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保定市2020年</p><p> 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训</p><p> 第四组学习简报</p><p>编者:第四组 曹雪飞 时间:2020年8月20</p><p> 骄阳似火,烈日炎炎,俯首是夏,仰首是秋。伴着丰收的季节,怀揣似火的激情,承载美好的梦想,我们参与到了保定市骨干教师的培训中,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与反思。</p> <p> 成员风采</p><p>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历练,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的愈碎、磨的愈细,香的愈浓烈。我们来自不同的学校,经历着不同的教育模式,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理念,那就是把语文这捧香料捣碎磨细,让它的香味缠绕在每一个学生心灵深处。</p> <p> 学习风貌</p><p> 度过了从师岁月后,重温学生生涯,我们更珍惜这段学习时光,认真聆听、仔细笔记、积极互动。这次,我们是网课屏幕前的学生,但也绝对是合格的学生。</p> <p> 8月19日,田贺书老师《部编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示例》的讲座,为参训教师打开了一个有深度的语文世界,让参训教师的眼睛闪起了亮光——啊,原来语文课也可以高效有趣,语文老师也可以成为学生心中的一道光!</p><p> 田贺书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成果累累。他追求“构建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语文课堂”的教育理想,坚持“言文并重教语文”“文本的形式是语文教学的内容”“用语文本身的趣味吸引学生”“语文教学就是引领学生重走教师成功地听说读写的路”“课堂教学是一个严密的论证过程”的教学策略。</p><p> 在他的讲座中,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意义,科学的解读教学文本才能发掘合宜的教学内容。一篇课文教什么,怎样教,是否教到点子上,能否让学生真正收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力。在他的讲座中,我们懂得了如何更有效的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披文入情”“因声求气”这些传统的教学策略,将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具体化,一课一得,用教材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p><p> 他还在讲座中为我们展示了大量的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示例,让我们感到有法可学,有例可仿,让我们感到教育大师做成的事我们也可以做。</p><p> 田贺书老师的讲座让大家深受启发——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汲取语言智慧,更要学习做事的智慧,让语文课由“教学”走向“教育”。</p> <p> 专家风采</p><p> 8月20日的上午,我们聆听了孟德顺老师带来的《巧用教材,设计语文活动》。作为石家庄第二外国语学校优秀的语文老师,他生动的语言,丰富的知识,让我们享受了一顿丰盛的大餐。孟老师主要从研读整合教材、巧设课堂活动、具体案例分析三个方面入手,逐步展开的,理论和具体事例相结合,极具指导性和实用性。通过这次学习,我们深切明白了研读整合教材的重要意义,利用课文中的词语、体裁、文眼,设计出游戏型、赏析型、竞赛型的课堂活动也将成为我们今后课堂教学中着重钻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无论是思想认识上,还是专业知识、课堂实践上,我们都会像孟老师看齐,仔细钻研教材,挖掘课文,提炼精要,以教材作为抓手和依托,适当作出延伸,依据教学目标设置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p> <p> 交流借鉴</p><p> 线上,班级成员在弹幕区各抒己见;线下,小组成员积极分享笔记,共同完成小组作业。在借鉴中反思、在交流中成长。</p><p><br></p> <p> 学习收获</p><p> 扎根农村,照样花开蝶来</p><p> ———高阳县旧城中学闫晓丽</p><p> 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扎根”。</p><p> 听贾利民校长的《用心教书,用情育人》的讲座,感受非常深,震撼也非常大,它震撼着我,烧灼着我,使我深深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然后我把自己的思考,疏理总结为以下四点。</p><p> 第一,坚守</p><p> 贾利民校长在感悟八中有说:没有坚守的远行是无边苦海的漂泊,我非常认同。</p><p>选择坚守,苏轼做到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因为坚守,陆游做到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p><p> 由于坚守,贾利民做到了不惧恐吓,不畏流言,不忘初心。</p><p> 还记得自己写过这样的一篇小随笔《赶跑虫子,静待花开》,就这一点来说,我和贾利民校长的想法是一致的,都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只要尊重他们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只不过是在坚守这方面,我做的还不够好,向他学习,继续在教育这条路上坚守终生。</p><p> 第二点,规划</p><p> 规划很重要,要有自己的教育哲学,贾利民校长的办学思想是给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他有自己的育人目标育人策略,一训四风:学风教风家风校风,我想我们每个老师也要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p><p>语文教的是语言文字,既包括书面,也包括口头,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总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平时组织的各项活动也指向于培养学生这一能力,弥补农村学生这方面的不足,经常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课本剧表演等,效果不错。</p><p> 第三点,内因。</p><p> 一颗有信仰的灵魂,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贾利民校长的两点,第一点,激活师生发展的内驱力,第二点,落实师生的执行力,就是内因,就是内心所起的决定作用。师生有目标有奔头,日复一日,形成习惯,成为信仰。变"要他做"为"他要做",兵家有云,攻心为上就是这个道理吧。</p><p> 第四,创新</p><p> 贾利民校长说得好,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所以他大胆地对课堂进行改革,去伪存真,抓科研抓教研。</p><p> 这样的校长不品牌才怪。</p><p> 而我们学校我和几个年级组老师也曾轰轰烈烈大搞小组合作,却因种种原因破产,把我们打回原形,我想我们缺的终是那百折不挠的坚守心。</p><p> 反复琢磨,觉得还是贾利民校长所总结的这三点做到了,才终能成为教育的坚守者,灵魂的摆渡人。那么这三点我将铭记于心:第一,用情带着对学生的爱去从事教育,第二,用心血放在三件事上,传道授业解惑,第三,用功,要感到不足。</p><p> 我将永远铭记于心,在教育的路上一直坚定走下去。</p><p> 做教育的坚守者,灵魂的摆渡人。</p><p> 相信只要根扎得深,定会花繁叶茂,蜂蝶自来。</p><p> 学习日志</p><p> ——阜平县天生桥中学白娜</p><p> 作为2019年的一名乡村新特岗教师,很高兴参与此次的学习培训。今天上午听取了贾利民校长的“用心教书,用情育人”的一课,感悟颇多。</p><p> 在“印象兴隆”的视频中,我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我现在工作的学校和视频中的学校条件差不多,在有一些方面甚至不如视频中的条件,比如说,我们也是土操场,黑板和粉笔。但是,我们宿舍不够,有的教室也没有暖气。初为人师,经历了县里的岗前培训,我饱含一种热情上岗。但是公办学校确实有一部分老师存在混日子的想法,有时候,自己的热情也会连带下去。但看了老师的“教育梦”之后,我知道了,教育是一份事业,不是职业,事业需要奉献,面对贾利民校长“做一名学生喜欢,家长认可的老师”的梦想。我要做一名“视教学为生命,视学校为家庭”的合格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p><p> 在感悟中,贾校长提到“让每一只鸟都歌唱,让每一朵花都开放”的理念,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掘和发挥。评论区有的老师说“差生管不了,家长都没办法”。这里,我想说,什么是“差生”,学习差就是“差生”,显然不是。比如,我们班有一位男同学,学习成绩八门合起来100多,但是他没有可取之处吗?答案是:有。家访的时候,他妈妈说,在家里,他帮忙带妹妹,爸爸妈妈干活的时候,回家时桌子上总会有热的饭菜,这说明什么?我们班还有一位同学,初一的时候妈妈出了车祸,瘫痪在床不能动,爸爸干活要养家,按理说,这位同学应该更加努力学习才对,但是现实让我大吃一惊,面对家里的发生的事情,没有了妈妈的督促,她不好好写作业了,也学会了抽烟喝酒,是她压力太大了吗?不是,爸爸把家务活和妈妈以前能干的事情都包在自己身上,孩子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面对自己不能动的妈妈,她爸爸和我说,她没有给她妈妈洗过衣服洗过脸,妈妈不能翻身,她没有扶过,妈妈再次学走路的时候,也没有搀过。那无论前者学习多差,后者学习多好,在我眼里,也不是界限。所以,贾校长说的“先成人,后成才”所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要在思想上有所成长,才能在学习上,人生道路上有所提高。</p><p> 尤其,是我执教一年来的感触,要成绩,不如先要纪律,一个班,如果纪律卫生上去了,班风正了,成绩能不上去吗?所以,当有的老师说平均分提不上去的时候,贾利民校长说“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就是做为一名老师,一名班主任要注意的。</p><p> “教师一桶水,学生一杯水”,现代教育告诉我们,一桶水显然不够了,所以,努力提升自我,将来成为怎样的教师,自己要走怎样的教师之路,是自己要考虑的。</p><p> 在班级管理上,“动力系统”,“积分考核”,“养成习惯”,也让我收获满满。如何让学生学习有动力,让自己天天有热情,习惯养成自然,也就和我上面说的“纪律”“卫生”的养成有了一定的重复。 </p><p> 总之,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说多少不如做多少,要结合校长讲的和自身的实际,在日常教育中努力提升自己,做一位“用情”、“用心”、“用功”的合格人民教师。</p><p> 学习日志</p><p> ———高阳三利中学陈瑞芳</p><p> 深入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在语文课堂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文本中获得文本的信息,更要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在欣赏作品中学会感悟,在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而这一切,都需要从我们教师自身的深入钻研开始。文本解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必备基本功,唯有扎扎实实地练好这门基本功,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根深叶茂,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素质教育才能取得成效。 </p><p> 听了田老师的讲座,我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才能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p><p>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章自古语句精炼,含义深刻,三言两语之间往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而教师自身丰厚的人文素养便是提取文本深厚内涵的金钥匙。如果读者不知道司马迁曾经面临着宫刑和死刑的艰难抉择,不了解他为了完成《史记》而忍辱负重,又怎能深刻地解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千古名句?如果读者不了解文天祥面对敌元高官厚禄的利诱丝毫不为所动,历尽敌人千般酷刑、万种折磨仍然坚贞不屈的高洁品格,不知道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心怀故国,深情地向南叩首的感人事迹,又如何能够真正读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绝唱?</p><p> 总之,教师要真正深刻地解读文本,没有自身深厚的人文素养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要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就应当博览群书——文学历史、艺术科技、天文地理、经济政治等等均可广泛地涉猎,成为一个博学鸿儒,解读文本自然游刃有余。</p> <p> 虽然只是短暂的几天学习,但是我们收获满满。我们会慢慢消化吸收本次培训的精髓,转成行动加以实践,坚守对教学的那份热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