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贺 词</p><p class="ql-block">战友们,大家好! </p><p class="ql-block"> 首先欢迎我们的好兄長——尊敬的司务长。</p><p class="ql-block"> 这次聚会原本安排的程序共有五项,包括薜晋科邀请小乐队前来助兴。但在疫情期间及有关方面的建议下,活动內容不得不做些调整,对所有安排都删繁就简,望大家谅解。</p><p class="ql-block"> 受筹备小组的委托,让我代表全连战友说几句感言的话。身为一名三线学兵,这项任务对我而言意义凡同且光荣,我毫无推辞,欣然接受。</p><p class="ql-block"> 今天大家见面的气氛太亲切太温馨,激动的怕掉了链子,就特意写了几句,下面我就照本宣读。</p><p class="ql-block"> 时间太快,一晃过去了五十年。这五十年间,大家经历了太多太多,无论是风雨还是阳光,今天能欢聚在一起,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再回首忆往昔,年年岁岁,唯有三线的日日夜夜牢牢地存留在心里。想信每位战友永远都忘不了我们翻秦岭过汉江行军营,忘不了撑帐篷打地铺,忘不了抬沙石背水泥,忘不了堆石方修水池,忘不了攥钢钎抡大锤,忘不了打风枪推渣车,忘不了埋炸药点雷管,忘不了塌方抢险排危石,忘不了夜渡汉江上巴山扛木材,忘不了打拱灌浆固隧道,还有许许多多地忘不了,更忘不了我们在艰苦磨砺中结下的兄弟情谊。如今,大家阔别虽然已久,但是,隔近隔远情不断,岁月在逝情不逝。</p><p class="ql-block"> 1970年8月,为让毛主席老人家睡好觉,我们163名同学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离别家乡,一起奔向旬阳修建襄渝铁路。</p><p class="ql-block"> 1973年4月,163名战友一个不少,又为祖国建设各奔东西。如今全连163名战友,平平安安,健康安好的尚有132名,让人沉痛的是约31名战友已不幸逝去。在此,我们一起表达对他们的哀思,祈愿他们在天堂一切安好。</p><p class="ql-block"> 老伙计们,我们都在奔七,胳膊腿脚虽不比当年,但心不能服老。要向王才运学习,高台跳水展英姿,冬泳长击破冰游;也要向赵光宇学习,坚持锻炼,身板强健,行千里走八百,飞驰在草原上;还有马复援、郝大建,爱旅行好摄影,山川湖海,拥抱自然,视野宽广,阳光灿烂;再还有张建国、邓荣华,活到老学到老,读书挥毫赋诗歌。再就是渭南光头——姚和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人民法官为人民,义务调解促和谐,百姓身边贴心人;最后夸夸咱士敏,个小力气大,退而永不休,小车不倒尽力推,为繁荣市场继续在拼搏,体现了三线人的奉献精神。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要向他那样热爱生活,爱出一个好心态,爱出一个快乐,爱出一个健康。心态不老人则不老,所以,我们一起向天再借50年,活她个南山松不老,乐她个天长地久,常聚首快乐往前走。</p><p class="ql-block"> 我提议,共同举杯,祝大家永远健康,天天快乐! 潘伟民 2020.8.19</p> <p><br></p><p> 五 言 绝 句</p><p> 赠战友</p><p><br></p><p> 叩问耕心田</p><p> 韶华五十年</p><p> 襄渝学兵祭</p><p> 长揖薛家湾</p><p><br></p><p> 今天,是五十年前大家集合在西安市笫四十一中学校园里的日子。</p><p> 从这一天起,铁道兵5849部队学兵二连正式诞生!</p><p> 从这一晩起,我们宿营在教室,期待着黎明将开始的远征!</p><p> 从这里,我们走上了艰苦的三线建设战场!</p><p> 从这时,我们踏上了艰辛的生命里程!</p><p> 艰难的岁月我们无怨,滴血的青春我们无悔!</p><p> 今天,我们重逢,就是在集结归建。</p><p> 今天,我们庆贺,就是在回顾成功。 </p><p> 战友们,你们好!</p><p><br></p><p> 张建国于西安莲湖公园连队的旗帜下敬礼</p><p> 2020.8.19.</p> <p>它乡分别数十载 今聚莲池鬓毛衰 相见互问君为谁 绰号呼之泪满衫</p> <p>郝大建 叶封俊 姚和平 蔡顺宝 常正生 张志兴 魏广荣 王才运 张西铜 王光发 何善济 赵天福 孔庆成 丁士敏</p><p>姚小平 王崇一 刘建民 樊长发 邓荣华 潘伟民 刘西省 谢世平 肖 忠 李昌安 唐兆民 陈朝文 李全平 马占敏 解春庆 安小民 刘 莉 高群慧 赵克俭 高新林 马一凡 李明哲</p><p>杨 钊 杜广运 王宏斌 丁治山 仇树民 杨金喜 赵宏泰 王陆一 张占元 袁 强 董志刚 冯立强 李光明 蒲孟林 崔德本 张安锁</p><p>李 伟 黄文周 张永秦 赵宏泰 仇树民 杨金喜 周新民 任建国 胡成垣 左建民</p><p>李德元 张宝民 刘西京 吴宝桐 肖卫东 薛晋科 庞建华 王水池 邵力民 陈百谦 </p><p>张延力 邓玉科 赵光宇 杨勤元 吴伟庆 张玉刚 雷立华 邓福农 刘志孝 马志孝 孔永茂</p> <p>李明哲 邓荣华 魏光荣 张玉刚 司务长 高新林 肖卫东 董志刚 姚小平 仇树民 姚和平</p> <p>李昌安 薛晋科 王宏斌 任建国 谢世平 邓荣华 肖卫东 司务长 马占敏 董志刚 李明哲 王光发 崔德本</p> <p>姚小平 马西怀 赵天福 高新林 叶封俊 杨勤元(中学同班同学)</p> <p>黄文周 刘西京 马复援 丁士敏(中学同班同学)</p> <p>冯立强 王陆一 陈百谦 任建国 张西铜 丁治山 谢世平 吴宝桐 刘志孝 雷立华 樊长发 周新民 杨勤元 袁 强 魏光荣 李德元 姚小平(四排战友)</p> <p>丁治山 张西铜 魏光荣 樊长发 任建国 叶封俊 王水池</p> <p>任建国 樊长发 周新民 杨勤元 邓福农</p> <p>谢世平王陆一 陈百谦 张西铜 丁治山 吴宝桐 雷立华 周新民 张永秦 李德元 魏光荣 冯立强(十一班战友)</p> <p>任建国 刘志孝 王陆一 董志刚 樊长发 杨勤元(十二班战友)</p> <p>新老四班战友</p> <p>杜广运 王怀民 张玉刚 刘西京 张占元 杨勤元 薛晋科</p> <p>马复援 刘建民 马一凡 丁治山 刘志孝 马占民 李全平 马志孝 丁士敏(回民战友)</p> <p>丁治山 马占敏 张志兴 马一凡 李全平</p> <p>韶山中学战友</p> <p>李明哲 何善济 邓福农 邵力民 岳海玉 张延力 左建民 雷立华 陈百谦 王水池 赵光宇</p> <p>李明哲 雷立华 邵力民 邓福农 王水池 张延力 赵光宇 左建民 陈百谦</p> <p>十三冶金堆城指挥部战友</p> <p>李 伟 唐兆民 张占元 张西铜 丁治山 李昌安 王才运 周新民 李光明</p> <p>吴伟庆 叶封俊 董志刚 谢世平 邓福农 刘西省 张志兴 (陕西压延设备厂战友)</p> <p>姚小平 唐兆民 李 伟 庞建华 李全平 赵宏泰 解春庆 杨金喜 马志孝 马复援(宝鸡71号信箱战友)</p> <p>解春庆 张占元 赵宏泰 杨金喜 唐兆民 李全平</p> <p>相聚在连队旗帜下。</p> <p>姚小平 马占敏 丁士敏 高新林 姚和平</p> <p>赵宏泰 高新林 张玉刚 仇树民 潘伟民 李光明 邓荣华 邵力民 左建民 赵光宇 邓福农</p> <p>丁士敏 仇树明 张玉刚 邓荣华 杨金喜 肖 忠 姚和平 郝大建 李光明 姚小平</p> <p>杨金喜 李光明 崔德本 张宝民</p> <p>吴伟庆 魏光荣 王宏斌 赵克俭 王光发 蒲孟林 王才运 李光明 谢世平 张志兴 吴伟庆 常正生 王陆一 马占敏 董志刚</p> <p>肖 忠 叶封俊 丁士敏 马西怀 丁治山 解春庆 邓玉科 庞建华 潘卫民</p> <p>姚小平 常正生 潘卫民 杨金喜 张占元 杜广运 马志孝 刘志孝 仇树民 蔡顺宝 张玉刚 赵宏泰 张宝民 赵天福 姚和平 李全平 马占敏</p> <p>袁 强 解春庆 潘卫民 王水池 杜广运 岳海玉 邵力民 邓福农 蒲孟林 刘西省 丁士敏</p> <p>张玉刚 吴宝桐 庞建华 赵宏泰 胡成垣 张西铜 孔庆成 袁 强 姚小平</p> <p>邓荣华 刘西省 谢世平 张志兴 张玉刚 邓福农 李 海 王陆一 解春庆 王水池</p> <p>崔德本 王怀民 王光发 叶封俊 杜广运 张占元 张志兴 胡成垣</p> <p>肖卫东 邓福农 解春庆 赵光宇 魏光荣 赵天福</p> <p>张志兴 冯立强 吴伟庆 李 海 刘西省 赵宏泰 叶封俊 潘伟民</p> <p>马一凡 赵天福 郝大建 肖卫东 孔永茂 王水池 潘伟民</p> <p>马志孝 邓福农 蒲孟林 陈百谦 张志兴 张安锁</p> <p>第四十一中学赴三线建设的女学兵战友。</p> <p>和三线女学兵战友们合影</p> <p>八十高龄的司务长聚会感言:让这段无法忘却的,光辉人生经历,常激励我们走完人生之路!</p> <p>举杯同庆</p> <p>上导坑并肩推沙浆车的战友</p> <p>战友情谊 背负前行 邓福农 黄文周</p> <p>常正生 张占元 袁 强 马西怀 吴宝桐 张西铜 </p><p>郝大建 杨勤元 赵宏泰 王怀民 范安林 薛晋科 张永秦 高新林 2020.7.23.</p> <p>邓福农 司务长陈朝文 指导员张克俭 张建国</p><p>邵力民 常正生 杨勤元 左建民 张志兴 赵光宇 高新林 2020.8.26</p> <p>赵光宇 邵力民 张建国 张克俭 陈朝文 邓福农 左建民 高新林 2020.8.26</p> <p>常正生战友惠存的珍贵纪念 </p> <p>季公羽战友的喜报</p><p> 2016.9拍摄于安康三线建设纪念馆</p> <p>邓福农战友参加襄渝铁路建设证书</p> <p> 网络图片</p> <p> 2020.7.11. 高新林供稿</p> <p>“茫茫寰宇,有谁能用自己的双手在地球上留下不朽的印记?苍茫大地,有谁能亲自参战,为改写山河的模样流血流汗!我们,我们学兵赶上了!历史赋予我们修建襄渝铁路机会,历史成就了我们25800名学兵,让我们的光荣,永远刻在了中国的铁路建设史上。” </p><p> 摘自:《追寻青春的足迹》——5846部队学兵二连纪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50周年</p> <p>五十年前学兵们的英姿</p><p> 摘自48团学兵连参加襄渝铁路五十周年《旬阳·青春记忆》大型画册</p> <p>巾帼不让须眉</p> <p> 摘自《5846部队学兵三连芳华篇》</p> <p>李娜佳 王西月在抽水房</p> <p>安康博物馆 2016.9.6.</p> <p>寻找当年的驻地</p> <p> 2020.8.24.薛晋科供稿</p> <p>重访吕河镇 2020.7.11.高新林供稿</p> <p> 网络图片</p> <p>鸟瞰薛家湾——追寻青春的足迹 2020.9.6.</p> <p>几十年来割不断的思念 </p><p> 2020.7.11.高新林供稿</p> <p>1995年 2020.8.21.高新林供稿</p> <p>蓄水池 2006.8.12.</p> <p>1995年 2020.8.21.高新林供稿</p> <p>连队驻地 2006.8.12.</p> <p>驻地操场 2006.8.12.</p> <p>营部所在的山头 2006.8.12.</p> <p>截弯取直开挖的营部山头 2016.9.7.</p> <p>营房遗迹 2016.9.7.</p> <p>平行坑道 2016.9.7.</p> <p>远眺当年挂满柿饼的老屋 2006.8.12.</p> <p>通往桂花公社山口的乱石滩 2006.8.12.</p> <p> 2020.8.21 潘伟民 供稿</p> <p>重返薛家湾 2020.9.6.</p> <p> 当我们趋步走近月河隧道北口时,被墙壁上的斑驳题字!震撼了!鼻子一酸,眼眶湿了!这里是我们的朝拜地呀!是学兵们的“哭墙”!</p><p> 5853部队学兵16连 杨勤耕 文 摄</p> <p>襄渝铁路第四长隧月河隧道 范昆 2006.4.30</p> <p>月河大桥,襄渝铁路第三高桥。 2006.4.30</p> <p>襄渝铁路危隧道之最——长枪岭隧道(南口)</p> <p>回忆录一:</p><p> 今年是我们参加三线建设五十周年。五十年前的今天也是我们到达陕西旬阳县吕河区薛家湾建设工地的那一天。五十年前的八月二十号早上西安四十一中和韶山中学的部分学生共一百六十三名同学在香米园四十一中学校门口集合坐上解放牌大卡车在军代表和地方干部的带领下从这里出发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一路上翻秦岭过石泉,头一天宿营在宁陕。第二天下午到达安康,在安康休息一晚后,第三天早上过汉江,走山路步行向目的地行进(哪时还没通公路 )山涧的羊肠小道对同学们也是一种考验,弯弯曲曲,忽高忽低,有时就没有路可走,因自巳被委任为二排副,路上还要招呼落在后边的同学,一路上的艰辛简直难以言表,尤其有一件记忆深刻的往事令人难忘。记得我们二排有一位同学在行进的路上因身体虚弱,走不动了,偏偏他又背了个小背包,更是莫大的负担。本来连队安排一切行李打包由船只顺汉江水路送走,简轻行装,带上路上所需挎包,水壶就行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也没多加考虑,替这位同学背起了背包,刚开始还行,谁知越走负担越重,从安康到我们薛家湾目的地,据说有七八十里路程。怎么办,要是自已的东西可能就扔了。人家的东西,扔又扔不成,谁让自巳充大狗呢!只好咬紧牙关,坚持,坚持,再坚持。就这样一路向目的地走去。到了晚上实在走不动了,大约九,十点吧看到江对面有灯光。听到前面同学的喊声,终于到了。坐摆渡船过了汉江,谁知又要往山上爬,有些同学坐在江边休息就不想起来。休息了一会,一个挨着一个又开始上山了,到了半山腰,宿营地到了,同学们躺倒在了帳蓬里。现在偶然想起替同学背包那件事,当时的做法是对的,认为是一种责任,要有担当。过后不后悔,现在就更不后悔了。 </p><p> 二排副 解春庆 2020.8.22</p> <p>回忆录二:</p> <p> 三线记事</p><p><br></p><p> 1970年8月的一天学校召开动员大会,号召初中69届毕业生们积极报名参加“襄渝铁路建设工程(代号2107工程)”,但对报名资格有严格要求,因父亲文革受到冲击,我对能否有资格有疑虑,因此不是很积极主动的递交了报名申请书,可是没有想到我和叶封俊、徐明江、刘有坤、高新林、马西怀、马富宽、段春元、高海元、李和平、姚小平、马庙全、房亚民、隋民权、李经建、韩增科、杜建华、铁治平、白安兴、齐鲁长等同学一起被批准参加三线建设工程,更没想到的是生性腼腆、上课时很少大声发言的我竟被任命为铁十师5849部队(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解放军中还有一支叫铁道兵的部队)学兵二连一排四班班长。四班的战友们主要由学校三排的同学组成,就我独自一人来自二排,在学校的操场上,我向他们这些比较陌生的同学们怯生生的喊出平生第一个口令:起步---走!</p><p> 记得8月20日那天早上,我身穿洗的发白的旧军装,头戴旧军帽背着行囊,离开爸爸妈妈和弟弟妹妹,去找离家最近的马庙全同学一起去学校集合。</p><p> 连队由四十一中学一百二十多名同学和韶山中学四十多名同学共同组成。在军代表范志祥的指导下全班战友登上指定大卡车,我坐在车厢的最后面,看见妹妹站在送行的人群中向我招手:再见!</p><p> 汽车慢慢地开动,离开我们熟悉的家和繁华的大城市开进深山,向着我憧憬的那个灯火辉煌、火花四溅、热闹非凡的建设工地开去。刚开始同学们热情似火有说有笑,随着天色渐渐的暗了下来,千回百转的盘山公路却不断涌现,满目尽是沟沟壑壑,看不见人烟,同学们望着车后飞扬的尘土一个个低头不语……。</p><p> 当天晚上我们住宿在大山深处的宁陕县一所学校内,第二天我们到达安康市与连队的其他带队干部汇合。他们是连长汤秉乾(省统计学校)、指导员张克俭(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司务长陈朝文(国家测绘局),副连长肖育檀(陕西省秦岭生物资源考察队,连队在薛家湾驻扎后才到达的)。第三天早上我们坐上汽车离开安康市区,跨过安康大桥顺着汉江朝东走,但没走多远就全体下车,坐船向南渡过汉江,在带队干部的带领下,全连一百六十多号人,沿着江边崎岖的小路,一字长龙、浩浩荡荡的向东,向百里开外的目的地----旬阳县段家河前进、前进......。</p><p> 记得刚到不久,正在修公路,所以对面山上每天都要放炮炸山,可我们却不当回事,把帐篷当成安全屋躲在里面,完全没有想到危险却向我们一步步逼近。“轰……”、“轰”的爆炸声后,突然一块飞石从对面山上飞过来砸进帐篷,砸伤一名同学,大家惊慌失措,从此以后在也不敢躲在帐篷里,每次放炮炸山时,也是我们开饭的时候,大伙们端着饭碗拼命往山上跑,躲避飞石!这是我第一次感到死亡的威胁离我们这么近!</p><p> 到达驻地的最初几个月,因公路未修通,吃不饱饭和伙食差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每顿饭不是包谷糁煮南瓜就是蒸红薯。</p><p> 为了填饱肚子,我们把驻地唯一的小卖部里的食品和仅有的几户村民家的柿饼、柿子皮等全部买空;</p><p> 为了填饱肚子每当我们去后山背修路用的物质时,偷偷挖农民的红薯,摘微黄的柿子吃,刚开始因没有经验,摘的柿子涩的没法吃,后来才“柿子专拣软的捏”;</p><p> 为了吃饱饭,我们步行十几里路去汉江南岸的力加坝粮站每人一袋50斤的面粉往回背;</p><p> 为了全连战友们的身体健康,司务长和上士千方百计去各处采购各种副食品,我们班从吕河镇供销社抬回整扇腌猪肉等食品,也就是在那时我第一次背着背篓从驻地对面的山上,跌跌撞撞往回背红薯,对比当地山民们,从大山深处用背篓背着老奶奶沿着弯弯曲曲陡峭的山路,下山去县城看新修建的公路和跨江大桥,在看着就头晕的大桥护栏上靠靠歇歇脚哪矫健灵巧的身姿,我背红薯笨拙的动作真是可笑至极。</p><p> 为解决吃蔬菜的问题,连队号召各班开垦荒地种菜,我们班的刘志孝种出连里最大的南瓜。这样艰苦的生活直到大部队陆续进场才得到改善,压缩蔬菜、黄豆和大油等不断的丰富我们的伙食。</p><p> 大自然也不断的给我们展示其不可抗拒的巨大威力,几十立方米的大石头,被山洪冲的无影无踪,离我们不远的吕河车站工地山体大滑坡,庞大的拖拉机向片树叶被推到汉江里。</p><p> 由于我们是铁道兵49团2营唯一的学生连,部队非常重视我们学生连,给每个班、排都配备了一名解放军班长和排长,随着连队的不断成长,最后由我们学生自己管理自己。</p><p> 在薛家湾建设工地,我们是第一支成建制的连队,在解决了自身过冬的营房建设后,还为隧道工程的正式开挖,做了许多前期工程:在后山沟里筑起拦水坝;在山头上修建蓄水池,马长安同学背着比八仙桌还大的片石,从沟底踩着碎石一步一步往山上爬;给即将从成昆铁路转战而来的部队六连,七连盖营房和营部的住房。</p><p> 为了修建通向隧道口的施工便道,我们站在峭壁上,抡起十多磅的大铁锤,打炮眼、放炮修便道,学会了用片石砌平整结实的护坡。由于我们是第一次接触雷管、炸药,大家都很紧张和兴奋,刚开始严格按部队教的方法小剂量放炮,用撬杠撬石块,几天后我们就发明用大剂量炸药放炮,用炸药的威力将废渣轰下山,所以每次放炮后,放炮的人都会返回工地去查看爆炸效果。有一天下班后,大家伙坐在山坡上边吃饭边数着炮声“1、2、3、--”,突然听到公路上凄惨的喊声“不好了,何(善济)子被炸了!”,大家扔下饭碗一窝蜂似得往工地上跑,还好被炸下山的两名同学,经过住院治疗没有大碍。这是咱们连进入施工工地后遭遇的第一次重大事故,从此大家时时刻刻都十分注意施工安全。</p><p> 为了给隧道施工准备回填坑道木,有一次,连队派我们班和10班提前一天上山,去汉江南岸桂花公社的深山老林去伐木备料,以备全连战友扛回工地。在山上我们班负责做饭,记得那天晚上,皎洁的月光把大山照的明晃晃的,分不清到底是什么时辰,怕误点不能按时做好早饭,我和何玉林早早爬起来,在微弱的手电筒的照耀下去离驻地不远,有小蝌蚪漫游的幽黑水潭里取水,由于是第一次深更半夜去大巴山的深山沟里去挑水,心里的就像十五个桶在打水七上八下,没敢仔仔细细,草草舀了一桶水,用山民家里的黑铁锅柴火灶,冒着烟熏火燎给大伙做了点面汤,还好大家饭后没有什么不良反应,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装进肚子里……。</p><p> 我们班在1971年4月,被派驻安康物质转运站。转运站座落在汉江南岸,由一中队的一个班和我们班组成,一中队的战友们住在西边不远的小院里,我们住在离码头几米的一座两层小楼的一层,住房东墙外是个小广场,我们每天在这里卸车、装船或到江中扎木排。广场的东边是一条用青石铺成的台阶小路,顺着小路往上走就是通往安康城市区的城门,城门洞的墙壁上刻满历年来洪水漫过的记录,从刻度上看它距离江面少说也有十几米的落差。</p><p> 三个月后我们完成任务,坐着满载施工物质的百吨级水泥壳驳船,顺清澈见底的汉江而下返回薛家湾。由于是枯水期,在经过一些险滩、浅湾时驳船船底会与江底发生摩擦并发出“咯-咯”的响声,生怕有意外,当行驶到力加坝时,忽然看到汉江左岸的山上白花花的一片,公路不见了,大量的巨石和砂石涌入江中,“不好,塌方了!”,影影约约的看见有很多人爬上高高的山顶上抢修公路。晚上下班后,才听到白天工地上惊心动魄,抢救十班长吴书义的动人事迹。</p><p> 从安康回来后,我们班和全体学生连战友们共同承担了修筑混泥土边墙、拱圈的任务。当我们到施工现场一看,打边墙用的模板,从底到上捂的严严实实,模板距岩壁窄的地方只有十多公分。大家伙感到这样施工不安全,一旦有事不好脱身,要求部队修改施工方法,不然我们不施工,可部队说没问题,我们一直就是这样做的!僵持了一段时间后,部队领导同意了我们学生连的建议,模板一层层的添加,即方便安全施工,又提高了工作效率。</p><p> 有一次,在我们班不当班时,隧道深处发生了大塌方,部队董营长和总工程师差点出事,当我们上班来到塌方现场一看,黑咕隆咚十几米长、高高的望不到顶,下道坑几乎被堵塞。战友们也顾不了许多,埋头苦干,十几个人集体搅拌砂浆打边墙战塌方。</p><p> 1972年年底,部队调我们连去吕河车站工地挖十几米深的地锚洞,因工地不远处曾发生过滑坡,我们深怕再滑坡,不好好的挖,整天磨洋工,一天挖不了几撅头,没办法部队只好调我们去江对岸砸石料备道渣。</p><p> 1973年春节,我和弟弟及他的两个同学一起去安康流水店探望爸爸,一清早我们就乘船逆流而上,可是没走多久船就坏了,只好上岸步行,一路上蜿蜒曲折的汉江美景,我却未能尽情欣赏,中午时分我饿的呕吐不止走不了路,在同学的联系下,我们到附近的部队吃了顿饭才顺利赶到爸爸所在的民工团驻地,这是我们父子三人分别近三年后在异乡过春节,几天后弟弟他们先回安康。我多住了一两天乘顺车返回安康,因天冷路滑,汽车在盘旋的山路上突然失控,好在司机师傅经验丰富将车刹在悬崖边的防滑沙堆上,吓得我浑身直冒冷汗!</p><p> 在三线建设的那段时间里,我有许多的第一次:</p><p> 第一次挑担子,一步三摇;</p><p> 第一次背背篓,跌跌撞撞;</p><p> 第一次蹲在陡峭的山崖边扶钢钎打炮眼,小心翼翼;</p><p> 第一次点导火索放炮,胆颤心惊;</p><p> 第一次当泥瓦匠用片石垒边墙,自豪;</p><p> 第一次拉着整颗树枝从山上往下冲,胆大;</p><p> 第一次爬在用一分为二的竹子搭成的屋顶上铺油毛毡,颤颤巍巍;</p><p> 第一次在上道坑的两根钢轨上推着砂浆车飞奔,豪气!</p><p><br></p><p> 注一:父亲是在我去三线后不久被下放到安康地区的岚皋县劳动。1971年4月弟弟(70届)也来到安康恒口月河工地,参加三线建设,一天我和他在安康的街道上意外相逢(当时我们班在安康转运站)。也就是在哪个时候陕西省组织当地民工支援铁路建设,我父亲以陕西省2107工程民兵一师七团团政委的名义带岚皋县民工团到安康流水店,这样我们父子仨人,分布在襄渝铁路的三个地方,共同为三线建设做贡献!</p><p> 1971年4月份后的一个短暂时间内,我们家五口人实际上分别在五个地方,因为我母亲在我去三线前已被下放到汉中勉县,只有妹妹留在西安上学。</p><p> </p><p><br></p><p> 注二:郭志敏战友回忆我们班1971年4月4日派驻安康,同年7月1日左右撤回。</p><p><br></p><p> 杨勤元 2016.4.22发微信12月再次修订</p> <p>附录一:</p> <p>聚会议程安排:</p><p>战友们,大家好!</p><p>19日聚会活动准备工作巳全部就绪,具体安排及注意事项通知如下:</p><p>(1).早上9:30分莲湖公园北大门集合,现场总指挥:张志兴。调度:潘卫民,丁士敏。录像:姚和平,姚小平。</p><p>摄影:马复援,郝大建。后勤服务:王广发,高新林。</p><p>(2).中午11:30分餐宴:现场主持:潘卫民。账务:赵光宇,邵力民。录像:姚和平,姚小平。摄影:郝大建。后勤服务:马西怀,張志兴,王广发。</p><p>(3).注意事项:出门配戴口罩,雨天别忘带雨伞(预报午后阴转小雨),公园合影交谈畅叙后出园向西600米到飞鹿酒店(原粮食局大院)就餐(按接龙名单已预订)。</p><p>战友50年再相聚,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期盼,请按时到场,希望一个都不少。親爱的战友们后天见。 2020.8.17 </p> <p>报名接龙:</p><p>1. 丁士敏 2. 赵光宇 3. 庞建华 4. 张志兴 5. 王广发 6. 王崇一 7. 高新林 8. 邵力民 9. 扬金喜 10. 刘西省 11. 樊长发 12. 师永贤 13. 解春庆 14. 常正生 15. 薜晋科 16. 吴宝桐 17. 赵宏泰 18. 郝大建 19. 袁强 20. 蒲孟林 21. 黄文周 22. 安晓明 23. 刘西京 24. 李伟 25. 张占元 26. 杨勤元 27. 李昌安 28. 冯立强 29. 邓荣华 30. 董志刚 31. 雷立华 32. 叶封俊 33. 谢世平 34. 魏光荣35. 张建国 36. 张安锁 37. 张玉刚 38. 胡成垣 39. 陈佰谦 40. 潘伟民 41. 张宝民 42. 段春元 43. 左建民 44. 王水池 45. 陆伯言 46. 赵克俭 47. 肖忠 48. 姚和平 49. 姚小平 50. 李全平 51. 吴伟庆 52. 肖卫东 53. 赵天福 54. 李明哲 55. 王怀民 56. 邓福龙 57. 李光明 58. 何善济 59. 马一凡 60. 马志孝 61. 刘建民 62. 马占敏 63. 马复援64. 丁治山 65. 张永秦 66. 刘志孝 67. 肖文 68. 唐兆民 69. 任建国 70. 周新民 71. 张西铜 72. 王陆一 73. 蔡顺保 74. 王鸿斌 75. 王才运 76. 楊钊 77. 崔德夲 78. 范安林 79. 仇树民 80. 邓玉科 81. 岳海玉 82. 李海 83. 孔永茂 84. 郭志敏 85. 王平纪 86. 吴书义 87 孔庆成 88. 张延力 89. 李德元 90. 马西怀</p> <p>附录二:</p> <p>附录三:</p><p> 与陈林(陈平的儿子)的聊天记录</p><p> 当年学生上三线的背景,比正面说法复杂。</p><p> </p><p> </p><p><br></p><p> 陈:我哥参军在铁兵52团修理连,当时我的许多发小都在安康紫阳流水火石岩大沙坝石庙沟月河一带施工。 </p><p> ……</p><p> 你若有机会可去安康新建的博物馆看看,那里三楼有个三线建设展厅,记录了那段历史(尽管我对其内容不满意)。</p><p> 我:[握手]</p><p> 陈:当年修建铁路的学生只有25000余人!与几十万参加修建的铁道兵、民兵比只占少数!但其气场之大,五十年不衰!是西安地区的独特现象。学兵连在安康纪念馆里有点过头了吧!</p><p> 我:819是学生连赴安康参加三线建设五十周年纪念日,兴庆公园里有活动。</p><p> 我们家当年五口人,三个男的都去了,我父支援岚皋县后来带一个岚皋民兵团驻流水店,我哥在旬阳,我在月河。</p><p> 陈:我父亲当年调到那里任阳安铁路副总指挥(指挥是省委肖纯副书记),参与了两条铁路建设包括组建学兵连很多决策,我98年曾在北京大会堂开会遇见李瑞山时还就当时组建学生连这个问题向他问询。我父亲对过去很多事都比较低调,曾有几次记者和作家来家里采访想了解当年三线建设陕西省这边情况,都被我父亲谢绝了,因为当时社会上有些所谓“领导”对当时情况胡说八道,贪天功自有,把一些不实的事情无限夸大,作为当事人我父亲说,若真实说出当年决策内幕和真实情况,会让有些人难堪的。</p><p> 我母亲的工作单位就是2107工程陕西指挥部。</p><p> 我:是吗?那你们是最知情的了!张平山也是2107工程的领导人之一。</p><p> 有那些内情?可以解密了!当事人都走了!连我们当年是最年轻的人都往七十奔了![呲牙][呲牙]</p><p> 陈:张平山这老汉属于工农干部出身,文化程度不高只是资格老而已,在当时工程指挥部担任副指挥,象征性的,具体事情不太懂行,而且干的时间也不长就回西安了。</p><p> 我:张平山在学兵中知名度高,在家属院里见了我们就说我们家的三个都是他的兵!我兰卅的姑夫原来是当兵的,来西安后认出张平山是他们某部队的师长,给打召呼时还向他敬军礼[呲牙][呲牙]</p><p> 陈:当时决定由西安、宝鸡、咸阳等地抽点两万多学生参与铁路建设也是冒着很大政治风险的决策,因为当时全国的知青政策是上山下乡,但这两条铁路建设很明显缺少劳动力(特别是缺少稍微懂技术,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劳动力),为此陕西指挥部的领导很着急也无奈,从汉中商洛等地也抽不出太多的人来。有人提出能否从西安抽学生参加?当即被否决了,因为这与上山下乡政策相悖,没人敢做这个主。但前方工期告急不能耽误,为此李瑞山、肖纯带上我父亲和铁兵几个领导,多次往北京跑,向国家计委和国务院三线办几个领导汇报、游说,经请示当时余秋里勉强同意(他也捏把汗着)后决定此事(当时全国还没有先例,仅陕西这样做),这大概是70年七月底的事情了,定下来以后陕西马上开始动员落实,当时还害怕学生们不愿意参加(有工伤风险)但没想到组织的挺好学生们比较踊跃,分析原因是当时虽工作艰苦但前途有望(两三年后分配工作)这要比下乡好的多,下乡去了上来当时无望,相比较还是去三线好些,有组织有人管理也有保障。我父亲晚年提到这事时一再说到当时他们几个向中央汇报时上面也有不同意见,分歧很大,当时全国的政治环境是那个样子,谁都怕被扣上破坏知青政策帽子,好在李瑞山这人比较实干人也很正派(毛对李也比较满意,李当年与华国锋在湖南工作过)大家共同努力,促成了这件事情。李以后到三线视察工作见我父亲时曾开玩笑说老陈你这个老右(我父亲五九年曾错划党内右倾机会…)为三线建设咱们都差点再当一次右派……。我那年在大会堂见李时,代我父亲问他好,他对身旁参加会议(黄帝陵基金会座谈会)的几个陕西领导马文瑞、于明涛、程安东、安启元说,当年三线建设陕西省的工作搞得很好,(指着我)说,他父亲这人脾气不好,我们经常为工程建设问题意见不合,与铁兵老吵架!哈哈哈!……</p><p> 这些都是真实的历史史实,尽管当事者都已做古,但记录下来挺有意思,毕竟是我们经过的一段历史。</p><p> 我:你解密的这段历史背景我收藏了![强][强]</p><p> 陈:嗯,我也算是半个当事人嘛[呲牙]我七零年五月随父母到安康参加三线建设(后留下来在安康地委)一直到七七年八月才返回西安,整整七年在安康那边,对于三线建设中许多事情知道的比较清楚。</p><p> 我:[强][握手]</p><p><br></p><p> 陈平 原陕西省计划委员会主任</p><p><br></p><p> </p><p> 杨勤耕 2020.7.26微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