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通古今—走宁波古桥(六)2020.8.9.—8.19.

楊國慶

<p>桂林俞家是指鄞州区古林镇 俞家村,而不是广西桂林。桂林俞家,因北宋时俞氏迁此聚居植桂而得名,塘河穿村而过,河上有许多古桥。</p> <p>西津桥</p> <p>桂林桥</p> <p>东汇桥</p> <p>仙圣桥,位于村东北街1号旁,民国十六年重修,该桥东西向横跨于六江河之上,桥面长3.88米,宽1.76米,为一座单孔石梁平桥,桥面用三块长条石铺砌而成。</p><p>仙圣桥于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p> <p>大包桥位于宁波市海曙区古林镇包家村</p> <p>大包桥建于清代,为单孔石梁平桥。全长14.5米,宽1.5米。桥面用三块大小相等的长条石铺成。额“大包”,上款“大包桥”,上款“同治十二年仲夏月”。桥石砌筑采用了丁石砌筑原理,增加了桥的牢固程度。</p> <p>桥名清晰可见—大包桥</p> <p>仁久桥坐落在五乡镇仁久村经堂河上,是一座石板桥。</p> <p>桥栏两边仁久桥三字清晰可见。东西朝向。</p> <p>德润桥坐落在五乡镇仁久村经堂河上。</p> <p>桥梁南北延伸,路面用方石板平铺。</p> <p>东碶桥在皎碶桥西侧,为五孔石平桥,桥中间东碶桥三字依然很清晰。此桥建于清雍正年间,桥墩上还有碶槽。</p> <p>东西朝向。</p> <p>平水桥(也叫贴水桥),在皎碶桥南边。</p><p>依县志记载南端的三孔两墩梁桥叫“平水桥”,不仅仅供行人行走,其真正的作用是“水則”,其水位的高低是回江东西两碶泄水的依据。如同宁波城内的水則碑一样是古代的防洪抗灾的水利工程,是不可多得的水則实物资料。看来我们都小看了这座“平水桥”了,其意义和作用应该更大。</p> <p>南北朝向</p> <p>夹水桥在仁久村外古堰道上。</p> <p>老桥已毁,在老桥的位置建造的新桥。桥敦基础看样子是在老敦基础上建造的。</p> <p>新南塘河上有二座绕湖桥,一座在陈横楼村东面朱家自然村,一座在陈横楼村西面,两桥的区别就在于桥面板的铺设,东面用九块分三段铺设,西面用六块分三段铺设。</p> <p>绕湖桥位于宁波海曙区陈横楼村朱家自然村南。</p> <p>这里历史上曾是广德湖的东南岸,故桥名“绕湖桥”。始建年代不详,明代志书即载有此桥,现桥为民国时期重修。</p> <p>桥面全长14米,宽1.9米,为二墩三孔石梁平桥,桥面由9块长条石分3段铺砌而成。桥的北侧建有茶亭,供行人休息,避雨,遮阳。</p> <p>桥面不在一条直线上。</p> <p>桥的南北台阶现改为水泥坡道,这样虽然方便了电瓶车通行,但总觉得有点对不起古桥,毕竟绕湖桥在2010年被评为鄞州区文物保护点。</p> <p>河南面桥敦有错位。</p> <p>纤道在桥北面</p> <p>桥下的纤道</p> <p>第二座绕湖桥位于宁波市海曙区古林镇陈横楼村西面。</p> <p>绕湖桥为清晚期建筑,桥全长14米,宽1.9米,为一座三孔两墩石梁平桥,由6块长条石错砌而成。中栏镌“绕湖桥”,上款“里人俞环道”募捐重建,下款“辛亥仲冬”。“绕湖”顾名思义,原西北侧为古代广德湖,桥名有地标历史含义。</p> <p>桥北下面有纤道。</p> <p>永嘉桥位于庄桥街道胡家村东南。</p><p>永嘉桥为三孔石梁桥,桥面长10.35米,净宽1.54米。两侧设栏柱,六栏八柱,方形望柱高与栏平齐,末施勾榫, 边柱则用短榫。桥始建年代不详,现看到的桥为清光绪三十一年重修。</p><p><br></p> <p>永嘉桥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现桥在老桥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利用老的桥敦和桥板面石,在桥两傍加了新的桥栏,老桥换新颜。</p> <p>桥敦也是原来老桥敦。</p> <p>桥板还是原来的老桥板。</p> <p>老桥(网络图片)。</p> <p>洪崆洞桥位于洪塘镇下辖裘市村。</p> <p>洪崆峒桥是一清晚期的单孔平板石桥,栏板外侧刻有“洪崆峒桥”四字。</p> <p>文保牌钉在桥对面墙上。</p> <p>桥栏上的桥名:洪崆洞桥。</p> <p>郭塘桥位于江北区慈城镇向上村向家自然村的南侧,古桥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800余年,为二墩三孔排柱墩式桥,每墩4柱排列,用材小于王桥,桥全长11米,宽2.5米,东西横跨郭塘浦河中,桥的东孔南侧有一块桥板断损,桥西侧通道已建厂房,被堵;其余保存完整,桥梁在本地区已属罕见,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于2002年9月公布为江北区第三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 <p>桥损坏严重。</p> <p>郭塘桥桥底是四根梁柱支撑桥面。</p> <p>王桥在江北区慈城镇向上村的皇桥郑自然村,位于旧时出慈城小西门的官道上,因为原先桥有四孔,每孔有梁石五根,所以俗称廿拾板王桥。</p> <p>现在的王桥桥面全部浇上了水泥,桥下的梁柱依然还是老的。王桥已没有往日的风采。</p> <p>老王桥的风采。(网络图片)</p> <p>魏家桥位于余姚市三七镇市魏家村,东西跨后山云浦。</p> <p>魏家桥是座三孔石梁桥,桥面长11.57米,净宽2.03米,两侧设栏柱,方头望柱高出桥栏,栏柱插榫连接。桥敦用整块条石叠起,两头都成分水尖,承梁石只用一层。</p> <p>桥西口</p> <p>桥中段</p> <p>桥东口</p> <p>分水尖</p> <p>桥栏南面刻有:魏家桥三字</p> <p>整座桥保存完好。</p> <p>五马桥,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胜利村五马桥叶家,俗称“五马桥”。村南的小河有一座小巧、简洁的单孔石拱桥,桥栏两侧刻有“五马桥”三个大字,边上有“道光辛卯年”“阳月建”两列小字。</p> <p>五马桥为明永乐年间(1403-1424)所建。</p> <p>南北各有五级台阶,向南可至张家渡,向北过桥沿横河北岸的河塘路,东可到二六市,西可到上新桥。</p> <p>桥栏两侧刻有“五马桥”三个大字,边款“道光辛卯年”、“阳月建”二列小字,</p> <p>莲花桥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横街镇万华村后徐自然村与前徐自然村交接处。桥为南北走向,横跨于三江口河两岸。桥梁北邻鄞县大道数十米,东距宁波绕城高速约百米。旧时,是后徐村通往白象桥村的必经之路。桥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p> <p>该桥为二墩三孔石梁平桥,全长约17米,宽1.56米。桥梁两侧共六块长条石栏板,栏板间采用四方石柱与之榫接,无雕饰,上有抹角,每孔采用二块长条石平铺。两侧中额各阴刻“莲花桥”三个行楷大字,边款“光绪八年九月吉旦”。</p><p>南北堍踏跺分别9和11级。桥墩两端采用半圆角,有利水流及船只的往返畅通。</p><p>该桥目前虽已失去实际交通价值,但其历史和做工精良的艺术,及用料考究程度等,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p> <p>桥栏侧面:莲花桥</p> <p>桥北</p> <p>向南</p> <p>向北</p> <p>庆丰桥,当地人习惯叫环龙桥,南北向横跨于原广德湖的夹塘河中,系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重修于清康熙辛亥年(1671)。</p> <p>桥南</p> <p>桥北</p> <p>桥栏两侧前刻有:庆丰桥</p> <p>我已走过118座古桥,分布在宁波的山川小溪、江河河网之上,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经历过走寻古桥的艰辛,桥的意义更加彰显出来,一座座桥拔地而起,每一座桥都是古代能工巧匠的知慧结晶。</p><p>走寻古桥让我看到了宁波的美,山水秀丽、湖泊清澈。</p><p>走寻古桥我得到了许多热心人的帮助,在河姆渡找福泉桥时,一位农村妇女光脚从田里走出给我领路,找寻尚书桥一位农村大哥亲自陪我走到大路上,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请我休息,给我喝水,让我十分感动,在此我谢谢这些给我帮助的好心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