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要寂寞偿还。”加西亚·马尔克斯说得对吗?

江湖之外

<p>  八月十五日那天,下雨。一对老夫妻:九十一岁的郑爷爷和八十三岁的张阿姨,去养老院了。</p><p> 我们经常路过老夫妻居住的院落,篱笆围起的园子有一亩多大。早在一个星期前,张阿姨就对我们说:“这个园子就不要了!”她把手一挥,说得干脆决绝。</p> <p class="ql-block">  张阿姨一头短发淡黄,是前些日子她用自己种的指甲花染的。但她面前的园子里却看不到什么花花草草,尽是菜畦,果树,瓜藤棚架,还有一池子的荷花。荷叶下,春天放进的鱼秧子都能搅起一团团浑浊的水晕了。</p> <p>  郑爷爷个矮身瘦,不大说话。他抬起低垂的眼睑静静地注视我们,有一种婉拒亲近的意味。有人说,长时间地把目光保留在一定的距离,便能看出大大的世界,年过九旬的眼神大概就是这样的吧。他不喝普洱茶,也不静养,就是天天都停不下手和脚。他有些耳聋,听不到老伴在说什么,躬着身子,东一把西一把地薅草。下了一周的雨,土地上的一切都在疯长。</p> <p>  天气闷热, 园子里沁出一阵接一阵的凉气,呼吸起来,肺腑酣畅。枇杷花头藏在肥叶下,小青柑油亮油亮,嫩枣刚变乳黄,随手摘几颗咬进口里,清甜清甜的。老夫妻默默地在这院子中劳作,日复一日,伺候并收获生命的果实,颇受邻居们羡慕。晚年就这样走向终老该有多好啊!</p><p> 然而,这个盛满了蔬果的园子想不要就不要,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张阿姨淡淡说,她摔倒过一次 ,就医很不方便,附近没有医院。</p><p> 以后这院落谁来接手打理呢?儿孙们常年不在身边,他们可能还没有来得及想过。这意想不到的“断离舍”,邻居们暗地里也在疑问。</p> <p>  这些天,我正好在看一部日本纪录片《人生果实》,讲的是九十岁的修一和八十七岁的英子在自家园子里度过一生的故事。网上的评论说,这对夫妇活出了人生最后最好的样子。对照影片中的真实人物,郑爷爷和张阿姨并不逊色,但他们好像却毫不在乎这一切,让我顿生复杂的心情。</p> <p>  这对老夫妻离开的前一天上午,我们去看望他们。走进房门打招呼,没有人回应。客厅里有些寂寥,墙上艳丽的牡丹花凝凝重重,花丛上的雀鸟呆呆地望着我们,这是张阿姨亲手画出的大幅工笔重彩。沙发旁凌乱地堆了几件行李箱包。我们在院子里喊了好几声,又钻进棚架的暗荫中寻找,仍不见他俩的身影。一会儿,从屋后跑出了保姆孃孃。她说,一大早,郑爷爷骑起电三轮车载上张阿姨,去两公里外的小镇赶场了。</p> <p> 八月十五日,雨下得越来越大。气象台说,暴雨预警从蓝色变成了黄色。老两口真的去了养老院。几天以后,八十三岁的张阿姨在微信朋友圈里秀了几张照片,那里住了很多老人,她和郑爷爷的新居是大楼底层一个单独的套间。他们在大雨天什么时候离开了那个院落,我们不晓得。似乎也没有人在意。</p><p> “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要寂寞偿还。”写出《百年孤独》的加西亚·马尔克斯这样说。对吗?</p> <p>  在我家厨房的餐桌上,张阿姨送的枣子剩了几个留在盘子里;我从郑爷爷的小池塘里摘回来荷叶,也还挂在工具架子上,有些枯萎,溢出了淡淡的清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