库爆炸事件,我们团距离师部最近,我们连又距离团部最近,当时在施工现场,我们接到了增援的命令。我们身穿工作服,乘车火速赶往围场县城,由于爆炸不断,人员不能接近,就远远的看着。从接到命令到事发现场整个过程就如战争爆发一样紧张刺激。<br> 在这四年里,我有幸参加了师部的篮球培训,地点在天津市尖山中学,时间半年。 <i>师部天津集训队</i><br> 在这四年里,打球是必不可少的。连与连的比赛,代表团部参与师里比赛,铁道兵女蓝队下基层表演,我们是陪练,陪她们打比赛。 <i>团运动队集训战友</i><br> <i>89339部队篮球队</i><br> 1977年,全师篮球运动会召开,我们代表我们团,参加了比赛,取得了我们团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冠军。负责篮球队的团副参谋长,要求这一届的球员一律不得复原。我服役5年,要求复原而不能实现。78年全军部队减员,铁道兵团以下的文体单位全部裁减,部队才批准了我的复原申请。这样,在过了部队复原季的4月,我一个人复原回到家。 <i>89339部队篮球队</i><br> <i>1977年师运动会,39团篮球队夺冠</i><br> 在从军的五年里,我由一个学生兵锻炼成副班长、班长、副排长。 青春无悔,无悔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