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百色镇一小校园旧貌</i></p> <p><i>校园内清风楼景貌</i></p> <p><i style="font-size: 15px;">百色镇一小学校,于1905年02月28日在百色挂牌成立,学校迄今已经成立116年,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学校主要从事小学教育,学校本着制度与人文相结合的管理思想,凭借美丽的校园环境,优秀的师资力量已成为每年百色评价好的学校之一。</i></p> <p><i>清风楼景貌</i></p> <p><i style="font-size: 15px;">学校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经百色厅署批准,借文庙(今百色军分区内左侧)为校 舍,命名为百色厅立两等小学堂。始招收高、初等小学生各一班,学制采用四、五制。当年 二月开学,翌年继任校长报准改用考棚(今百色镇一小校)为校舍。光绪三十三年(1907)将旧 署(今地区招待所址)全部拆卸,仿日本某学堂图式起建校舍。</i></p> <p><i>校园景貌</i></p> <p><i style="font-size: 15px;">1953年,百色县人民政府拨款 拆卸旧县府(今一小校址)改建为校舍,年底建成迁入。</i></p> <p><i>校园清风楼景貌</i></p> <p><i style="font-size: 15px;">学校创办以来,校名多次变更。1929年12月,百色起义胜利后,曾命名为百色县劳动第 一小学。1932年改称百色县崇德镇中心国民学校。1948年,经省批准改称百色县立表证中心 国民学校,1950年称百色县第一区第一小学校。1953年称百色县城厢镇第一小学校,1956年 定名为百色镇第一小学校至今。(曾命名百色市八一希望小学、现名百色市第一小学)</i></p> <p><i>一小学校大门景貌</i></p> <p><i style="font-size: 15px;">1978年2月,地区教育局确定该校为地区五所重点中、小学之一。该校教师陆美乐(副校 长) 、廖素冰(副校长)、李伟英、黄俊标、韦素芬等人,先后荣获市、地、自治区和全国有 关单位授予的模范教师、普教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称号。</i></p> <p><i>校园景貌</i></p> <p><i style="font-size: 15px;">学生 梁映锋获中南五省(区)小学数学赛一等奖;梁毅荣获《小学生报》举办的全国小学生数学竞 赛三等奖。学校先后曾被评为“自治区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百色地区文明单位和自治 区文明学校。校少先队被评为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的称号。</i></p> <p><i>校园景貌</i></p> <p><i style="font-size: 15px;">学校自创办以来,学风敦厚、求实、稳健。解放后,更着力进取,勇于探索,试验改革, 师生奋发向上。学生质量稳步上升。</i></p> <p><i>校园清风楼景貌</i></p> <p><i>一排左起王桂芳 、邵桂玲 、赵小凤、 二排左起刘安宁 、胡桂英 、周红源、 后排左起庞丽辉 、梁 艳 、冯雅清小学毕业合影留念</i></p> <p><i>前排左起任铁英、肖湘桂、余秀玲、黄林飞、后排梁云、黎艳芳、宋丽琦、伦丽小学毕业合影留念</i></p> <p><i>前排左起 王桂芳 、黄美兰 、何老师 、伦 丽 、吴雪梅 、后排左起 傅国能 、黄伟民 、董百祥 、郭冬生 、陈碧球 、陈代忠 、张福生、小聚会合影留念</i></p> <p><i>左起徐晓萍 、肖湘桂少年合影留念</i></p> <p><i>左起赵小凤 、黄小芸老同学小聚会合影留念</i></p> <p><i>老同学在南宁早茶小聚会留影</i></p> <p><i>老同学们在南宁小聚会问候视频/摄制苏桂江</i></p> <p><i>百色镇一小48(49)班老同学(12~17)岁至(60~64)岁对比相册,制作者/余秀玲</i></p> <p><i>由老同学余秀玲演唱《给家捎个话》</i></p> <p><i>百色镇一小变迁后(八一希望小学)今百色市第一小学校憧憬航拍视频</i></p> <p><i>编后语: </i></p><p><i> 百色镇一小48(49)少年足迹的编写,由本人根据现有资料,简述介绍一小的成立历史概况。以及同学们在微群上传的图片和摄制视频资料,以美篇形式编写而成。</i></p><p><i> 旨在追忆少年时期1963年7月至1969年7月期间,同学们所在校园的足迹活动,编写主要突出图片资料。</i></p><p><i> 由于资料奇缺,在编制上未尽人意,也望同学们多些提供当时的照片及图片资料,如上述编写内容有错漏,敬请同学们提出意见,根据美篇编辑功能,即时修正错漏内容。本美篇内容均来自网络。</i></p><p><i> 最后,感谢苏桂江、刘倪才、董百祥、陈代忠、肖湘桂、邵桂玲、余秀玲、以及同学们提供相片信息和网络信息支持。</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