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争先 携手走近科学 ——魏都区实验学校六2班萤火虫小队活动纪实

与花如笺

<p>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学生紧急避险能力以及逃生技能。2020年8月20日,许昌市魏都区实验学校六(2)班的假期雏鹰小队——萤火虫小队,在家委会成员的组织、带领下,参观了许昌市防震减灾科普馆。</p> <p>  许昌市地震科普馆位于许都路与翠林北路交叉口西北角,面积320余平方米,总投资135万元。科普馆以地震这一自然现象为主线,围绕“认识地震”、“了解地震”和“预防地震”三个主题,从历史与自然、科技和人文等方面,展示人类对地震的认识,以及应对地震所做的不懈努力。</p> <p>一、走近张衡</p><p> 进入科普馆,映入眼帘的是张衡的铜像,白老师代领大家走近张衡,认识下这位东汉时期的著名天文学家。</p><p> 张衡(78年—139年),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p><p>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p><p>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p> <p>二、走近地动仪 </p><p> 张衡在太史令任上发明了最早的地动仪,称为候风地动仪。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地动仪用精铜铸成,圆径八尺,顶盖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象装饰。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关闭发动之机。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在每条龙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p> <p>  科普馆注重创新和互动体验,具备互联网拓展功能,主要由地震成因、走进地球、时光隧道、沙盘模型、地震模拟体验、成语中的防灾理念和自救互救七大展区组成。</p> <p>三、走近地球</p><p> 地球是一颗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这是到目前为止,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所发现的人类能够生存的唯一星球,最大周长4万千米。地球是由一个物质分布不均匀的同心球层构成,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17公里。上层为花岗岩层,下层为玄武岩层。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加深而增加。经检测,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而地球生成到现在大约已有46亿年了,这说明构成地壳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壳层,是地壳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造山活动形成的。</p> <p>四、走近“地震”</p><p>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p> <p> 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而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p><p>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p> <p>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这5个地区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p><p> 中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东部的活动周期大约300年左右,西部为100至200年左右。如陕西渭河平原地震带,从公元881年(唐末)到1486年606年间,就没有破坏性地震的记载。1556年华县8级大地震后几十年,地震比较活跃。1570年以后这一带就没有6级以上地震,连5级左右的地震也是很少。</p> <p>  通过参观许昌地震检测及断裂带沙盘,我们了解到,历史记载,许昌市发生过两次地震。1522年鄢陵、长葛交界发生5.75级地震,1820年,许昌周店发生6级地震,在我们许昌市共设有许都公园和长葛市科技广场两个应急避难所呢!</p> <p> “山体滑坡沙盘”,在实验中它下滑的速度很慢很慢,像蜗牛爬行一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山体滑坡”的速度是非常快的,甚至有时候是一瞬间就从山坡上直冲下来。</p> <p>五、走近中国古代建筑——斗拱</p><p> 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也作拱、枓栱。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p> <p>  看,这个就是“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特有的结构,盖房子全程不用一个螺丝钉,全部用木头做成,有很好的防震功能,古人的睿智令我们赞叹不已!</p> <p>六、发生地震怎么办?</p> <p> 这里栩栩如生的模型、丰富多彩的动态图像、身临其境的震感体验、通俗易懂的图文、学用结合的模拟救护等,使孩子们了解了防震减灾知识,提升了防震减灾技能,树立了科学防灾理念。</p>

地震

张衡

科普馆

地震带

斗拱

防震

走近

地球

许昌市

地动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