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大家好!平时我们都很忙,每天有一大堆的事情:做不完的工作,推不掉的应酬,忙不完的家务,还要抽空看看老人,陪陪孩子等等……<br> 但是,我们也经常说:“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每个人未必都会拥有最豪华的生活,最奢侈的享受,可是,我们所有人都可以获得人类最深邃的思想,最丰富的想象!<br> 有句话说:“阅读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阅读的人只能活一次。”<br> <br> 今天,我们就走进《林徽因·最美人间四月天》这本书,开启我们的阅读之旅!<br> 这本书的作者是艾文茵,是个漂亮的九零后美女,她自幼痴迷读书,她的文字唯美,清幽,华丽。这本书出版于2016年,全书用极尽华丽,诗一样的语言,讲述了传奇女子林徽因的一生。<br> 我们了解林徽因,可能源于她“最美人间四月天”的诗情,可能源于她的美貌如花,也可能源于被徐志摩赞美和疯狂追求。<br> 实际上,诗情和美貌只是林徽因厚重生命中极小的一部分。她除了是诗人,是作家,她更是上世纪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是国徽和人民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一级教授,她与丈夫梁思成一起为中国的建筑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br> “世间曾有林徽因,一身傲骨,百转柔肠……”<br> 现在,我们就从她小时候开始说起——<br> 林徽因,出身于杭州的官宦之家,她的祖父是进士,任过杭州知府,后设私塾,办学堂,入股商务印书馆,家里一度日进斗金,成为当地望族。她的父亲林长民,善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br> 林徽因五岁时,由姑母授课发蒙;八岁入上海的一个小学学习;十二岁,就读于北京培华女中,十六岁,随父亲游历欧洲。<br> 幼年时期,祖父母对她疼爱有加,曾经拥有万千宠爱。但是后来,父亲又娶了另一个女人,她的母亲备受冷落,母亲抱怨,愤懑,接近崩溃,这给林徽因幼小的心灵带来很大的阴影。她从此十分早熟,处处优秀,并在心里不断提醒自己,绝不步母亲后尘!<br> 她在培华女中上学,教师都是外籍,全英文授课!这是1916年的贵族国际学校!<br> 林徽因在这里开阔了眼界,阅读了更多的书籍,她在书中找到了灵魂的共鸣。书籍是浓厚的底色,它将林徽因变得脱俗而深刻!<br> 在林徽因十四岁那年,梁启超带着儿子梁思成到她家拜访,从此,林徽因和梁思成渐渐熟悉,开始了频繁的往来。<br> 我们看来,十四岁到十七岁正是家长最担心孩子早恋的年纪,可是,一百多年前,人家文豪梁启超和政治家林长民,作为家长亲自撮合俩孩子交往,多前卫。<br> 言归正传,林徽因十六岁那年,也就是1920年,父亲去欧洲公干,林徽因陪同父亲同行,开始了欧洲的游历。<br> 他们到罗马,看文艺复兴的荣耀,看巴洛克的艺术。到法国,看埃菲尔铁塔,凯旋门……他们到瑞士,看全木廊桥,冰河遗迹……满眼都是琳琅,到处是壮美绮丽的美景,美轮美奂,叹为观止!游历中,林徽因意识到建筑的力量直抵人心。<br> 后来,他们常驻伦敦,房东太太是位建筑师,常常带她林徽因一起去写生,附近的建筑都曾在她们的笔下临摹。房东太太为她讲解建筑的精妙之处,哪里为点睛之笔,哪里不合时宜,哪里开创了先河,哪里出自大家之手,就这样,林徽因关于建筑的渴望被一点点唤醒,她爱上了建筑!<br> 就在那时,徐志摩闯进了林徽因的生活,他细腻,感性,疯狂的爱上了林徽因。徐志摩将自己熟知的诗歌,戏剧,哲学,全盘展示给林徽因,他或许是林徽因走进文学殿堂的引领者。<br> 徐志摩那时有家室,有一个两岁的孩子。林徽因是十分理智的,母亲失宠的幽怨,父亲对母亲的绝情,她历历在目,她不相信会有一种热情会始终持久。<br> 第二年十月,林徽因随父亲回国。<br> 梁思成前去探望,林徽因同梁思成提及了建筑,讲述在欧洲见闻,梁思成也开始对建筑充满向往,他们的感情也越来越亲密。<br> 1923年,梁思成不幸遭遇车祸,他右腿比左腿短了一截,脊柱受损,背部安了支架,林徽因不但不嫌弃,反而陪伴在病床前,细心照顾。<br> 同年七月,林徽因和梁思成赴美求学。<br> 在康奈尔大学学习两个月的预科班以后,他们一同到宾西宾夕法尼亚大学报道,在陌生的国度里,他们日益亲密。他们每天在教室和画室中穿梭,精力充沛,衣食无忧,宾大见证着他们的爱情,也见证着他们的成长。<br> 好景不常,1925年11月,林徽因的父亲死于军阀的乱枪之下,林徽因再也不是富贵人家的小姐,家里有两房遗孀,年幼的弟妹,她要肩负起一个家庭的重任,她开始更加发奋的学习。<br> 在梁启超的资助下,她完成了学业。<br> 1928年二月,她和梁思成在欧洲旅行结婚。<br> 旅行结束,他们回到祖国,梁思成和林徽因前往东北大学任教。那时,她24岁,他27岁,他们在东北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科学系。梁思成教学重在理论,林徽因则是开放式教学,她常把课堂带到实地,沈阳故宫,昭陵等古建筑都是授课地点,她鼓励学生亲手丈量,主动思考,她的教学从美学,文学出发,扩展到建筑背景,人文情怀。她博学,犀利,幽默,学生们既喜爱又崇拜。<br> 1929年八月,林徽因生下女儿,她身体虚弱,白天专心教学,晚上生起炉子,专心备课。后来,终于因为过度劳累,体力不支,肺病复发,梁思成将她与女儿送回北京,后来,又送到北京西郊香山调养。<br> 1931年,梁思成辞职回京,到“中国营造学社”任职,林徽因也被聘为该学社的校理。<br> 他们在营造学社任职期间,为了收集编写建筑史的资料,画了七年时间,先后奔走十五个省,二百多个县城,调查研究了两千多座古建筑。河北赵州桥,山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都是经过他们实地考察后,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认识,从而加以保护的。<br> 林徽因的客厅里,家具陈旧,朴素,但也简洁,高雅,那时,她的客厅在北平的文化圈子人尽皆知。因为她的座上客不是文坛巨子,就是社会名流,他们在这里谈古论今,“太太的客厅”里经常是人声鼎沸,座无虚席。女主人经常高谈雄辩,妙语连珠,人们都为她独特的思想,渊博的学识所吸引。<br> 很快,到了1937年,日本人发动七七事变,国家命运急转直下,中华大地的上空布满了战争的阴云。<br> 北平沦陷,林徽因和梁思成开始了逃亡的生活。<br> 他们首先逃到长沙,有一天,炸弹落下,二人本能的一人抱起一个孩子狂奔下楼,还没到达外面,又一颗炸弹落在了他们旁边,,林徽因和怀中的孩子被双双震飞,同时,身后的房子支离破碎。林徽因顾不上疼痛,抱着孩子慌忙起身,极速跑上街头,四周尽是黑烟滚滚。<br> 他们一家继续逃难,一直逃到昆明,那时昆明是国民政府抗战的大后方,也是沦陷区人民的避难所。<br> 他们为了生存,不得已帮助那些发国难财的爆发户设计房子,那时候,他们积贫积弱,受尽奔波之苦。<br> 后来,昆明大轰炸开始,一时间,大地尸横遍野,昆明成了人间炼狱。<br> 他们又开始了流亡,这次的目的地,是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四川南溪李庄。<br> 在李庄,营造学社的同人们先后出版了两期《中国营造学社记刊》,将抗战时期的研究成果都登在了这两期刊物上,林徽因担任编辑工作。刊物发表后,赢得了一致赞誉,还被收藏进了哈佛大学图书馆。<br> 1942年,二人在李庄开始编写《中国建筑史》,这是由国人亲自撰写的本国建筑史。<br> 生活简陋,病痛缠身,但是书籍摆满病榻,林徽因不但承担了全部书稿的润色,校阅工作,还执笔写就了书中第六章,五代、宋、辽、金部分,她将全身心泡在了那些遥远的年代里,只想着尽快编撰,让国人为之骄傲,让世界因之侧目!<br> 历时两年,《中国建筑史》终于完成。三千年的中华建筑史被划分为六个时代,在书中被一一清晰介绍。<br> 那时,林徽因肺病加重,常常大口咳血,她躺在病床上,脸色瘦消而苍白。梁思成也饱受着脊椎软骨硬化的疼痛折磨。<br> 1945年,抗战胜利了!<br> 林徽因的病情也日益沉重。医生说:她可能不久于世,或是三年,或是五年。<br> 此时,梁思成在权威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得到学者的高度认可,他成了斐声国内外的建筑学者。林徽因很自豪,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br> 林徽因病重,需要动手术,在国外讲学的梁思成立即回国,并给她带来许多小礼物。<br> 林徽因的手术十分成功,她身体渐渐恢复,此时,她整理了自己的诗作。<br> 林徽因在科学研究之余,也进行文学创作,经常在《诗刊》等杂志发表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br> 她的代表作品就是大家熟知的《最美人间四月天》,“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读来如清风拂面,清爽干净。<br> 194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组织建筑系的部分教师一同编写了《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对文物保护,文物普查和研究起到巨大作用。<br> 北平解放以后,林徽因被清华大学建筑系聘为一级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br>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设计的国徽图案被选用,之后,又投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br> 1951年,林徽因为挽救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抱病与其他专家深入工厂做调查研究,并设计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为挽救传统工艺做出贡献。<br> 1952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二人翻译了《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为国家建设提供借鉴。<br> 1955年,林徽因病逝,享年51岁,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上刻着“建筑师林徽因墓”。<br> <br> 林徽因是强大的母亲,温柔的妻子,严厉的老师,浪漫的女友,勤奋的学者,犀利的沙龙女主人。<br> 她高雅与智慧并存,她美中脱俗,美而不娇,美透诗意,一身才华!她活出了一种气韵,一种风丰神。<br> 以前,我们可能只知道“徐志摩用诗人的生命来爱她,梁思成用熨贴的温柔呵护她,金岳霖用克制的深情守望她。”却并不知道,林徽因的一生是一个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建筑大师的一生。<br> 林徽因的一生,正如她诗中的一盏莲灯,依附着人海的浪涛,在前后崎岖的人生里,骄傲的捧出了辉煌!<br> “ 世间曾有林徽因,一身傲骨,百转柔肠……”<br> 任谁也无法比拟林徽因的气质,她是人群中最美的那个……</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