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摄影: 山青水秀</p><p>出镜: 阿五 涔涔 桂英 小卫</p><p>文字: 康师傅印象</p><p>场地: 河池新华书店</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本: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诚哉斯言!</h3><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以为,三本书其实代表了人生的三种境界。其中,读有字之书的人,是第一种境界。读无字之书的人可视为第二种境界。能读心灵之书的人才算得上第三种境界,难能可贵。</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说到境界,我不免想起王国维老先生的人生境界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若借用王老的人生境界论,读书其实也是如此的。</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所说的读书,即指读有字之书。读有字之书,得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才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熟语,都无不说明读书的功用。一个人读书读得多了,知识面自然就广博了,做人做事也就有底气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然而,世间有字之书多如浩海,一般人读有字之书该如何选择呢?我觉得学者周国平老师读书的“三不”方式值得借鉴:一是不受干扰,直奔大师,也就是要读经典;二是不限专业,阅读面要广;三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就行。</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的确,行万里路也好,阅人无数也好,都能增长我们的见识,也就是“无字之书”。读有字之书得来的终究只是知识,而一个人,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足够的见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徐霞客、李时珍等先贤的人生成就,除了博览群书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无字之书”读得多,在行动和实践中总结、提炼出见识。其实,至圣先师孔子以及西方哲人亚里士多德等都推崇“述而不作”的治学态度,他们的思想也主要是来自于对事对人的观察理解,通过读“无字之书”而得。</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生活中,“无字之书”无处不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善于读无字之书的人,有时可能会比读有字之书更能汲取人生的营养。因此,读无字之书,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这里的“伊”,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如果说读有字书可以增长人的知识,读无字书可以增添人的见识,而读“心灵之书”才真正是人的学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善读心灵之书的人,才会有自己做人处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人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里所说的精神,就是自己的心灵之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心灵之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是文天祥的心灵之书……读有字书也好,读无字书也好,读来读去,有时会发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就是我们的心灵之书!</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读有字之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无字之书,读无字之书,能够丰富我们的有字之书。但“尽信书,不如无书”,人生除了要读好有字书和无字书,更应该读读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灵之书”。只有把属于自己的“心灵之书”读懂了,人生才不会白走一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