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味道

立国

<p>  窗外一片漆黑,黑得什么都看不到了,只听见一阵阵风雪的呼啸声。</p><p> 低矮破陋的“板夹泥”小屋儿里亮着一盏15瓦的灯泡儿。也许因为屋外过于黑暗和寒冷,显得这团昏黄的灯光又亮堂又暖和。炉膛里燃烧着松木绊子,滴落的松油不时发出噼噼叭叭的脆响,炉台边儿和火墙上烘烤着两只棉兀拉和几副旧鞋垫儿。炕沿儿和地下的小板凳上挤挤插插坐着几个七八岁的孩子,簇拥着炕头儿上那位面色红润的秦老爷子,个个全神贯注的听他讲“岳飞枪挑小梁王”的故事。</p><p> 这是我儿时记忆中的一个画面。</p> <p>  我甚至记得那天晚上的味道。炉台上烤着的几副棉鞋垫儿有些糊了,散发着毛毡混合脚汗那种异样的焦香味儿,与坐在热炕头上的秦老爷子棉裤裆里蒸腾出那浓郁的尿碱味儿汇为一处,弥漫了那个温暖而快乐的夜晚……</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正是味道的记忆,把岁月磨砺得模糊的场景变得清晰和生动起来。或者这就是所谓“普鲁斯特效应”:气味具有独特的能力,可以解锁以前已经遗忘,但却饱含情感的回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对于山里出生,山里成长的我来说,记忆里储存了太多的童年味道。春泥的腥润,夏花的幽香,秋桦的苦涩,冬雪的甜爽,都能激活和掀动我的故乡情怀。而清苦的岁月,总是对食物的味道留下最深刻而难忘的记忆。记得平生头一回吃到鲜桔是邻居杨娘给我的,第一次尝到葡萄的味道是母亲的好友陈姨看望我奶奶时带来的……记住这些水果那甘甜的滋味时,也由此记下了那一张张慈祥的面孔和一段段温暖的往事。</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记不清是哪一年的中秋时节,我在镇上唯一的一家小商店里玩耍,遇到了父亲的好友张大爷,他二话没说,从油腻的旧帆布兜儿里掏出一块月饼递给了我。我也二话没说,接过来就往嘴里添,转眼间吃个精光!那个年月,中秋节的月饼是凭票供应的,每人只有一块。而这一年我竟然从张大爷那里多吃到了一块,真够解馋的!那满口香甜和陷在牙缝儿里的青丝玫瑰至今咂吧咂吧似乎还在!</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长大后,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既然是凭票供应,张大爷家就少了一块月饼,他的家人谁没有吃到呢?或者还是两个人分了一块?这种猜想和愧疚感萦绕在我心中好多年,以至于每每拿起月饼,都想起那件往事。</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15年夏天,已经八十多岁的张大爷从外地来哈尔滨办理社保卡,同时要与我父亲老友相会。接到消息我彻夜难眠,往事历历浮现,这似乎是上天给了我一次“赎罪”的机会。我与夫人从接站、聚餐到送行,全程安排,一路陪同,在送行的礼品中,除了红肠和大列巴等特产,还特意去“老鼎峰”买了两包月饼。老人家幸福的笑着,高兴的夸赞我,那慈爱的眼神与当年一样,依旧象注视着一个七八岁的娃娃,我顿时觉得周围的空气都溢满了几十年前那种月饼的浓香,泪水止不住夺眶而出!</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那一刻,我又回到了童年!</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每个人都是品尝着世间的千滋百味长大的,从而熏染和造就了人的品质与习性,使每个人焕发出不同的人格色彩,所以民间常常把“人性”称之为“人味儿”,并把有没有“人味儿”看成做人的底线。</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童年的味道,浸润在我的记忆神经里,不仅能时时唤起我童年的美好回忆,也时时提醒我,无论做人做事,都不能失了“人味儿”。老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意思是伟大的人,都是童心未泯的人。这辈子伟大的人是做不成了,但是记住童年的味道,用一颗真诚的童心,去感恩,热爱和守护这个美好的世界,却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努力做到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