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最美古诗,写最美新秋

慧笃

<p>  转眼之间,农历七月到了,七月兰花清香溢,又称兰月。指农历的七月,因许多品种的兰花在七月吐芳,馨香无比故得名。七月另有巧月、瓜月、兰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等美名。</p><p> 不论鼠年上半年经历了什么,</p><p> 又或者此刻正在经历着什么,</p><p> 你总会明白:人生的路,</p><p> 都是要一往无前,步履不停。</p><p> 让我们一起分享七月的古诗,</p><p> 愿你安于当下,不言悲喜;</p><p> 愿你山长水阔,时光如初!</p> <p> 其一</p><p>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p><p>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p><p>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p><p>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p><p>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p><p> </p><p>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p><p><br></p><p> 这是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中的一首诗,全诗较长,这是第一节。此节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向我们展示了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p> <p> 其二</p><p> 《凤仙花》</p><p> 香江嫩绿正开时,</p><p> 冷蝶饥蜂两不知。</p><p> 此际最宜何处看?</p><p> 朝阳初上碧梧枝。</p><p>凤仙花,花状如凤鸟,头尾足皆俱,故而得名。这首诗主要不是咏凤仙花的香艳美姿,而是提出了怎样观赏凤仙花的问题。字里行间寄托着诗人高洁隐逸的情致。 </p><p> 全诗共分为两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诗人写出了凤仙花开放的时间和环境。“香红嫩绿正开时”,写的是香艳的红色凤仙和娇嫩的碧色凤仙都在盛开着。“冷蝶饥蜂两不知”一句指出了凤仙花正是开在早上,这个时候,受了一夜凉的蝴蝶和饿了一宿的蜜蜂大概正做着香梦,对凤仙花的开放,它们全然不知。读到这里,会使人生出一种安然静谧之感。这两句是自然景物的实写,也是诗人主观上的刻意追求。第三四两句为第二层,诗人告诉人们在何处欣赏凤仙花为最佳。诗人说“朝阳初上碧梧枝”是最佳的。诗人在这里寄寓一种美好的想象。诗人把凤仙花暗拟为高贵的凤凰鸟。《庄子·秋水》篇上说:“鹓雏(凤凰)……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因而只有梧桐作伴,这鳯凤鸟(凤仙花)的仪态才更美。 《诗·大雅 ·卷阿》篇云:“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人又化用了《卷阿 中的语意,创造了“朝阳初上碧梧枝”的美妙意境。 </p><p> 我们从诗人给我们画的这幅凤仙碧梧图中也领略到了一点隐逸之情。诗人似乎在以凤仙、梧桐喻仁人君子,以“冷蝶饥蜂”喻追名逐利的俗人,以“朝阳初上”而无蝶舞蜂喧的幽谧景致寄托了自己孤高避世的思想。吴仁璧,字廷实,唐大顺二年登进士第。诗人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末乱世,诗人不愿趋炎附势而隐居乡间寄情佛老。当时割据江浙的钱鏐(即后来的吴越王)多次召诗人去作官,诗人“累辟不就”,竟因此触怒了钱镠而被“沉江”杀害。我们了解了诗人的身世就不难看出这首咏凤仙花的小诗中所寓含的隐逸之情。</p> <p>其三</p><p> 七夕(唐)徐凝</p><p>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p><p>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p><p>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p><p>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p><p> ——这首诗传说是唐朝的一个六岁的小孩,林杰写的,在一些地方广为传诵,七夕望月之时往往吟哦。</p> <p>其四</p><p>《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宋】杨万里</p><p>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p><p> 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p><p>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p><p> 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p><p><br></p><p> 此词标题很明确,七月十三夜望月。</p><p> 上片通过对照描写,用“未到”和“先到”点明,此时诚斋仍处在朦胧暗影之中,而“万花川谷”已是月光朗照。世人皆知,皆知,阴历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圆,而作者在“十三”的夜里就能欣赏到这样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p> <p>其五</p><p>《秋游原上》【唐】白居易</p><p> 七月行已半,早凉天气清。</p><p> 清晨起巾栉,徐步出柴荆。 </p><p> 露杖筇竹冷,风襟越蕉轻。</p><p> 闲携弟侄辈,同上秋原行。</p><p> 新枣未全赤,晚瓜有馀馨。</p><p> 依依田家叟,设此相逢迎。 </p><p> 自我到此村,往来白发生。</p><p> 村中相识久,老幼皆有情。 </p><p> 留连向暮归,树树风蝉声。</p><p> 是时新雨足,禾黍夹道青。 </p><p> 见此令人饱,何必待西成。</p><p> 此诗是作者于七月中旬原上行吟,它描述了清秋原上的爽爽天气,以及沿途的所见所闻,枣未熟,瓜香甜,村中老乡的盛情相迎等场面,一直到傍晚,蝉声鸣起,乘兴而归。清秋,确实是旅游的好季节。</p> <p>其六</p><p>《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宋】陆游</p><p>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p><p>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p><p>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p><p>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p><p> 陆游48岁时,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参加了9个月的前线从军生活。此词是他正对南山,凭高远望而作。</p><p>7月16日夜晚,长安南山头,诗人登高远望,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题目里一个“望”字,把诗人的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达无疑</p> <p>其七</p><p>《七月》【唐】李贺</p><p> 星依云渚冷,露滴盘中圆。</p><p> 好花生木末,衰蕙愁空园。 </p><p> 夜天如玉砌,池叶极青钱。</p><p> 仅厌舞衫薄,稍知花簟寒。 </p><p> 晓风何拂拂,北斗光阑干。</p><p> 这是李贺的《十二月乐辞》中的一首,归属《杂曲歌辞》。诗作描写了七月的一些景物特征,从星云露滴、花木园草,到天阶气象、晓风北斗,客观反映出秋气泠然</p> <p>其八</p><p>《苏秀道中》【宋】曾几</p><p>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p><p>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p><p>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p><p>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p><p>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p><p> 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p> <p>其九</p><p>《七月》【唐】李贺</p><p> 星依云渚冷,露滴盘中圆。</p><p> 好花生木末,衰蕙愁空园。 </p><p> 夜天如玉砌,池叶极青钱。</p><p> 仅厌舞衫薄,稍知花簟寒。 </p><p> 晓风何拂拂,北斗光阑干。</p><p> 这是李贺的《十二月乐辞》中的一首,归属《杂曲歌辞》。诗作描写了七月的一些景物特征,从星云露滴、花木园草,到天阶气象、晓风北斗,客观反映出秋气泠然</p> <p>其十</p><p>《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清】厉鹗</p><p>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p><p> 隔水残霞明冉冉,小山三四点。</p><p> 艇子几时同泛?待折荷花临鉴。</p><p> 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无处减。</p><p> 清代词人厉鹗词常以典丽见长,此词“秋浓人淡”,上片是人看景,清远空灵之极;下片是景中人,遐想绮旎。全词清雅婉丽,意境幽美,风味在清真、白石之间。</p> <p>十一</p><p>《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唐】李商隐</p><p> 露如微霰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p><p>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p><p>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p><p> 岂到白头长只尔,嵩阳松雪有心期。</p><p> 此诗作于作者仕途受挫之时,无奈只能暂住岳父王茂元家,而妻子仍在京城长安。</p><p>亲朋会饮,本为乐事。但此诗所写,却不是冥饮之乐,而是由此引发的诗人的幽恨悲情。诗的前半写初秋崇让宅的景象,后半部分即景生情,融情入景,表明了对妻子的深切怀念。</p> <p>  七月的日子,阳光正好,与过去漂亮的告别,与未来热情的拥抱!</p><p> 七月,山河信念诗篇都格外昂扬;七月,生命万物和青春都格外蓬勃。</p><p> 让花归花,树归树,风归热风,雨归暴雨。人生呐,波澜起伏,圈圈绕绕,幸好还有夏天,幸好是在七月。</p> <p>“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p><p>新秋七月,最美丽的诗行,等待你我来共同书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