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班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学习报告

🌻🌻🌻

<p><b>一.生命安全教育 </b></p><p> 应对“疫情综合征”,教会青少年尊重生命,尊重他人!</p><p><b> 生命虽然由父母孕育,但出生后并不完全隶属于父母,而更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他是他自己,他只能成为他自己,他可以成为优质自己。</b></p><p><b> </b>小学阶段生命教育的着力点,<b>一是关爱自身、关爱自然,二是要帮助儿童认识生活的内容、感受生活的乐趣;</b>中学阶段生命教育是<b>引导他们探索生命的奥秘和世界的全貌,理解生命的意义,发展生命理性;</b>大学阶段生命教育重心是<b>回到生命本身,探索生命本源问题,理解生命与自我、生命与需要、生命与情感、生命与价值等问题。</b></p><p><b> 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中的角色与任务:</b></p><p> 第一,家长是家庭的操持者,<b>要有生活能力</b></p><p> 第二,家长是家庭的设计师,<b>要有生活品位</b></p><p> 第三,家长是家庭的游戏王,<b>要有生活乐趣</b></p><p> 第四,家长是家庭的哲学家,<b>要有生活智慧</b></p><p><b> 让家庭成为孩子生命绽放的一个源泉,一个能量场,一个助力者。</b></p> <p><b>二.家校社协同育人 </b></p><p> 家庭社协同育人目标,内容和方式</p><p> <b>家庭的养育应该把三件事做好,即顺势而养、乘势而育和纠偏而行。</b></p><p><b> 家长要看清楚孩子的多样性,每个孩子个体差异不同,要尊重孩子,研究孩子,</b>成长发展是需要过程的,不要急功近利,把不应当的压力和价值观带给孩子只会适得其反。</p><p> <b>家长们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渠道去提升自己教育孩子的水平。</b>对于资源有限的家长,可以直接向学校和社区寻求育儿帮助;对于有一定时间和资源,并且有意愿了解一些家庭教育知识的家长,首先不要轻信网络上的谣言,<b>一定要选择官方的网站、报纸、期刊、杂志、公众号去了解和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b>对于那些对自身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要求更专业的家长,可以选择专业水平比较高的高等学校去修相关课程。</p> <p><b>三.面对“手机儿童” </b></p><p><b> 帮助儿童形成信息素养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避免成瘾行为</b></p><p> 作为网络的受众,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了解网络的各种内容和现象</p><p> 有意识地营造丰富健康、充满趣味的家庭生活,才不会让手机占据自己的生活;最后,作为“后喻时代”的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成长,相互学习,共同提高。</p><p> <b>让手机服务于生活与成长,而不是成为手机的奴隶。</b></p><p> 对于儿童手机成瘾,要提前预防,最重要的是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家庭生活,让更丰富的日常生活和快乐幸福的家庭氛围充满孩子的生活。避免让手机成为孩子打发时间、逃避现实的工具。</p> <p><b>四.帮助幼儿管理情绪</b></p><p> <b>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学会情绪表达和情绪控制</b></p><p> 其实孩子发脾气和生气背后隐藏着成长的密码。</p><p> <b>情绪的问题,第一步是接纳和共情。</b></p><p>家长需要跟孩子建立起一种彼此信任的关系,不要故意去否定孩子的要求。</p><p><b> 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的第一步是要去学会接纳、理解、尊重孩子的情绪。 </b></p><p><b> 随着孩子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b>那么,树立规则意识,不仅要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更要跟孩子探讨,这样做的原因,以及不同的选择引发的不同结果。正所谓,没有绝对的自由,遵守规矩才能更好地拥有自由。</p><p><b> 哭是孩子的语言,是孩子正常的表达,孩子通过哭闹表达自己的诉求。</b>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哭闹与坏行为划等号。但是不顾场合,不计后果的哭闹还是需要家长给予引导和教育的。</p><p><b> </b>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要引导他恰当地去表达他的负性情绪,如果负性情绪没有出口,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一种疏解自己情绪的办法,在不开心的时候,孩子能够通过一个恰当的途径把那些不愉快创造性地表达出来。</p><p><b> 学会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与困境是我们一生的课题。</b></p><p><br></p><p><br></p><p><br></p><p><br></p> <p><b style="color: rgb(1, 1, 1);">五.关注幼儿品格培养 </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培养幼儿的独立、抗挫、分享等品格</b></p><p> 如何去引导孩子形成独立的问题解决能力?</p><p><b>1.要接纳孩子的情绪。</b></p><p><b>2.帮助孩子澄清问题。</b></p><p><b>3.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b></p><p><b>4.要赋予孩子能力。</b></p> <p><b>六.乐学与会学的小学生 </b></p><p><b> 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习惯 </b></p><p><b> </b>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低龄阶段,家长应该重点对儿童进行相应的规则意识的教育。</p><p><b> 自律不是短期内可以形成的,它经历一个由外向内的发展过程,由依赖他人规范行为发展到较高水平的自我调节。</b></p><p><b> 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b></p><p> 尤其是这种放任型的和侵入型的这两类养育方式,是不可取的。</p><p> <b>要坚持孩子主体的原则。</b>无论是学习习惯的养成,还是学习计划的制定,包括报什么样的兴趣班,家长们都只是梯子,而孩子是主体。</p> <p><b>七.独善其身与相善其群 </b></p><p> 道德、价值观及良好个性的养成</p><p><b> 自我发展,自我意识的成熟,是人的社会化当中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个话题,也是家庭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b></p><p> <b>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是让孩子去学习如何辨是非、明事理,这个其实跟家长所期待的学习好并不矛盾。</b>反而我们会发现,家长在该跟孩子立规矩、该去明辨善恶的时候,给予适合的教育、适度的教育,孩子在小学阶段遇到的麻烦反而会减少,同时也会形成良好、稳定的学习品质。</p><p> 所以对于小学儿童的成长,无论是作为道德教育的影响源也好,还是作为生活方式的影响源也好,我们都需要警惕当前各种电子媒介所带来的影响。<b>家长需要担当起责任,减少电子媒介在家庭中出现的频率,减少它们的使用度。</b></p> <p><b>八.“叛逆期”不叛逆 </b></p><p><b> 针对青春期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策略</b></p><p> 叛逆是孩子进入到青春期的一个必然现象。孩子从一个懵懂的少年,进入到青春期的阶段,因为生理的变化引起多方面的变化,他会思考我是谁,<b>开始对自我的探索,判断自我是成人了,会对别人诉苦。叛逆是孩子进入青春期的一个标志。</b></p><p><b> 青春期是孩子性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一个最后的机会,家长们要给孩子做好提前的预防。</b>由爸爸对男孩,妈妈对女孩进行性教育,如果有些说不了的话,可通过阅读等方式进行沟通。</p><p> 对于孩子处在青春期的父母来说,要回归常识,<b>做能做的,做不到的也不要焦虑,孩子是一颗种子,不是一张白纸,</b>他的未来你有很大责任,但不负全责,上天创造了他,带着生命的密码给他,他长成什么样,父母说了不算,父母们能做的就是创造好的家庭氛围,好的家庭环境,永远对孩子保持着一种好奇心,从孩子的角度思考他的所作所为,就一定能找到亲子沟通的钥匙,一定会陪伴孩子顺利的度过青春期,为他未来的人生打好基础。</p> <p><b>九.为成长做规划 价值观塑造,人生目标与未来规划</b></p><p><b> 任何成长规划都离不开每个孩子自身特定的需求和特点。</b>了解孩子的权利、愿望、潜能在哪里,忽略这些很容易抹杀孩子的个性。父母不宜简单的用自己过去的经历去给孩子的未来做规划。在成长规划中父母的作用是理解、支持和帮助,帮助孩子去做他的人生规划,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p><p>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87, 86, 86, 0.08);">北师大心理学家的20多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儿童和青少年时代发展比较理想的孩子,表现出两个特点,就是主动性和自制力比较强。</span> <b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87, 86, 86, 0.08);">主动性和自制力是一个人人格的核心要素,要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追求,同时还有一定的自制力。</b>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87, 86, 86, 0.08);">任何人要取得成就,不完全靠天赋禀性,父母帮孩子规划未来,不仅仅是技巧问题,还有一个做人的问题,就是能不能持之以恒,能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能不能够与别人合作等等。</span></p><p> <b>有目标才有方向,有方向才有力量。</b>小学生就需要有发展目标,中学阶段更需要有越来越清晰的发展目标,非常需要为成长做规划。<b>成长规划的主体应该是孩子,父母只是引导辅助的作用,是一个顾问的角色,要坚持理解、尊重和帮助孩子的原则。</b>人生是孩子的,未来也是孩子的,不是父母的,在给孩子规划的时候不能简单的用过去的经历,用自己有限的个体经历,压制束缚孩子的愿望。</p>

孩子

家长

生命

家庭

学习

教育

成长

生活

青春期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