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画卷红飘带

平安是福

<p>  打从今年纪念“八一“起至今,老红军陈希贤小女儿青花瓷陈筱萍每天早上的一幅幅表情包,给我极大的震撼和受益!画面中革命先辈的崇高信仰、铮铮铁骨、不挠不屈奋斗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激励了我。画中有景,画中生情,由画及意,我从中更看到了一个红军后代对党对军队无比热爱的深厚情感。正基于此,我把这些图片连接起来,恰似一条红色飘带,引导我们重温党史、军史中惊天动地的那一刻,感受先辈创业的艰难和不易,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党,热爱我们的军队!</p><p> 军娃青花瓷陈筱萍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图片素材和精神盛宴!再次向她表示诚挚的感谢!!</p> <p><b>  八一枪声震天下</b></p><p>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國民党右派在上海发动了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史称″四.一二政变。至此蒋介石彻底背叛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思想路线。</p><p> 坚定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左派在这次反革命政变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p><p> 1927年8月1日凌晨,由周恩来、朱德、贺龙、刘伯承、陈毅、聂荣臻等领导的革命军人在江西南昌举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武装起义第一枪。</p><p>揭开了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序幕。</p> <p><b>″八七会议“定方针</b></p><p> 1927年8月7日党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毛泽东同志在会中明确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理论。</p><p> " 八七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的,会议正式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从而使全党没有在白色恐怖面前惊慌失措,指明了今后革命斗争的正确方向,特别是毛泽东在会上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p> <p><b>秋收起义浪潮湧</b></p><p> 1927年9月9日在湖南与江西交界的文家市,毛泽东同志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创建了革命根据地。</p><p>秋收起义惊天地,文家市上军号响!</p> <p><b>″三湾改编″强党建</b></p><p>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在江西永新三湾进行了改编,强调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实行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建军方针和原则。</p> <p><b>红旗飘飘上井岗</b></p><p> 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经过“三湾改编″后的红军上了江西井冈山。</p><p> 井冈山上红旗飘</p><p> 工农武装真英豪!</p><p><br></p> <p><b>朱毛会师红军壮</b></p><p> 1928年4月,朱德率领革命军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队伍会合,揭开了著名的″朱毛会合″历史篇章。</p><p>正如歌中所唱″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劈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从无到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泽东“!</p> <p><b>黄洋界上捷报扬</b></p><p> 1928年8月,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毛泽东同志率领工农红军在井冈山黄洋界进行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黄洋界大捷,极大的鼓午了根据地军民的士气和斗志!</p><p>毛泽东同志写下了著名的诗词</p><p><b> 《西江月_井冈山》</b></p><p> 山下旌旗在望,</p><p> 山头鼓角相闻。</p><p> 敌军围困万千重,</p><p> 我自岿然不动。</p><p> 早己森严壁垒,</p><p> 更加众志成城,</p><p> 黄洋界上炮声隆,</p><p> 报道敌军宵遁。</p> <p><b>八角楼灯光彻夜明</b></p><p> 1927年10月---1929年1月,毛主席在江西茅坪八角楼先后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等著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指导思想。</p><p>正如歌中所唱的″八角楼的灯光是黎明的曙光,我们的毛委员灯下写文章……″</p> <p><b>"古田会议“铸军魂</b></p><p> 1929年12月28日,在福建龙岩上杭古田召开了我党我军历史上著名的″古田会议“。</p><p>1、古田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建军建党的经验,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核心内容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p><p>2、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等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p><p>3、由毛泽东同志起草的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的第一部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其精神至今仍然是人民解放军行动的基本遵循和原则。</p> <p><b>同仇敌忾反"围剿" 横扫千军如卷席</b></p><p> 1931年5月根据地红军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前后共歼敌三万余人,缴获枪支两万余支。</p><p>毛主席写下了诗词</p><p><b> 《渔家傲--反笫二次大″围剿″》</b></p><p> 白云山头云欲立,</p><p> 白云山下呼声急,</p><p> 枯木朽株齐努力。</p><p> 枪林逼,</p><p> 飞将军自重霄入。</p><p> 七百里驱十五日,</p><p> 赣水苍茫闽山碧,</p><p> 横扫千军如卷席。</p><p> 有人泣,</p><p> 步步为营嗟何及!</p><p>在毛主席正确军事思想指导下,根据地军民先后取得了第一次到笫四次的反″围剿"胜利!战果累累,军民同庆!</p> <p><b>″王明路线“滔天罪 战略转移上征程</b></p><p> 红军1、2、4方面军的长征,是先后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期间为摆脱敌人″围剿″而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p> <p><b>浴血湘江陈树湘 师长英名永不忘</b></p><p> 1934年12月9日,红军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在长征笫一战″浴血湘江"的战斗中,为掩护主力红军,师长陈树湘受伤被俘。他忍着剧痛,从伤口处抠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p> <p><b>"遵义会议“放光芒,全军官兵齐欢唱</b></p><p>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p> <p><b>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b></p><p> 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路线,根据地笫五次反"围剿″惨遭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开始艰难困苦的长征。1935年1月占领了贵州遵义,召开了革命历史上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在泸洲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义进军。在途中经半天激战,打败了扼守娄山关的敌人王家烈部一个师,乘胜重占遵义。</p><p>毛主席于1935年2月写下了诗词</p><p><b> 《忆秦娥__娄山关》 </b></p><p> 西风烈,</p><p> 长空雁叫霜晨月。</p><p> 霜晨月,</p><p> 马蹄声碎,</p><p> 喇叭声咽。</p><p> 雄关漫道真如铁,</p><p> 而今迈步从头越。</p><p> 从头越,</p><p> 苍山如海,</p><p> 残阳如血。</p> <p><b>四渡赤水出奇兵</b></p><p> 1935年1月19日至3月22日期间,红军在运动战中灵活机动,驰骋川黔滇边境。在赤水河流域调动、歼灭敌人,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p><p><br></p> <p><b>金沙水拍云崖暖</b></p><p> 1935年5月3日至9日,红军在云南昆明苗族自治县皎西乡皎平渡,由36名船工7条船7天7夜奋力拼博,巧渡金沙江。胜利甩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自此,皎平渡写入了中国革命历史。</p> <p><b>勇士夺桥震敌胆</b></p><p> 1935年5月29日,红军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由22名突击队员冒着对面敌军的枪林弹雨,脚踩铁索飞夺泸定桥。4名红军英勇牺牲,18名勇士胜利夺桥成功!红军主力跨过泸定河继续北上。</p> <p><b>岷山风雪袭衣寒</b></p><p> 1935年6月8日至12日,红一方面军突破重围,翻越大雪纷飞的夾金山(岷山山脉)等几座雪山,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p> <p><b>相扶相持出泥毡</b></p><p> 风雪浸衣,饥寒交迫,官兵一致,团结互助。</p><p> 1935年8月红军走进四川阿坝松潘若尔盖大草原,历时4天、2个月不等陆续走出草地,进入甘南巴西乡。</p> <p><b>巴西会议定方针 继续北上沐征尘</b></p><p> 1935年9月,中央在甘南巴西班祐寺连续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谴责了张国焘的右倾逃跑主义错误思想,坚持红军北上的正确路线。粉碎了张国焘企图分裂红军的阴谋,发布了《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这次决定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关键性会议,在党和军史上有重要的历史地位。</p> <p><b>腊子口上显神威 百丈悬崖当云梯</b></p><p> 1935年9月17日,红军在甘南与阿坝交界处智夺天险腊子口,为北上打通了道路。</p><p>腊子口的夺取,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境内最关键的一仗。战斗的胜利,粉碎了國民党反动派企图阻止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腊子口也由此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举世闻名的"革命胜迹",此役也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p> <p><b>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b></p><p> 1935年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固原六盘山青石嘴击溃了敌人骑兵团的堵截,一鼓作气翻过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吳起镇,与陝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红军是不可胜的"英雄史诗!</p><p>毛主席1935年10月写下了诗词</p><p><b> 《清平乐__六盘山》</b></p><p> 天高云淡,</p><p> 望断南飞雁。</p><p> 不到长城非好汉,</p><p> 屈指行程二万。</p><p> 六盘山上高峰,</p><p> 红旗漫卷西风。</p><p> 今日长缨在手,</p><p> 何时缚住蒼龙?</p> <p><b>三军过后尽开颜</b></p><p> 1935年10月,毛主席写下了诗词</p><p><b> 《七律___长征》</b></p><p> 红军不怕远征难,</p><p> 万水千山只等闲。</p><p> 五岭逶迤腾细浪,</p><p> 乌蒙磅礴走泥丸。</p><p> 金沙水拍云崖暖,</p><p> 大渡桥横铁索寒。</p><p> 更喜岷山千里雪,</p><p> 三军过后尽开颜。</p><p>长征的伟大意义还在于: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终;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大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坚强意志。</p> <p><b>荣辱一肩国为重,赤胆忠心卫山河。</b></p><p><b>建立陝北根据地,兵临潼关抗敌寇。</b></p> <p><b>担中华民族大义 促“联共抗日″实現</b></p><p> 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所以又称“双十二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同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p> <p><b>泸沟晓月千古恨,血沃中华万众心。</b></p><p><b>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寇共一樽。</b></p> <p><b>红军改编赴前线</b></p><p>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红军在陝西洛川召开会议,宣布为了联合抗日,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115、120、129三个师,开赴抗日前线。</p> <p><b>东渡黄河笫一战 威扫倭寇青史留</b></p><p> 平 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伏击战)。</p><p>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平型关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与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战胜利!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p> <p><b>断头今日意何多 艰难创业百战多</b></p><p> 1937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 南方8省13个地区(不包括海南琼崖红军游击队)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笫四军"。</p><p>新四军是正面战场上共产党的主力部队,装备相对于八路军要好一些,军装为德式军装,军帽上有青天白日徽。</p> <p><b>神头岭上破敌顽</b></p><p> 1938年3月16日,八路军129师刘伯承、陈赓率部在山西潞城县东北神头岭对日军展开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因在战术上的“出其不易"以及八路军将士在战斗中的勇猛顽强,整个战斗仅用2小时即全歼日军1500余人,大获全胜!</p><p>此战极大地震慑了入侵的日军,打掉了日军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p> <p><b>浴血抗日在江南</b></p><p> 1938年5月12日新四军在安徽巢县蒋家河对日首战告捷。</p><p>1938年5月至1945年5月,新四军浴血奋战抗击敌寇。著名战役33次,其中棋盘岭、繁昌、云岭、朱家岗、刘老庄、黄桥等战役歼敌最著。共歼灭日军11万余,伪军26万余,为抗战主力功臣之一。</p><p>录陈毅元帅诗一首</p><p><b> 卫 岗 初 战</b></p><p> 一九三八年六月二十一日</p><p><br></p><p> 弯弓射日到江南,</p><p> 终夜喧呼敌胆寒。</p><p> 镇江城下初遭遇,</p><p> 脱手斩得小楼兰。</p> <p><b>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b></p><p><b>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b></p><p> ″百团大战"是八路军于1940年8月20日至12月15日,在冀察全境、晋绥大部、热南地区,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战役。</p><p>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进行了大小战斗1824次,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信心!</p> <p><b>皖南事变,千古奇冤,江南一叶</b></p><p>皖南事变发生于1941年1月6日。</p><p>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发出“皓电”,限令黄河以南新四军于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同时密令其数十万军队准备进攻华中新四军,从而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p><p>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等少数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17日,蒋介石竟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并声称要将叶挺交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p><p>面对蒋介石猖狂的反共,中国共产党进行坚决的回击。指示八路军、新四军在军事上自卫,在政治上反攻。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p> <p><b>毛泽东思想是夺取抗战胜利的指路明灯!</b></p><p>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持久战》。</p><p>文章开篇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子,然后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作者进行了一一驳斥,接着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并通过“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治”、“抗战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等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篇章的阐述,来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我们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p><p>基本论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p><p>《论持久战》发表的伟大意义:</p><p>一: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p><p>二:客观的评价了战争的局势,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p><p>三:抵制国内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思潮,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p><p>四: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p><p> </p> <p><b>人民参战显神威</b></p><p> 游击战 地道战 地雷战 消灭敌人,保存自己。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p><p> 毛主席在他的著作这样说道"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p> <p><b>抗战胜利日 欢呼遍华夏</b></p><p> 1945年8月15日日本承认战败宣布投降。</p><p>抗日战争腥风血雨,艰难困苦。全国军民同仇敌忾,不屈不挠英勇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p><p><br></p> <p><b>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b></p><p> 在山东博山,对于负隅顽抗的日寇残敌,八路军给以坚决、彻底的歼灭!寒光闪处,鬼子人头落地。</p><p>这场战斗是抗日最后一战。</p> <p><b>为国为民冒险赴渝寻和平</b></p><p> 为了避免国共内战,毛泽东同志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力排众议,于1945年8月29日冒险前往国民党陪都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此次国共双方的谈判历时43天,10月10谈判结束。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p> <p><b>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解放全中国!</b></p><p> 1946年,蒋介石发动内战要全力消灭共产党,国共两个阶级大决战开始了。</p><p> 党中央决定将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定名为<b>"中国人民解放军″</b></p><p> 吹响了解放战争的号角!</p> <p><b>  蒋介石丧心病狂毁协议</b></p><p><b> 毛泽东挥师灭匪夺江山</b></p><p><b> </b>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以30万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向解放区发起了全面进攻。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内战爆发了,全国解放战争由此正式开始。</p> <p><b>东北两军对垒 四保临江奠基</b></p><p> 四保临江"战役发生在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的吉林临江,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战役。参战方是东北民主联军和国民党军队,该战役历时三个半月。民主联军南满、北满部队密切配合,东滿、西滿部队主动出击。共歼灭国民党军队4万余人,夺取城镇11座,为我军东北战场的全面大反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br></p> <p><b> 孟良崮上歼敌酋</b></p><p> 1947年5月13日,一场震惊中外的孟良崮大战在山东沂蒙山区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拉开了战幕。</p><p> ″孟良崮战役"是一场山地运动歼灭战,该战役全歼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p><p>录陈毅元帅诗一首</p><p><b> 孟良崮战役</b></p><p> 一九四七年五月</p><p><br></p><p> 孟良崮上鬼神号,</p><p> 七十四师无地逃。</p><p> 信号飞飞星乱眼,</p><p> 照明处处火如潮。</p><p> 刀丛扑去争山顶,</p><p> 血雨飘来湿战袍。</p><p> 喜见贼师精锐尽,</p><p> 我军个个是英豪。</p><p><br></p><p> 我军个个是英豪,</p><p> 反动王牌那里逃。</p><p> 暴戾蒋朝嗟命蹇,</p><p> 凄凉美帝怨心劳。</p><p> 华东战局看神变,</p><p> 陝北军机运妙韬。</p><p> 更喜雨来催麦熟,</p><p> 成功日近乐陶陶。</p><p><br></p><p><br></p><p><b></b></p> <p><b>辽沈战役建奇功</b></p><p> 东进荣桓心慕容,</p><p> 北上松花合亚楼。</p><p> 白山黑水林筹运,</p><p> 摧枯拉朽战锦州。</p><p> “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整个战役中歼灭了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及所属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6个整师及地方部队总计47.2万人,俘虏国民党军少将以上军官186名。此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上超过国民党军。</p><p>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出現新的转折。毛泽东主席指出“原来预计从1946年7月起,大约需要5年时间左右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現在看来,只需从現在起,再有一年左右时间,就可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p><p> </p> <p><b>  逐鹿中原气盖世</b></p><p>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5天。国民党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p><p>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p><p> 淮海战役是在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以我军60万同国民党80万重兵集团展开的决定性的战略决战,最后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战场情况复杂多变的条件下,能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是中央军委、总前委的正确决策,华野、中野的密切配合,指战员的英勇作战,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的结果,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迹。</p><p> 淮海战役的胜利为渡江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br></p><p><b>雄兵百万扫平津</b></p><p> 平津战役发生于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历时64天。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组成“总前委"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华北“剿总”所属3个兵团部、1个警备司令部、13个军部、51个师共计52万余人,解放了华北大部地区。</p><p>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4个多月,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歼敌173个师,共154万人,连同在此期间其它地区的作战,共歼敌182万人,连同孟良崮战役中被歼灭的整编74师在内,国民党军五大主力全部覆灭,敌人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p> <p><b>千帆竟发 百万雄师过大江 </b></p><p>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p><p>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及四野一部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江阴、镇江等城市,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p><p> 1949年6月2日,第三野战军第25军攻占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结束。</p><p> 渡江战役打破了国民党政府企业通过守住长江防线,划江而治的计划。解放军在这一战役中取得压倒性胜利,为此后解放军进军福建及华南、西南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中国共产党夺取全中国政权的进程。</p><p> 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杭州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份;为而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p> <p><b>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b></p><p> 1949年4月20日,全面内战已进入尾声,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p><p>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当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23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nbsp;</p><p><b> 七 律</b></p><p>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p><p> 一九四九年四月</p><p><br></p><p> 钟山风雨起蒼黄,</p><p> 百万雄师过大江。</p><p> 虎踞龙盘今胜昔,</p><p> 天翻地覆慨而慷。</p><p> 宜将剩勇追穷寇,</p><p> 不可沽名学霸王。</p><p> 天若有情天亦老,</p><p> 人间正道是沧桑。</p><p><br></p><p> </p><p><br></p> <p><b>解放大上海,十万大军露宿街头秋毫无犯</b></p><p> 自1949年5月12日起,5月27日解放军彻底歼灭了退守上海的国民党军15万人,解放了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历时16天。</p><p> 解放军10万大军露宿街头,对市民秋毫无犯,场景感人,令人誇赞!</p> <p><b>定规立制的七届二中全会</b></p><p>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这次大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中央在“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召开的最后一次全会。这次全会确立了若干重大制度,定下了诸多规矩,为党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及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坚实而长久的制度和规矩保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p><p> 明确新中国的国体、政体与政党体制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不仅决定着我们党建党为什么和革命图什么的价值取向,而且决定着我们党执政要追求什么和用权力来干什么的行为准则。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向全党敲响了防止思想污染、精神懈怠、意志衰退的警钟。</p><p> 坚持“两个务必”是基于“赶考”的要求。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时把进京比作一场考试,强调“希望考个好成绩”。它提醒干部和党员切记不能因为革命胜利而思想松懈,不能因为掌握了权力而脱离群众,牢记“两个务必”,才能走好新的长征路。</p><p>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留下的思想和精神财富具有永恒的价值。</p><p><br></p><p><br></p> <p><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b></p><p> 开国大典,是指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直到21:00才结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p><p>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p><p>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p><p> 10月1日下午3时,大地欢声雷动。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和朱德两位伟人一前一后,最先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当林伯渠宣布开始后,在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位。人民领袖毛泽东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p><p> 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共54个单位的54门礼炮齐鸣28响。</p><p> 升旗之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紧接着举行了规模浩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庆祝活动到当天晚上9点多钟结束。</p><p> </p> <p><b>抗美援朝护家园 打败美帝野心狼</b></p><p> 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p><p>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 </p><p> 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p> <p>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p><p> 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11月5日,在朝中边境及其附近地区,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突然发起的进攻战役。此次战役也是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进行的首次作战,共歼敌1万5千余人,将进攻的美国及仆从军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以南。此次是敌我双方在运动中的不期遭遇战打响的,彭德怀将其称为“遭遇与反突击战役”。志愿军以战略上的后发制人和战役的突然性,将冒进至鸭绿江的敌人以迎头痛击。</p> <p>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p><p>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发生于1950年11月7—12月24日,战役历时29天,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战略意义最为重大的一次胜利。</p><p> 这一胜利,大大超过了毛泽东在志愿军入朝时及第二次战役前的预想。随着志愿军收复平壤、元山,美军开始大撤退,一直退到了三八线以南地区。志愿军不但彻底粉碎了“联合国军”所发动的“圣诞节攻势”,而且将战线由清川江推至三八线,收复了三八线以北(除襄阳外)的全部领土,解放了三八线以南的瓮津半岛及延安半岛,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p><p>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役中一场决定性的战斗,一场中国人民志愿军惨烈悲壮的战斗。之所以称这是一场惨烈悲壮的战斗,是因为那些永恒的冰雕。</p><p> 1950年的这个冬天,1081高地上的志愿军官兵们,冒着零下40度的极寒温度,仍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有的战士连脚上的鞋都没有,但没有一个人逃脱或退缩,最后全连以俯卧战壕的战斗姿势全部壮烈牺牲,成为一个个永不倾倒、巍然屹立的冰雕。此情此景,让赶到志愿军阵地的美军团长不由地肃然起敬,对着静静趴卧在阵地上的中国军人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认为他们是“值得尊敬的对手!”</p><p> 1950年的这个冬天,已经永久地成为历史。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不管你如何隐瞒、欺骗、掩盖、涂抹、篡改,它就静静地躺在那里,如长津湖冬天的湖水,冰清玉洁,如明镜般提醒着人们70年前,这样的战士、这样的军队,所拥有的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所有军人的荣耀,是一部感天动地的传奇。</p> <p><b>  英雄千古 浩气长存</b></p><p> 杨根思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战斗英雄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p><p>  1950年10月,杨根思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战斗中,时任志愿军某部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带1个排扼守下碣隅里外围107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29日,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陆战第1师开始向小高岭进攻,猛烈的炮火将大部工事摧毁,他他率领全排顽强抗击,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当阵地上只剩他和两名伤员时,又有40多名美军爬近山顶。此时美军判断,经过几番轮攻,阵地上不可能再有“共军”。美军陆战第1师的一名士兵,得意地拿着一面蓝底白字的军旗,准备插到小高岭。突然,杨根思从阵地上站立起来,他举起手枪,击毙美军军官,接着趁美军乱作一团之际,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踩着美军陆战第1师的军旗,纵身冲向敌群,与爬上阵地的美军同归于尽,英勇捐躯。</p><p>  1952年5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命名他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题词赞誉他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p><p>  </p> <p>  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是1950年12月</p><p>31日—1951年1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打破美国政府“先停火,后谈判”,争取喘息时间,卷土重来的阴谋,突破“三八线”,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进行的进攻战役。</p><p> 此役,中朝军队越过三八线占领汉城,并前进至三七线,在世界上造成了巨大的政治影响。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经七昼夜的连续进攻,歼灭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一万九千八百余人,挺进八十至一百一十公里,前出到三七线附近,解放了汉城,粉碎了美国及仆从国在联合国玩弄的"停战" 阴谋,及守住三八线,争取时间,准备再次北犯的企图。进一步扩大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加深了美国及仆从国内部的矛盾</p> <p> 邱少云,中共党员,1926年7月出生,1949年12月入伍,四川铜梁人,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二十九师八十七团九连战士。1952年10月,他在距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草丛中潜伏时,为避免暴露任烈火烧焦身体而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并追记特等功。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p><p> 1952年10月中旬,在金化以西391高地的反击战中,邱少云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任务。潜伏前,邱少云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写道:“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己的一切。”</p><p> 执行任务中,邱少云在距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草丛中潜伏时,敌人突然向潜伏区逼近。为了掩护潜伏部队,指挥所命令炮兵对敌进行打击。敌人遭到打击后出动飞机侦察,并盲目发射侦察燃烧弹。一颗燃烧弹正好落在邱少云身边,飞迸的火星溅落在他的左腿上,燃烧液燃遍他全身,烧着了他的棉衣、头发和皮肉。他身旁就是水沟,只要往水沟里一滚,就可以把火扑灭……</p><p> 因为邱少云是尖刀班战士,负责战斗打响后剪断敌人的铁丝网,所以埋伏较靠前,他只要稍微动一下,就有可能被发现,整个排也就会被发现,整个行动也许就会失败。但是英勇的邱少云自始至终没有动一下,任由全身在燃烧。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他严守纪律,咬紧牙关,任烈火烧焦身体而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插进泥土中,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一声不吭、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时年仅26岁</p> <p>  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是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制止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军发动的攻势,争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进行反击准备,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防御战役。</p><p> 中朝人民军队从1951年1月8日起转入休整,计划于3月发动春季攻势。当“联合国军”发起大规模攻势后,中朝人民军队于1951年1月27日停止休整,转入防御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根据当时部队困难和战争将是长期的情况,经与朝鲜人民军商定,采取力争停止敌人前进,稳步打开战局,并从各方面加紧准备,仍作长期艰苦打算的方针。</p><p> 17日彭德怀决定全线转入运动防御,准备争取两个月时间,以集结兵力,改善交通运输,囤积作战物质,待引敌深入,置汉江于敌背后,再行反击。</p><p> 3月7日,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在西线发动大规模攻势。中朝军队第一线8个军(其中人民军4个军团)组织了运动防御。这时,志愿军前线部队的困难局面超过入朝以来任何时期。因弹药不足和炮损严重,炮兵部队大多先撤往三八线以北休整。在战斗人员减少过半的情况下,前线部队仍顽强奋战,并以较小的代价迟滞敌人的进攻。</p><p> 14日,人民军第1军团根据预定计划主动放弃汉城。随后,中朝第一线部队8个军转入第二线休整,第二梯队的3个军又1个师接替了第一线运动防御的任务。各部经顽强阻击,至4月中旬基本撤至三八线以北,敌军因发现中国国内大量新锐部队到达,也停止进攻。</p><p> 第四次战役历时87天,敌军虽向北发起猛烈进攻,却只前进了100余公里。中朝军队保全实力并撤至三八线以北,所进行的机动防御以空间换取了时间,为进行下一次反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此役共歼敌7.8万人,中朝部队战斗损失共5.3万人。</p> <p>罗盛教(1931年4月22日-1952年1月2日),原名罗雨成,1931年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圳上镇(原松山乡)桐子村。</p><p>1951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第141师侦察队文书。1952年1月2日,罗盛教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崔莹而英勇献身。罗盛教牺牲后,朝鲜政府为他修建了纪念碑和墓,并授予罗盛教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和一级国旗勋章,志愿军政治部授予罗盛教“中国人民志愿军爱民模范”称号,朝鲜最高领导人,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为罗盛教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p> <p>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于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的反击战。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五十天的战斗,歼敌“联合国军”多国部队八万二千余人,缴获和消耗了敌人大量物资装备,迫使敌军转入了战略防御,也使中国军队进一步取得了对美军作战的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志愿军损失也很大。三八线初定,双方展开谈判。</p> <p>孙占元(1925年一1952年10月14日),汉族,河南林州市临淇镇三弓水村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他作战勇敢,机智顽强,先后5次立功。</p><p> 1952年10月14日,孙占元在上甘岭战役中壮烈牺牲,为了纪念他,他的家乡三弓水村改为占元村。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其与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杨连第被人们誉为抗美援朝“五大烈士”。</p><p><br></p><p>中文名</p> <p>上甘岭战役胜利的意义,从宏观层面说,一是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成为了世界战争历史中相当经典的防御战争;二是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使得当时的中国开始风靡一阵“上甘岭精神”,到现在为止上甘岭精神不管是在国家建设还是在企业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p><p>而对于抗美援朝战争来说,一是上甘岭是对志愿军以坑道为骨干防御体系的严重考验,通过这次战役显示了坑道在敌优势火力下进行防御作战的巨大作用,使志愿军取得了依托坑道进行防御的初步经验;二是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使联军的信心彻底丧失;三是稳固了当时的中国志愿军在正面战场的地位使志愿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p> <p>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出生,一九五一年四月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认),志愿军第十五军第四十五师第一三五团第二营通信员。</p><p> 上甘岭战役中,一九五二年十月十九日,第一三五团第二营奉命向597.9高地之敌进行反击。担任主攻的第六连连续发起5次冲击,均为敌人的一个中心火力点所阻。随后第六连又组织3个小组爆破,也未成功。随营副参谋长到该连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炸掉这个火力点。他带领第六连通信员吴三羊、肖登良向这个火力点匍匐前进。当进到距这个火力点三、四十米时,吴三羊牺牲,肖登良负重伤,他的左臂被子弹打穿。他忍受剧痛冒着敌机枪的疯狂射击继续前进,在抵近敌火力点时连投几枚手雷,但未能将敌人火力点全部炸毁。这时,他身边已无弹药,即毅然纵身扑向敌火力点,用胸膛堵住了敌机枪的射击。</p><p> 在黄继光英勇献身的精神的激励下,反击部队迅速消灭了敌人,夺回了阵地。战斗结束后黄继光被追立特等功,获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p><p><br></p><p><br></p> <p>上图: 志愿军英雄黄继光烈士之墓</p><p>下图: 毛主席同黄继光母親亲切握手的影照。</p><p> “继光看到解放军打敌人眼红的很,想当解放军……″ 这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的妈妈用纯朴的四川乡音给大家讲三儿子黄继光当年是何等迫切的想当上解放军。</p><p> 1951年邓芳芝亲手给儿子戴上大红花把他送上了朝鲜战场。一年以后上甘岭战役打响,身为通讯员的黄继光自告奋勇去炸碉堡,最终他用自己的胸膛牢牢的堵住了敌人的抢眼,用战斗的姿态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异国他乡。战友们冲上阵地时发现黄继光扑身的地堡前没有血迹,他的血在冲锋的路就流光了。这位22岁的战士是托着几乎流光了鲜血的身体一跃而起的,黄继光的弟弟黄继忠总也不能忘部队来告知哥哥牺牲消息时的情景。</p><p>  黄继忠:“你的儿子在战争当中立了大功”,我妈妈笑着说立功好嘛,这个是好事嘛。“但是你儿子光荣牺牲了”,听到光荣牺牲了这句话以后,我妈妈当时一下就坐到地下去了。</p><p>  1953年4月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作为代表出席了全国妇女大会,毛泽东主席特地请她到中南海做客,表达一个烈士的父亲对另一位用英雄母亲的敬意。</p><p>  邓芳芝:握着毛主席的手,毛主席说:“黄妈妈你好哦,多亏你把黄继光教育的好,教育他为人民服务。”我赶忙又说,“毛主席教育的好,培养的好。”毛主席说,“你生的好,养的好。”</p><p>  在那张泛黄的新闻照片中邓芳芝和毛泽东的手紧紧的握在一起,一场战争让他们失去了各自心爱的儿子,他们有共同的悲伤他们也分享着共同的骄傲。西方军事学家至今认为只有弄清楚倾泻了190万发炮弹的上甘岭防线为何无法突破,才能真正了解中国军队。</p><p>  </p> <p><b>抗美援朝金城战役</b></p><p> 截至1953年7月27日,志愿军20兵团基本全歼南朝鲜首都师,给予其他3个师以毁灭性的打击,共歼敌52783人,其中俘敌2836人,击落敌机85架,缴获飞机一架,坦克34辆,汽车231台,各种火炮245门和大量弹药等战利品。志愿军通过抗美援朝中的这最后一战,向前推进了192.6平方公里,给南朝鲜军以致命的一击。此役历时15天,志愿军第20兵团迅速突破南朝鲜军4个师防守的宽达25公里的坚固阵地,向南扩展阵地140多平方公里,将战线拉直,至此,志愿军已攻占金城川地区全部阵地,志愿军兵锋已直指汉城,战场形势对志愿军极其有利。金城战役共毙伤俘敌7.8万余人,有力地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p> <p>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p><p>1、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驻军朝鲜后的第一仗。</p><p>2、从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其特点是战役规模的夜间作战和很少有战役间隙的连续作战,攻防转换频繁,战局变化急剧。</p><p>3、从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其特点是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斗争尖锐复杂。</p><p>4、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p><p>抗美援朝的影响</p><p>1、抗美援朝对于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和开展各项建设事业直接起到了保障的作用。为中国争取到了相当长时期的和平建设的环境。</p><p>2、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p><p>3、对于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虽然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很多,但通过与美国对等作战,完全确立了革命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另外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军作战,经受了“现代战争的考验”,成长为一支能够适应现代战争的正规军。</p> <p>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1]</p><p><br></p><p>20世纪50年代,英国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扩张政策和旧中国“有边无防”,造成中印边界的领土争端。1951年至1953年间印军侵占“麦克马洪线”南面领土。1954年起,中印双方开起会谈,数次交涉无果后,1959年的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护,后来一连串交火冲突更使印度开始进军藏南地区建立军事据点。1962年10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召集会议,确定了对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决策。</p><p><br></p><p>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一场规模、时间都很有限的边界作战。毛泽东称中印边界反击战是一场“军事政治仗,或叫政治军事仗”,中国在获得胜利后主动撤军,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而反对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一贯立场。[2]</p> <p>  1969年3月2日,中苏边军在珍宝岛擦枪走火,之后迅速发展成一场边境战役。苏军动用了坦克、装甲车、飞机,我军则使用了反坦克炮、无后座力炮、40火箭筒等轻武器和岸上的纵深炮火。</p><p> 双方你来我往,最激烈的时候珍宝岛一天之内易手了8次。此战中,苏联出动了当时最先进的T-62坦克,我方人员瞅准时机,炸毁了此坦克履带,苏方士兵只得弃车逃生。</p><p> 之后,中苏两方便围绕这辆坦克展开了争夺战,苏方不愿让中国获得这个当时最为先进的坦克,遂派出爆破组试图炸毁坦克,但被击退。之后苏军用炮火把坦克下的冰层击破,坦克沉入乌苏里江。</p><p> 但是我方于夜间派出海军潜水员偷偷将这辆坦克打捞了出来,并将其修复,之后坦克就被放在了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直到现在。</p> <p>  抗美援越战争是发生在1964年8月5日,美国借“北部湾事件”,发动侵略战争,军用飞机侵入中国海南岛地区和云南、广西上空,投掷炸弹和发射导弹,打死打伤中国船员和解放军战士,威胁中国安全。</p><p> 1965年4月,越南劳动党请求中国支援。毛泽东主席决定向越南提供全面无私的援助。</p><p> 1973年1月27日,越共、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美国、南越阮文绍政权四方在巴黎签署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3月,侵越美军部队开始撤出越南南方。1973年8月,在越执行援越抗美任务的中国支援部队全部撤回国内。</p> <p>对越自卫反击战(国际称“中越战争”),指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期间在中国和越南之间的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便宣称取得胜利。随后解放军开始对越南北部的基础设施进行系统毁灭后撤出越南。越南人民军在中方撤出之后也宣布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直至最低点。</p><p> 20世纪80年代,两国继续军事对抗,在罗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等地区又相继爆发了边界冲突,时间持续达十年。20世纪90年初,两国关系逐步恢复正常,陆地边界也最终划定。</p><p>20世纪70年代中叶,越南结束抗美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后,把中国视为“头号敌人”,中越关系急剧恶化,中国边疆的和平、安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在此情况下,1979年2月17日,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中国边防部队对侵犯中国领土的越南军队进行自卫还击作战。3月16日全部撤回国内,完成作战任务。9月17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52个英雄模范单位、79名解放军指战员和12名民兵以荣誉称号。</p><p> 通过十年中越边境战争,维护了中国西南边疆的稳定。对越南方面来说战争的影响是持久的,国力遭到了长期消耗和破坏,最终不得不改弦更张。1979年,中国军队在撤退回国的过程中回收了此前援助越南的大量物资,并沿途摧毁了越北地区的军事设施、公路、铁路、矿山。</p> <p>  朱仁义广西边防某部二连九班班长,湖北省随县人,1977年1月入伍,1979年1月入党。在攻打博布西南侧3号高地的战斗中,英勇顽强,在头部先后两次中弹的情况下,仍然不下火线,冒死为全排进攻开辟通路,手托炸药包,炸毁越军机枪掩体,与敌人同归于尽,时年22岁。战后,中央军委追授他“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葬于广西罗田烈士陵园。</p> <p><br></p><p>吴忠(1921年—1990年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四川省苍溪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p>1979年1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指挥人民解放军第40军全部,42军、54军各一部和两个坦克团协同作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克高平等6城,歼灭越军近万人,严惩了越军,为捍卫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贡献了力量。</p><p><br></p> <p>掩卷长思,九十三年英雄史,九十三载奋斗路。惊涛骇浪,波澜壮阔!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強大,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和吉祥,无数英雄前赴后继慷慨奉献,他们的精神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同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