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7大寨留影</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说来也许没有人相信,我们俩1970年结婚时,住在县城里,工作在城里,照相馆就在学校附近,对当时照相馆的同志也很熟悉,但就是连个二寸大的黑白照片都没有合影过。那时候的人思想比较保守、封建,不好意思一起去拍个照,就连在大街上走路,也是一前一后,从来不好意思并肩前行,更不敢手挽手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农业学大寨。农村干部、国家干部,包括教师队伍中的很多人都去大寨参观过。1977年秋,县教育局组织学校领导和部分教师代表去平定县红峪口学校参观学习张瑾瑶老师的办学经验,同时也参观大寨。当时我任北街完小校长,利娥在南街完小代音乐课和宣传队。我们俩都参与了这次参观学习活动。</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到了大寨参观时,大家都在大寨拍照留念。我们几个要好的老朋友也在写有大寨两个大字的窑洞前合影。拍照完了,城关联校领导、我的好朋友李平海老师和我说,你们两口子好不容易今天都来了,也照一张吧!我和利娥都不好意思,周围的朋友们硬推推攘攘,把我们两个拉在一起,拍照了一张合影。这是我们结婚七、八年了才被动拍摄的第一张合影,也算是迟拍了几年的“结婚照”吧。</b></p><p><b style="font-size: 20px;">结婚十年后的1980年,为给身份证拍照,我们带着三个孩子,顺便在照相馆照了一张很小的全家福黑白照片,这是第一张全家福照片。</b></p><p> </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8 料 片 “橱柜”</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老伴1976年从郭家山学校调回城里南街完小后,我们也算是正式有个家了。有了家首先是我再不用上灶吃饭,可以回家和老婆孩子一起开灶自家做饭吃了。要做饭就得有灶具,锅碗瓢盆一应灶具逐步置办齐全了,但这些乱七八糟的碗筷等得有个收拾处,总不能到处乱放啊,所以得有个橱柜。那时要买个橱柜也不是容易之事,手头钱紧啊!当时正遇学校请木匠修配课桌凳,像龙骨一样一米以下的木条没用了就当柴禾烧。我就捡了几根这样的木条,把两头锯成一头凸一头凹的形状,用铁钉钉成两个大方框,再拼合起来,钉成立方体的柜子框架。按说要做成柜子,外面就得钉上三合板或者五合板,但买这些板材也得花钱啊!那时候的生活是怎么能够省钱怎么来。当时,县境内大山里有个制造子弹的兵工厂新机厂,造子弹后留下的废料,人们称它为料片,堆积如山。我的老同学高明有在新机厂学校工作,就给了我些料片。这些料片就是金属片上均匀地开了孔,当地农民们用此来做围栏。而我就用这样的料片当三合板用,把它钉在木条框架上,再在外面糊上几层报纸,最外层糊了白报纸,再刷上油漆,干了后比三合板都坚固耐用。里边还钉了两层隔板,分成三层,碗筷盆子分开放,一个崭新又好看又实用的“橱柜”就这样做成了,成本不到两元钱。如果买一个商品橱柜,就那时的价格也得好十几二十来元钱吧!这个橱柜一直用了十几年。</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