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即墨”是胶东半岛上一个非常古老的地名,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策》、《国语》等历史典籍,载荷着至少三千以上,丰富而沉重的历史内容。</p><p> 作为江苏南京人,得知山东有“即墨”地名,是2010年首次去山东半岛威海地区选购海边避暑之屋途中。七八月某日,车方驶入青威高速,突见绿色路牌非常醒目——即墨,大惊:古朴之地名如此,鲜为人知,何故?</p><p> 之后夏日每每路经即墨,皆心中戚戚,有感千年沉封信息扑面,却虚无缥缈无从捕捉。即墨的网络信息很少,寻思亲去即墨寻古,又人地不熟,观现代城市街景,了无意趣!</p><p> 今又在威海之滨避暑,算来夏日居住已十年有余,公元2020年8月16之日,随中威国旅去青岛小游两日,偶遇崂山山体滑坡,突改行程,去青岛即墨区看“即墨古城”,甚喜呀!</p> <p>(朱毛村和墨水历史照片。以下黑白照片均取自互联网,为即墨市档案馆公开的即墨历史照片)</p> <p>春秋时期的“即墨故城”坐落于今平度市朱毛村的墨水之滨。即墨:靠近墨水之意,当时为胶东莱夷国国都,后为齐国第二经济发达之地。</p><p>其实孟姜女哭到长城的历史故事并非发生于秦统一中国之后的修万里长城,而是发生于春秋战国时代,修筑齐国即墨故城的城墙过程之中。</p> <p>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废故城而迁徙建即墨新城,依旧在墨水之滨,这就是我们今所到即墨古城,距今也有1400多年历史了。</p> <h3>(即墨古城东门)</h3> <h3>(即墨古城南城墙)</h3> <p>据清《即墨县志》记载,隋代即墨城墙有2000米长,高9.1米,厚6.6米,外侧的护城河有3.9米深、11米宽。明朝万历年间,知县许铤、县承杨元国重修。</p> <h3>(即墨古城西城门和西阁里大街)</h3> <h3>(即墨古城牌坊)</h3> <h3>(网络照片:修复之前的即墨古城)</h3> <p>古城旧路和城门城墙残垣还在,大片的明清民居建筑和少数古牌坊尚存,搬迁修复耗时两年,于2016年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 </p> <p> 窃以为,这2016年才完成修复的“即墨古城”即便不是“全古”,也在原地旧址,有复建依据。这就是咱古老中国的“特色”——无论走到哪里,几乎没有历史断层,沧海桑田,轮回依旧……</p> <p>我们从即墨古城东门——半圆形翁城城墙之侧的拱门入内,然后才看见了古城真正的东大门——“望海”门。城门上方刻有“潮海”二字,雄浑有力,意为“东望大海,听其涛声”。</p> <p>(网络照片,航拍即墨翁城东门)</p> <p>即墨古城东门的这种半圆形城墙在外、正门奎楼在內的中国翁城式古城门楼格局,首次看到,颇感稀罕。</p><p>后得知即墨古城有三门,均为这种半圆形翁城式城门,城门上均有题额。东为“望海”(东临浩瀚沧海),南为“景岱”(南眺崂山群峰),西为“临川”(靠近西河),时间赶紧,我们只去了东门。</p> <p>望海东门上方有中国典型的双层阁楼古建筑,是颇有点雄伟的“奎明楼”,上有“海天极望”四个大字,字体雄浑有力。</p> <p>“奎”为中国古代二十八星宿之一,含星十六颗,其形似文字,所以古人就认为奎宿主管天下文章、文事、文运。看来自古即墨皆以文为傲。查资料,果不其然,即墨历史上曾经出了69位文武进士、180多位举人,县城内有完整的三堂老县衙、林林总总矗立过100多座坊表、蕴育出400多家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字号。即墨古城不但是大青岛历史文化的根基所在,甚至曾经是那个时代整个胶东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今天,即墨被评为2020中国最具书香百佳县市。</p> <p>与别处古城又一不同之处,是即墨古城先见牌坊,再见半圆形城墙,之后才看到雄伟的城门城楼。窃以为将牌坊置于城外,非古代军事布局之所为,难言“有据可依”,虽然美观,却为复修造假败笔……</p> <p>东城古城墙外那高高耸立的白麻花岗石牌坊,很像汉白玉材质,雕刻极为精致,其内容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赫然几个大字“致贤高洁——齐王田横”。</p> <p>田横原为齐国旧贵,后沦为布衣。秦末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与兄田儋、田荣一起反秦自立,先后占尽齐地为王。刘邦统一天下时,其两兄先后败亡于秦军和项羽,田横继为齐王。他因误会而杀了说客郦食其,所以不肯称臣于刘邦,率五百门客逃往即墨海岛。刘邦派人招抚,田横被迫乘船赴洛,途中在距洛阳三十里地的偃师首阳山自刎。刘邦用王礼葬之,并封两部属做都尉,却不料那两部属在埋葬田横之时,也自刎于田横的墓穴中。汉高祖又派人去招降即墨海岛上的五百人,但他们听到田横自刎,便都蹈海而死。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p> <p>1930年徐悲鸿有著名油画《田横五百士》问世,画面选取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的场面,田横面容肃穆地拱手向岛上的壮士们告别,在那双炯炯的眼睛里没有凄惋悲伤,而闪着凝重、坚毅、自信的光芒。时为二战日本入侵中国之际,徐悲鸿受太史公感召,画面呈现出强烈的悲剧气氛,表现出威武不屈的鲜明主题。</p><p> 前几年我曾亲去田横岛祭拜田横,却不知其岛隶属于即墨,今见即墨古城东门外纪念田横的牌坊,方醒悟,悲鸿画作浮于眼前……</p> <p>由东门进古城,发现我先生正在接受小学生“记者”采访。小姑娘面带羞涩地问客“为什么来即墨古城?”他认真作答:“即墨承载着中国几千年历史,到古城就是为了实地感受中华文化,并且把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此回答,让小姑娘记者很是满意。</p> <p>放眼望去,城内一色明清建筑,一侧商铺,一侧景点,中间一条石路笔直古朴,格局与老照片基本吻合。石路中央一座又一座花岗岩牌坊,制作精美,层层递进,整齐壮观。</p> <p>清同治《即墨县志》记载,明清即墨境内各种牌坊多达113座,其中即墨县城内外48座,大部分集中在县衙前的丁字街上,多为功德坊。</p> <p>即墨古城复修,根据历史老照片和文字记载,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阳石雕传承人刘红立团队,选择性建造了最具历史价值的18座牌坊。</p> <p>即墨古城的每一座牌坊,雕梁画栋,巧夺天工,气势宏伟,承载着中国各时期的厚重历史。其中有田横五百士信义感天动地、王羲之先祖即墨琅琊王氏、御史郭琇冒死弹劾权相明珠……每一座牌坊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p> <p>现在复修复建的18座牌坊,就是18个说不完的厚重历史故事,幸好导游只给了一小时浏览时间,即便“打卡”也只能欣赏其中几座,否则此文将写成书籍了!</p> <p>“书圣”王羲之祖脉在即墨。进古城后所见第一座牌坊,就是三间四柱七楼式的“琅琊王氏祖脉坊”。上书“德光炎汉”,表彰如此之高,难道仅因王羲之书法吗?</p> <p>琅琊为秦代36郡之一,地域涵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莒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琅琊其实就是山东的古名,所谓“琅琊山”,位于曾属于古即墨的青岛的黄岛之上,而欧阳修写《醉翁亭记》的安徽滁州琅琊山,其地名出现应在琅琊王司马睿东进金陵之后……</p> <h3>琅琊王氏是长期生活于(今山东)琅琊郡行政区域内的豪门土著,奠基者王吉住琅琊高虞(今即墨市温泉镇西高虞村),后徙家于同郡的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今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之后长达400余年人才辈出,成为晋时中国最豪橫的名门望族。后琅琊王氏举族辅佐晋元帝司马睿赴金陵执掌天下,与谢氏共为不可一世的豪门望族,权倾天下……</h3> <h3> 区别于太原晋祠王氏始祖,这一支以郡望为名,称“琅琊王氏”。追根溯源,即墨是临沂之前的琅琊王氏之祖脉。糊涂巧合,即墨古城我仅在此留影一张。<br></h3> <h3>再往前走,是三间四柱三楼式的白麻花岗岩“铁面御史坊”,上书“湖广总督”。中门、边门底梁上浮雕为莲花卷草纹,寓意清廉高洁;边门花板上浮雕,为蝙蝠、团花图案,寓意福泽绵延。这是清康熙九年进士郭琇的牌坊。</h3><h3> 即墨郭琇是康熙朝重要人物,担任过左都御史,类似今中纪委书记,还做过湖广总督,即湖广两省的军政“一把手”。他敢于弹劾权贵,曾“三本震天下”,堪称铁面御史。著名的“御史弹相”,为清朝一次政治地震,就是指御史郭琇冒死弹劾权丞明珠之事。该事件削弱了明珠政治集团势力,对清朝历史走势产生巨大影响,“铁面御史”郭琇震惊清朝。</h3> <p>在即墨古城林立的众多牌坊中,有一座牌坊很独特,既不是功名牌坊,也不是贞节牌坊,而是由明万历初年知县许铤所建的“励志”牌坊。牌坊正面书“山海名邦”,背后写“保家卫国”,充分表达出这位七品芝麻县官的励精图治志向。</p> <p>史料记载,许铤是现天津武清人,进士出身,初到即墨任职,看到的不是历史上传说的经济繁荣,而是“鲜林木、罕庐舍、蒿莱极目、观之凄阻”的颓败景象。之后,许铤跋涉全县,踏勘山海地理,从“海防、御患、弭盗、垦荒、通商”五方面实施新政,为即墨的经济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他在县衙前建造“山海名邦坊”,以唤起即墨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此牌坊毁于清代,2016年重建。</p> <p>“山海名邦坊”的后面,是县衙有饕餮图文的青石照壁,警示廉政之意。再就是有双狮立前的县衙官府了。这里曾经是即墨千年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政治中心。</p> <p>作为山东省唯一保存下来的三堂老县衙,这是一座曾经接纳过138位县令的古老建筑。复修者认为,这里就是一处理解整个中国,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国家机构场所,如今完整地修旧如旧,具有功德无量的象征意义。</p> <p>县衙门前,东侧放置鸣冤鼓,西侧放置古碑。上方匾额“即墨县署” 两旁木柱上的木刻对联内容,一看就是今人所为,不说也罢。</p><p> 但门厅背后的匾额就不同了,一看便知是“老古董”。上联“决之於有司赋敛宽撫墨城昌教化”,下联“求也使无讼刑诛须慎名利青史警愆尤”,横联匾额“天理国法人情”。原来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执政标准呀,将“天理”置于“国法”之前,“人情”置于“国法”之后,断案执法综合兼顾。</p> <p>以前看过柳宗元对一桩复仇案的分析文章,今见即墨县衙对联匾额,则以为是中国封建社会执政理念活生生的教材!</p><p> 如今强调依法治国,甚至提倡“法无禁止皆可为”,这种资本主义社会的执政观点,比起中国封建社会的“兼顾”理念,追求“赋敛宽”和“无讼刑诛”,抚慰和教化百姓,究竟好了多少呢?当然,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如果真正做到了这些,那么他们的统治也就不会被推翻了。</p> <p>即墨县署分三进,有前后院。后院为四合院制式。过去的规模有可能超过现在的修复。</p> <p>正南屋子为断案公堂,不时传出调皮游人在内鸣冤的击鼓之声。</p> <p>两侧厢房是“办公室”,为县衙收账之处。现在则成为即墨历史博物馆,里面摆放的古书,清代县衙账册,银锭、算盘、称量器具等,可能是从民间或县档案馆收集而来。</p> <p>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即墨出土文物,尤其是当地所使用过的四种货币:贝币、布币、刀币和铜币,从夏商周到清朝,基本涵盖。看来即墨在“齐鲁文物之邦”中也算得上一个“富户”了,春秋战国时期有“即墨刀币”,既是当时经济发达的标志,也是文化繁荣的象征。</p> <p>县衙后院中心有个“箴言”碑亭。古碑斑驳,云纹图案,有些字迹已模糊不可辨认,非中国文化功底深厚者无法读全内容。</p> <p>古碑阳面六大字“公生明,廉生威”。此言出自明朝郭允礼《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 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p> <p>古碑阴面写“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是五代蜀主孟昶的《颁令箴》。宋太宗删繁就简,摘取其中这四句,颁于州县,敕令勘石立于衙署大堂前。</p> <p>所以此碑虽有“御”字却并非皇帝所赐,不是“御碑”。</p> <p> 查资料得知,清代前期于衙署大堂之前正中主“戒石碑",后期改成牌坊形式,根据即墨县署箴言亭所设位置,故以为制碑时间恐在前清。</p><p> 我想,只要真正做到这些“箴言”,封建社会将全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实际情况却多为“言尧舜语,行桀纣事”!</p> <p> 中国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县作为地方行政基层单位维持了2000多年,甚至影响至今。</p><p> 县是封建社会政治领域中最关键的层面,中枢政令皆通过州县而实施。州县衙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劝农、理财、狱讼、兴学、治安、工程建筑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几乎囊括了封建国家统治机器效能的全部。参观即墨县署时间虽短,但因有了这个小小的“博物馆”、古楹联和箴言碑,收获不小。</p> <p>即墨县衙周围有宋学宫和清劳山书院。</p><p> 学宫初建于宋末元初,到清同治年间,已历经十余次重修扩建,与旁边的文庙共同形成完整的即墨儒学建筑群。因时间紧张,我们没有入内,只看了看建筑轮廓。此建筑1971年才被拆除,2014年复建,个中原委“五味杂陈”。</p> <p>劳山书院始建于清乾隆时期,为了弥补县学教育不足,由即墨知县创建。两座如此规模的书院存在,显示出古代即墨官方对教育的重视。</p> <p>学宫旁边的红墙青瓦格外漂亮醒目,中国封建社会,非皇城则只有孔家可用如此皇家建筑,这就是孔子文庙的外墙。</p> <p>走过去,果不其然,看见了“棂星门”。此为孔子文庙专用牌坊,也是中国某种牌坊建筑的“专有名词”。中国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也象征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棂星相比。</p> <p>棂星门牌坊下设木栅栏,一把大铁锁,阻挡住任何入文庙之欲。我们只好透过栅栏,拍摄文庙门景,甚美!</p> <p>此文庙建于1270年的元代,至1871年的清同治时代,已历经20余次修建,规模不断扩大。</p> <p>既然文庙进不去,那么就寻找文庙简介铜牌看看吧,这一看就吓一跳,原来此文庙也是中国晚清“维新变法”事件的一部分!</p><p>1894年,在距离即墨一百多公里的威海海面发生了中日甲午海战。次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一千两百名举人于北京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战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引发出晚清著名的“百日维新变法”运动。</p><p>见中国软弱,此时西方列强便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1897年11月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军舰武力强占了即墨南部的胶奥海湾。次年元月,驻扎在即墨的德军毁掉了文庙中的孔子塑像,从而引发了第二次“公车上书”事件,推动了维新变法。</p><p> </p> <p>(网络历史照片,入侵青岛的德国舰船)</p> <p>(网络历史照片,入侵青岛的德国军官)</p> <p>之后维新变法很快失败于中国政府高层内部,1898年3月,清政府割让出即墨南部的胶澳海湾和崂山,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从此中国产生出殖民城市青岛。政府无能,而文庙的这段历史,却令人深切感受到即墨人的不屈!</p> <p>从清同治版《即墨县志》中仁化乡的地图上,我们可以窥见青岛这座城市的原始状态。清代即墨县下辖七乡,仁化乡为其中之一,仁化乡的东面辖地,不仅包括现在的即墨古城,而且包括由即墨古城东南一直到海的整个今青岛市区,以及现在崂山区大部,这些土地将全部被德国“租赁”去99年,建设所谓“中国北部港口”,即墨之青岛,就这样变成了青岛之即墨……</p> <p>(网络照片)</p> <p>一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取青岛,青岛事实上沦为日本殖民地(此后爆发“五四运动”)。这样一来,青岛实际接受德国殖民统治长达17年,但德国审美文化的影响却历久不衰。</p><p> 即墨古城虽以明清建筑为主,但天主教堂建筑还是打下了德国殖民文化的印记。</p> <p>路过即墨古城露天会场,发现那里已被“青岛啤酒节”广告牌占领。广告图案完全欧化,如果没有几个中国字,则会以为是德国啤酒节。</p> <p>在即墨古城的石路上,不止一处有模仿欧洲人模样的小丑在玩耍,吸人眼球……</p> <p>我们停留于即墨古城的时间仅短短一个小时,走马观花也看不完全部。返回潮海东城门之时,突然发现奎明楼下方有横匾“山城保障”,四个大字,十分威武提气!想到奎明楼背面是“海天极望”四个大字,那海那天,不就是东南青岛的那片黄海吗?</p> <p>出潮海门时,城墙上发现铜板说明,上写:“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倭寇屡警,知县刘应旗将原土城墙易土以砖,改东城门题额为“潮海”……潮海门曾受战火摧残,1955年拆除,2014年9月夏复建竣工。”</p> <p>读诸文,豪情涌起,深感即墨古城一砖一瓦之厚重,体察即墨人数千年不屈不饶之中华灵魂……</p> <p>补叙:即墨是中国至少三千以上未更改的古地名之一,商周时期为莱夷国国都,秦开始置县,属于胶东郡;隋开始建城,之后无论行政隶属如何变化,即墨之地始终称为“即墨”。</p><p> 今考古发现,此地6000年前便有先民集中繁衍生息,夏商周时为莱夷之地,即莱(夷)国。</p><p> 莱夷为东夷一支,是五千年前被黄帝打得不得不由西入东的神农炎帝之后裔(王献唐先生考证:"莱为神农苗裔,神农起于西方,自西伹东,族众随之,山东之莱族,殆亦由西徙来者”) 。“来”即“莱”字初文本字,甲骨文是一棵麦子的象形字。因发明了小麦,故尊称发明小麦的“来”人,其部族名称曰“来(莱)”。</p><p> 最迟从4000多年前的夏朝开始,即被视为东方夷族之一的莱夷,已与中原华夏文化高度融合,拙著《夏商经典故事》中有多处情节提及莱夷。《尚书·禹贡》曰:“莱夷作牧,厥匪檿丝。”可见当时莱夷即墨人虽在海边半岛生活,却主要以放牧、养蚕、制绸为生。</p><p>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实行封邦建国,姜子牙获得齐国封地,而即墨依旧属于莱夷古国地界。“新贵”姜子牙初就齐时,《史记·齐世家》记载说,“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说明当时的莱夷国是“地头蛇”,至少夏商时已存。成语“莱偪营丘”,意思是因为莱国的压迫,姜太公不得不做了迁都之举,可见西周初年,莱国具有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 春秋时期莱国经济文化仍旧相当发达,不仅鱼盐丰富,采矿冶铁业发达,且有著名的“莱乐”,即墨方言成为胶辽官话(青岛话)。</p><p> 公元前567年,“齐侯灭莱”,即墨从此开始属于齐地。走马观花看古城,这之后的历史痕迹,今皆有选择地出现于古城中轴一字排开的众多牌坊之中……</p> <p>(明•四世一品坊)</p> <p>(清•道冠古今坊)</p> <p>此文作于2020年8月18~20日,整三日工作于深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