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垦利区第二实验小学组织学习“1+X”阅读教学策略

娄元静

<p>  2020年8月16—18日,垦利区第二实验小学组织全体语文老师深度学习关于“1+X”阅读策略的四篇文章。全体语文老师认真学习,潜心研读,用心记录笔记,书写思考痕迹。</p> <p>  部编教材对语文教学提出明确要求,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1+X”的设计理念,促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向“大量阅读,提升素养“的方向转型。"1+X"的群文式阅读教学,让学生学习达到“触类旁通,互文回环”的深度学习。它的价值不仅在于课堂教学形式的革新,更是在教学中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阅读中学习阅读。</p><p><br></p> <p>  统编教材下该如何进行“1+X”阅读教学构建,垦利区语文教研员李翠芝老师也给出了针对性的思考和教学实践建议:</p><p>一、教学目标力求一课一得。</p><p>二、教学内容要丰富起来。</p><p>三、教学程序要简化。</p><p>四、学生的读书要充分。</p><p>五、立足课堂才有效。</p><p>六、加强课例研究。</p><p><br></p> <p>  学无止境,老师们潜心学习,记笔记,留下思考的痕迹。</p><p><br></p> <p>周金梅 </p><p> 在这炎炎夏日,集中注意力读完四篇文章,爽快至极!通过阅读这四篇文章,我对“1+X阅读策略”以及如何去做有了更深刻的领悟。</p><p> “1+X阅读策略”是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之一,也是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这种阅读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阅读学习策略要经历三步走:一、借助“1”学习领悟策略。二、借助“x”迁移内化策略。三、读写拓展习得策略。最终达到学生会读书、会思维、会表达的目的。当然,这都要建立在学生在通读课文对基础知识和常规能力充分把握的基础之上。</p><p> 李翠芝老师结合这一理念,为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了这六个方面的建议:教学目标力求一课一得,教学内容要丰富起来,教学程序要简化,学生的读书要充分,立足课堂才有效,加强课例研究。 这六个建议的提出为我们指明了今后教学的方向。也让我们知道课堂上如何去做才能真正落实“1+x”教学理念。</p><p> 就像李翠芝老师说的那样,我们只有“紧跟课标,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做的明确而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多花心思,在教学程序上要大胆放手,立足学生学情,立足课堂”,才能真正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变身。</p> <p>许兆美</p><p>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1+x阅读教学有了更深的了解。“1”指的是学生精学一篇课文,老师指导教学方法,“X”指的是几篇类似的课文学生去拓展课外阅读。 </p><p>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读通课文基础上,通过精读“1”领悟阅读教学策略,学生学会分析课文的能力,比如王静老师执教的《花钟》一课,学生学会借助关键语句概括段意方法,获悉关键语句有时在开头;有时在中间;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学生掌握了关键语句概括段意这一学习策略,再去阅读《小虾》概括段意,理清文本问题迎刃而解。学生经历了从读懂内容——认识形式——表达实践的过程。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再去分析另一篇课文,学生掌握“1+X阅读策略”很容易的就会分析类似另一篇课文,掌握了这一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动手写作,读写通融,深化策略。</p><p> 又如王江东老师学习寓言故事《守株待兔》,运用了读故事明道理这一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读故事,在读熟基础上借助图片展开想象讲故事,最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悟出道理。学生借助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进行拓展阅读《南辕北辙》,拓展教学策略多样突出了语文要素的学习教学方式有收到放。</p><p> 这样学生从课内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由单篇课文到多篇课文,甚至到整本书阅读,通过阅读策略的引导、补充、拓展阅读阅读的基础上,延续了学生的阅读。 “问渠哪的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了有课内教学向课外阅读的华丽转变,“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真是拨开云雾见月明。</p><p> 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通过学习以上两位老师的课我学会了怎样确定教学内容,运用到今后的语文课教学中,一是通过一单元语文要素来确定教学内容,有效地运用统编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二是基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表达的需要进行内容整合来确定教学内容。确定好教学内容,运用“1+X阅读策略”教学方法。引领我们转变了教学观念,夯实了学习运用内化提升的过程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p><p>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1+X阅读策略”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与思考,学以致用,把1+x阅读教学策略融汇课堂中,学生会读书、会思维,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今后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通过学习与实践让我教学之路越走越宽。</p><p><br></p> <p>曹娟娟</p><p> “屋外酷暑难耐,屋内学习清凉。”今天观看了“读故事——明道理课堂实录及评析”和“借助关键语句概括大意课堂实录及评析”,两节课的授课教师分别以三年级中国古代寓言教学单元和统编三年级下册《花钟》为例,给我们带来了形式相同、内容不同的两堂课,为我们的暑期成长送来了一份“美味大餐”。</p><p> 执教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是从教材这个“1”出发,拓展延伸到课外阅读之中。学生在“1”中习得策略,将读法、写法迁移作用,在课堂上就完成了“学习——运用”,充分构筑起了阅读图式,课外阅读还愁找不到方法么?那么落实语文要素的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现在孩子的阅读数量和阅读质量问题突出,“好孩子吃不饱”的问题相当严重,这也是我在一线教学最深刻的体验。温儒敏主编曾说过“让孩子连滚带爬的学语文”,这不仅是对学生的挑战,也在挑战着部分思想落后的老师。</p><p> “1+X”教学方式是未来小学语文课堂的风向标,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虽然看上去很清晰、明朗,但要是真正实践起来并不容易,需要我们老师做很多工作,李老师也在教学目标力求一课一得、教学内容要丰富起来、教学程序要简化、学生的读书要充分、立足课堂才有效、加强课例研究六个方面给我们做了深刻、细致地引领,让我们看的明白,实践起来也有清晰的框架。</p><p> 在这个夏夜,雨无声而至,到处都是拔节的声音,很期待这样的课堂快快来临,也期待垦利区小学语文成长、壮大,更期待自己有质的飞跃和进步!</p> <p>宫玉霞</p><p> 一、通过学习,我对于“1+X”有了更深的领悟。1,可以是一篇课文,带动多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带动一个单元的学习;或者是带动一本书的学习。“1”引领学生领悟学习策略,而“X”是对1的一种必要的补充。</p><p> 二、要树立过程意识。一般经历三步:借助1引领学生学习策略——借助“X”迁移内化策略——读写融通拓展,习得策略。把教材与学情紧密联系起来,既能落实教材的编写意图又能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用性比较强。我们的阅读教学由原来的单篇的教学变成系统化的阅读,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p><p> 三、要牢牢把握语文要素,突出语文要素的学习。比如王江东老师执教的中国古代寓言,借助图画和关键词把故事讲丰富,王老师采取朗读法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教学方法上,由收到放,小组合作学习、同伴互助的方式达到详细复述故事的目标。</p> <p><br></p><p>路广丽</p><p> 关于“1+X阅读教学”,几年前,心中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从来没有尝试过如何去落实,比如,课堂上应该教什么?怎样去教?头脑中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今天学习的这两篇课堂实录,帮我理清了思路,提供了方法,激起了我想去试一试冲动。</p><p> 王静老师执教的《花钟》这一课,以“借助关键语句概括大意”为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花钟》一课的学习,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再借助“X”如《小虾》、学生日记等篇目,引导学生概括段意、加关键句等,最后再通过练笔,促进学生将本课所学得的方法真正内化,从语言的输入达到语言的输出。</p><p> 纵观本课,教师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教学过程,层次清晰,简洁干净;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紧扣教材和学情;教学主体,以学生为主。可谓是简约而不简单。</p><p> 面对这样的语文课堂,我也不禁想去尝试,努力告别往日的文本分析式课堂,真正的做到学语文而非学课文。当然,我需要不断的阅读、学习、研究、实践,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为他们的学习奠基。</p><p><br></p> <p><br></p><p>王银云</p><p> “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语文让孩子喜欢读书、勤于思考、长于表达。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尤为重要。</p><p> 海量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从古至今,凡是取得一定成就的人他的成功都离不开读书,在学习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实现海量阅读?“1+X”阅读模式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语文学习发生在课堂上,而“1+X”阅读教学模式让语文学习变得丰富起来,“1”以文本为载体,形成知识的构建、整合、应用。“X”实现类文阅读——群文阅读,让阅读发生量变,进而产生质变。真正让语文教学变成阅读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从而习得语文素养。</p><p> “1+X”阅读模式让语文始于课堂,而不止于课堂;“1+X”阅读模式让语文教学变得简单,让语文学习变得轻松有趣。</p> <p>王建芬</p><p> 这样的学习是真的有收获。以前只知道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一课一得,也知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语文要素的落实。可,在备课过程中还是总想眉毛胡子一把抓,总想在课堂中有多个闪光点。</p><p> 认真琢磨了这两个典型案例,又仔细看了专家的点评,似乎对于“一课一得”“落实语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有了更深的认识。</p><p> “1+X阅读策略”要求我们树立过程意识,一般说要经历三步:借助“1”学习,领悟策略---借助“X”迁移,内化策略----读写融通,拓展,洗的策略。在真实的过程中,学生才能达成会读书、会思维、会表达的目标。吴忠豪教授也曾指出,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必须依靠实践积累,而不是知识、方法、规则的讲解。</p><p> 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当试着运用“1+X阅读策略”,通过课文中丰富的规范规范的语言输入来扩大语言积累。通过情景化的语言输出来促进语文语言的同化,让读与写融合、互动、让学生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说到底就是教学中,从读懂内容,习得方法到拓展运用形成阅读能力再到读写融通,指向表达实践。</p> <p>李树香</p><p> 今天有幸看了王静老师和王江东老师执教的“1+x”教学实录,真的觉得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p><p> 王静老师以统编三年级下册《花钟》这篇课文为例,告诉我们怎样借助关键语句概括大意,又是怎样运用1+x阅读策略的。王静老师运用《花钟》中的第一二自然段,让孩子轻松找到关键句,又通过《小虾》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让孩子进行x迁移运用,最后读写通融,深化策略,孩子们能很好的把《逛超市》这篇文章加上关键句。王静老师的课运用1+x阅读策略,带领学生经历了读懂内容,认识形式,表达实践的过程,有效落实了语文要素,一步一个脚印的夯实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根基。真的很不错!</p><p> 王江东老师的这堂课,将课文《守株待兔》为“1”,以《南辕北辙》、《曲突徒薪》为“X”,教学整合了多种文本资源,从“课文阅读链接”到“快乐读书吧”,学生在一定量的阅读中,从精读到略读,逐步感悟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学习了读寓言的策略。效果也特别的棒。</p><p> 随后读了《1+x阅读策略的思考与实践》,看到几位老师现场研讨的内容,真的是收获颇多。特别是读了李翠芝老师的《1+x阅读教学再认识》这篇文章,彻底明白了,为什么要在阅读教学中运用“1+x”。</p><p> 总之,阅读教学为的是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同时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的目标,让我们一起努力吧!</p> <p>董凌燕</p><p> 《花钟》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里面隐含两个内容,一是要找到关键句,二是概括段落大意。分析和概括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而概括段意则是分析概括能力的起点。</p><p> 王老师通过三个方面,借助“1+x阅读”引导学生以课文第一、二段为例先学习策略,再通过《小虾》的第三段迁移策略,最后通过赏评学生作文运用策略。实现了学课文到学表达、学语文的转变。</p><p> 对于关键句,学生之前已经有过了解,但是还要给学生讲清楚:关键句是对表达文章内容或表现文章中心起着重要作用的语句。王老师引领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花,发现文本中第一段的表达顺序,在各种形式的读文中,找出本段的关键句,并发现关键句能直接概括本段的大意,最后总结出,这种方式是借助关键语句直接概括大意。另外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误区,一段首句就是关键句,这也是他们的经验的总结。但是,以《花钟》一文为例,第一段的段首句就不是中心句,要通过这个例子来纠正学生的认识。</p><p> 再以《花钟》第二段为例,整段文字中有两处关键句——“有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他们开花的时间往往与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王老师在教学这段时,指导学生发现这段要概括段落意思,要通过提取关键词再整合起来,变成“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和昆虫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来概括第二段的大意。通过前两段的学习实现了学习策略。</p><p> 王老师再通过《小虾》的第三段学习,实现“1+x阅读”迁移策略。通过略读课文《小虾》练习运用概括大意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通过对比的形式发现关键句可以在不同位置。</p><p> 最后王老师通过读写结合,赏评学生的习作,并试着写写的方式,运用本课学习的方法解决学生在实践中的问题,让学生实现学方法到用方法的良好对接。</p><p><br></p><p><br></p><p><br></p> <p>许延兰</p><p> 我个人认为“1+x阅读策略”跟咱们学校原先提倡的单元整合不谋而合。在一个单元当中,可以选择一篇精读课文作为“1”,其余的课文包括语文园地的内容,都可以作为x的内容。</p><p> 运用“1+x阅读策略”,使我们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重点更加突出。</p><p> “1+x阅读策略”受益最大的还是学生。在这种策略指导下设计出的课堂,知识点是被一条主线串联在一起的,而不再是零零散散的一些碎碎的知识,学生学习的时候目标比较明确,最重要的是这个学习过程能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把“1”的内容和“x”的内容进行比较、联结等,这是一个抽象思维,深度思维,批判思维的过程,经过一个这样的过程,学生学的比较扎实,牢固,尤其是在实际运用之后,学生最终达到的目标不是看懂、听懂,而是学会。</p><p> “1+x阅读策略”也是今后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向导,我觉得李翠芝老师说的很对,立足课堂才有效,尤其是对一些重点难点方法的学习、运用,一定要放在课堂上。“1+x阅读策略”更是课堂学习的主要体现,学习x的时候,老师切记讲得过多,一定要让学生多读,迁移运用。</p> <p>王小蕾</p><p> 通过学习,我对“1+X阅读策略”有了新的认识。所谓“1”,指的就是一个精读文本的教学示范。而所谓的“X”,指的就是对略读文本的引导学习。“1+X阅读策略”就是指群文阅读,从两个课例我们可以看出,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精读课上运用所学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p><p> 相较相比较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1+X阅读策略”打破了传统阅读模式的桎梏,更加重视课堂教学与生活要素的结合,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同时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p><p> 从以上两个课例及分析来看,学生在课前进行扎实的预习,课上才能抓住核心问题,展开分项讨论。“1+X阅读策略”能力培养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积累及应用,还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发展的速度和宽度,友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自身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相比较过去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加确定“1+X阅读策略”的价值,教会学生在多个文本中关注到文章的语言特点和结构特征。</p><p> “1+X阅读策略”实施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只有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才能保证“1+X”的教学效果。这不管是对教师教材的解读能力,还是对课型的设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大大提升教师教学的专业性,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成长。</p> <p>张雯</p><p> 最早接触“1+x”阅读教学是听一位油田教师的课。他在“1”的精读课文后,又加了另外一篇文章。通过相似文章的拓展与比较,夯实精读课文的语文要素,从而让学生由学习变为运用。</p><p> 研读本次学习的四篇文章后,我对“1+x”阅读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它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时也对语文教师提出新的挑战。</p><p> 首先,“1+x”阅读教学直接指向语文素养,真正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从过去零散的知识讲解转变为语文能力的学习与运用,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解放。其次,“1+x”阅读教学实现“以生为本”的课堂。从“1”的学习到“x”的拓展,需要学生自己的探究、合作与运用,教师仅起到引领与点拨的作用。另外,1和x的时间分配,学与用的安排,完全依据学生的掌握情况。</p><p> 再者,“1+x”阅读教学明确了教学目标,提高了上课效率。长久以来,明确和精简教学目标似乎成为教师上课的一大难题。但这种模式的出现,迫使教师备课时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单元语文要素,凝练一课一得的学习点,制定出明确而精简的教学目标,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上课效率。</p><p> 最后,“1+x”阅读教学扩大学生阅读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用1篇带多篇,极大地积累了学生的阅读量,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众所周知,当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实现“质”的转变,利于学生的语言建构。</p><p> 以上是我对“1+x”阅读教学优势的思考,同时,我也有许多的困惑。</p><p>一、这种课型是作为第二课时出现?还是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作为第一课时出现?</p><p>二、“1+x”阅读教学是以篇带篇,那么它是否适合低学段的教学?比如,低学段在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时,我们仅仅拓展几个句子就可以解决。但这并不属于“1+x”阅读教学吧?</p><p>三、“x”的选择是个难题。课内“x”的文章有:包含同个语文要素的同一单元的其他课文;课后题中的阅读链接;语文园地的快乐读书吧。那么,我们在拓展“x”时,是选择课内还是选择课外?课内的话,优选哪种?“1”的学习点的确定来自课程标准、单元语文要素、具体学情。但“x”的拓展是用相似的文章还是相反的文章?课内的还是课外的?似乎存在一定的随意性。</p> <p>徐鸿飞</p><p> 读了这四篇文章,我也初步认识了“1+X”的阅读策略,这种形式的教学真正实现了教语文,把课文作为学习语文的工具。</p><p> 首先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整篇课文的去讲解,漫无目的,感觉处处都需要讲而效率却非常低,整堂课满满当当的但却毫无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1+X”的阅读策略的课堂学习,指向性非常明确,以学情和语文要素为基点,一课一得,这要求老师对语文学习系统性的把握以及课标的具体要求非常清晰。能在纵向上和横向上准确把握课标。课堂变得简洁明了。</p><p> 其次,“1+X”的阅读教学中课堂是主阵地,实现真正的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1+X”的阅读教学的真谛。学以致用,把学到的东西,让学生去运用,这才是课堂的学习的目的。《花钟》《守株待兔》正两节课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教师依据课标、学情、语文要素选取教学内容,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领着一步一步总结学习的方法策略,实现“1”的精讲,接着利用其它阅读即“X”对“1”的学习进行巩固和练习。最后只想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实现内化。</p><p> 最后“1+X”的阅读教学看似简洁,但内容却丰富。丰富在“X”的大量阅读中。我们依托课文,但却不局限于课文。部编版教材就是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吴忠豪教授指出:“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必须依靠实践积累,而不是知识、方法、规则的讲解。”正是这个道理。有了语言的积累,积沙成塔才能厚积薄发。</p> <p>范春玲</p><p> 吴忠豪教授提出:要由“教课文”到“教语文”。“教课文”就是围绕理解课文内容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在精读课上,要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部编语文教材比起以往教材,更加注意往课外阅读延伸了,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鼓励读一些“闲书”,也就是和考试、甚至和写作并不定“挂钩”的书:鼓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可以“似懂非懂”地读,“连滚带爬”地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读书的兴趣。当然,我们的语文课就要改一改,不能满足于精读精讲,不能要求阅读全都围绕写作,还要在精读精讲之外,交给学生各种实用的读书方法。</p> <p>宋彤珊</p><p> 看到“1+X”的课例之后,我首先想到的是吴忠豪老师的一篇文章《教课文还是教语文》。这两个课例的基本步骤都可以概括为“理解内容——认识形式——实践操作”。课程目标定位小而实,教师教得朴实,学生学得扎实。通过梳理课例,我明白了课文应该怎么用。往常我们上课时多把重点放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方面,内容重复低级,是在反复地教课文。而《花钟》的课堂上,老师通过课文文本的写作方法,教给同学们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写出好的文章,不仅教方法,而且有抓手,最后的目的是在运用,学生自己能围绕关键语句写一段话。《中国古代寓言》也同样是在理解了学习寓言的方法之后,重点练习实践,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在交流评价中巩固学习方法,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己创编寓言故事的目标,真正实现了方法的运用,做到了通过课文教语文。</p> <p><br></p><p>王文佳</p><p> 开学三年级,学生们就要正式开始学习写作。作为老师,习作内容该怎么教,</p><p>怎么评,一直很困惑。“1+X阅读策略”对我有很大启发。“1”是课文又是例子,对于三年级学生,记录人和事都容易写成流水账,人物没有特点或者说没有写出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具体事例。王静老师执教的《花钟》一课,交给学生借助关键词语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并举一反三,赏评学生周记,补写能够概括段意关键语句的方法,引领学生通过比较关键语句的“有”和“无”来感受表达效果的差异,运用本课学习的方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不仅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围绕关键语句写一段话的意识。</p><p> “X”是需要精心准备的和“1”表达或主题上相同、相似、相近或者相反的文章。是课堂精讲课文习得的方法的迁移运用。可以是教材上的文章,讲故事明道理一课,王老师就从课文、阅读链接到“快乐读书吧”,用和《守株待兔》同样体裁的两篇寓言故事《南辕北辙》、《曲突徒薪》总结中国寓言特点,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寓言与生活相联系,达成“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的单元语文要素要求。领悟的同时又学习表达,让学生根据寓言“借助故事讲道理”的特点,续编故事。引领学生由阅读走向表达。</p> <p><br></p><p>张秀丽</p><p> 通过学习两位老师的课堂实录,浏览揣摩知名专家的点评,令我对1+x阅读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无论是文中提到的读寓言悟道理,还是借助关键语句进行概括段意……作为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中的文本,把握准、充分利用好这个1。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有所获,将习得的阅读方法进行迁移、巩固,不断推进,追踪到表达运用,需要我们有策略的拓展教材中读书吧、课后题、课外书籍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这一类x。</p><p> 总之确定教学内容要有依据可循,选择的1一定是紧扣教材,同时依据学情。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不教,习得方法,发展思维,提升能力,指向表达,拓展运用……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p><p> 这不得不让我深思平日的其他任何形式的教学,如何更有效地将1+x模式应用于其中?如何做才能真正落实于课堂,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需要今后加强学习反思,不断实践探索,总结经验修正,扮演好学生的引路人,真正把学习权、主动权归还给学生。</p> <p>李宁</p><p> “1+X阅读策略”的学习让我们明确了部编教材,所倡导的新的理念如何落实到我们的教学中。你一篇文章或是一组文章,为学习的模板,借助这个模板,领悟学习策略,然后再借助。略读课文或其他表达或主题相同相似的文章。进行内化,最后注重表达,通过读写融通拓展,将所习得的策略,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之中,从而真正达成,会读书,会思维,会表达的目标,真正做到学习,运用内化提升,促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之中,结合单元的学习要素和课后题,运用此类阅读策略,切实将单元学习要素的落实,运用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学习与练习。进而习得此项能力去,并能够学以致用,在相关或相似的文章之中,进行运用拓展在此基础上进行,创设情境,将所学策略,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之中,从而真正能够做通过课文中丰富的语言输入扩大语言积累,并通过情境化的语言输出,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更好的完成,从课堂中学习,走出课堂运用表达的目标。</p> <p>娄元静</p><p> 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是统编教材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素养能力的学习点和训练点,可以说是贯穿整个一到五年级的教材学习。观王静老师的这节课,在学生阅读文章,提炼概括主要内容的这一学习策略的学习与运用,是很扎实的。在王静老师的这堂课中,很好的体现了语文教材的工具性,它作为一个信息的载体,王静老师以一个主要段落为抓手,从读中悟,从语言中提炼。并且在学习每一个自然段的时候,教学策略是不断在变化的,但是它最终是指向学生学习的训练点——就是在阅读中,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实《花钟》这篇课文可抓的训练点有很多,王静老师始终秉承着这一个训练目的,不断扎实的学习,最终达到学生学</p><p>习运用的目的。而且王老师的这个拓展训练设计的很巧妙,用了对比的手法,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达到扎实,全面的学习运用的目的。可以说王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很用心,也让我很受益。</p><p> “1+X”的阅读教学,是我们当前适应统编教材的必经之路。统编教材变薄了,但是它的内容要比以往人教版的课本的容量呈现了几何形的扩大。内容更广更深,拓展更多遍及方方面面,但是单元与单元,册与册之间,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联系更紧密了。而且单元要素无论是单元,亦或是成册书籍,能呈现非常清晰的蜘蛛网的脉络。这就能够清晰的提醒老师,需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都非常明确。并且针对篇文章,它的“X”的扩充了是无限的,可篇章,也可成系列作品,这种语文素养阅读的构建体系是非常庞大,无边界的。其实清楚了这些,就感觉到自己肩上的任务更艰巨了,它无疑对老师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读,学,不可分。有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是努力总跟不上变迁的速度,但不努力肯定是不行的,要做到老师心中有数,还需要积跬步。</p> <p>苟俊秀</p><p> “1+X”阅读策略是以习得阅读策略,培养阅读能力为目标。“1+X”阅读策略增加了阅读量,注重了学习方法,更注重迁移运用。大量的阅读无疑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不二途径,很多孩子阅读量不达标,没有阅读兴趣,即使大量阅读也不擅于表达,阅读的最终是指向表达的。这一些的究竟应该就是缺乏阅读策略。</p><p> 阅读策略是重要的语文要素之一。所以做好“1”的教学,习得阅读策略!“X”内华阅读策略,从而读写融合,做到会读书、会思考、会表达!</p><p> 有了阅读策略的习得,孩子们自然会有阅读的兴趣,缺少阅读策略的学习、领悟,孩子们在读文时有困难,自然没有兴趣,便也没有了所得。</p><p> 有了阅读策略的习得,“X”就会变得丰盈,大大提高阅读量,因为会读,便想读。有了阅读策略的习得,孩子们会读书,会思考,会迁移,会运用,便能指向表达,学以致用,知行合一。</p><p> 任何时候,教学都要从学生出发,为了学生,发展学生,成就学生。</p> <p>张辉</p><p> “1+X”阅读教学是由某一篇课文引申出来的群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是单篇阅读教学与整本书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不妨尝试“1+X”群文阅读教学,开启学生的悦读人生。群文阅读就是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上,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呈现多篇文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立体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进行多方面的言语实践,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1+X”群文阅读教学是基于教材内一篇课文(1)的基础上,加上与课文议题相匹配的一组文章(X)的教学。所谓议题就是一组选文中所蕴含的可供师生展开讨论的话题,最大特征在于可讨论性。一组选文中的议题可以是多个,切入的角度不同,议题就不同。</p> <p>许敏</p><p> 我国古代对“教育”一词的解释为:教者,上所施,下所效,先觉觉后觉也;育者,生育、培养、培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也。《中庸》解释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斯普朗格所谓的“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也就是要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将他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使他成为自主自觉、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心怀他人、心怀社会的具有类意识的健全的个人。这是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这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自主发展的教育思想。</p><p> 语文教学丰富的情感性与跃动的生命化特征往往极易激发学生的课堂情绪。因此,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关注学生所关注的,进行师生间的多边对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语文课堂中,师生之间真诚的对话伴随着师生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对方真诚的倾诉和接纳,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生命的唤醒与融合,这正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p><p>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阅读则能够给种子以美好的滋养,并唤醒所蕴藏的神奇。我们都知道“用阅读来吻醒我们每一个孩子”,读《给教师的建议》22条: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有这样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请你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吧”。</p><p> 阅读,说到底就是为了获取一些新的信息,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不管是获得信息、处理信息,还是各种对话,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获取未知的东西。人们对未知总是充满好奇心的,这就是兴趣。人从很早起,就有这种对未知的探求欲望本能,孩子一张开眼睛,到了能打量世界的时候,就是以极强的好奇心探求着未知的世界,这种探求欲是很强的。但这种探求欲是比较简单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探求对象和时空度都有所不同,使用的探求方法也不同了,需要借助各种媒体和手段来实现目的。人从原始的以眼、耳、口、舌、身等器官探求未知的方式,过渡到用其它方式,是需要特别教育的。借助媒体阅读便是一种新型探求未知的手段。由于种种原因,人从原始探求到阅读探求的路途中出现了千差万别的情况。阅读是要借助文字媒体的,这就必然的需要教育。有了教育,并不等于就都有了阅读的欲望,因其教者、学者、环境、读物等等情况的不同,人的阅读欲望呈现千差万别的情况。不当的阅读教学方式,容易造成阅读欲望沉睡,熄灭阅读欲望之火;不好的读物倒了读者的胃口;频繁的考试干扰,使人视阅读为畏途。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唤醒人本有的探求未知的欲望。</p><p> 自古至今人们都很重视对阅读兴趣的激发,把它作为形成恒久阅读动力的一个措施。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尽管,孔子在这里把“知之”“好之”“乐之”做了层次区别,但是,任何一个后一层次,都必须以有了前一层次为基础。就如阅读,你不去阅读,怎么会喜好阅读?不去从阅读中找到趣味,怎么会对它产生兴趣?唤醒学生阅读兴趣,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无限的相信书籍的力量,他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在阅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阅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从深度阅读中体会读书的乐趣,积累知识,增长智慧,是语文课义不容辞的责任。</p><p> 要唤醒那些无动于衷、态度冷淡的孩子,也许得抓住学生的心理,从他们感兴趣的阅读内容入手,等他们有了兴趣,就会积极地参与到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根据自己的审美需求,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和着眼点,从而得到审美愉悦和情感陶冶,自己的生命也不断得充实和有意义。</p><p> 我认为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要以多种形式唤起阅读兴趣:</p><p> 一、最应该明确的重要一条是阅读兴趣需要培养和保护。无论是家长和老师对小学生阅读的引导都应建立在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只要孩子爱读就无条件的支持保护这一兴趣,不要过多干涉。</p><p> 二、家长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方向,也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基础之上,不要从一个大人的角度,或者功利角度来给孩子选书,可以带孩子去新华书店这样的允许顾客逗留看书的地方,让孩子随便选,随便看,看到孩子爱不释手的书就帮孩子买下来,旨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按孩子的认知规律的接受能力来看,一般孩子会从读绘本开始,当绘本读到一定的数量,加上年龄和阅历、理解能力的提高,会慢慢转向对儿童文学的喜爱上来,像安徒生童话以及迪斯尼儿童读本等、再渐渐过渡到曹文轩的小说等,每一个阶段都不能揠苗助长,当孩子的理解力达到一度程度,阅读兴趣就会自然而然的向更高层次提升。但如果人为的拔高,不但不能让孩子爱上读书,有可能还会让孩子厌恶读书,因此,培养兴趣一定要建立在保护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否则只能适得其反。</p><p> 三、对小学生要培养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可以买一些适合小学生读的文言文,如《笠翁对句》《千字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论语》等,先讲给孩子听,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引导孩子了解古文学中的知名作者和知名人士,触发学生兴趣,再让孩子按学校的要求不断诵读,慢慢对古诗文的喜爱就会被培养起来,到初中他才会喜欢读、并读懂四大名著,才有可能去看《古文观止》等古文经典,为日渐增多的古诗文中高考考查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古诗文的培养既不能强迫,更不能放弃,从目前的教育改革来看,新部编小学语文古诗文占全选篇的30%,而中学则占到了51.7%,高考的古文言文阅读分值逐年增加,有和作文平分秋色的趋势。因此从小学开始熟练古诗文是初中、高中大量学习古诗文,及考试中做好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必然途径。</p><p> 四、课堂上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必须加强词句的训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句式,能够准确运用词语写句子。在我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培养学生的词句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多读课文,掌握不同的句式,运用词语说话,培养学生的词语组织能力。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第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的角色,把握好角色的特点。小学生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可以由“生成——发展——稳定”,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第三,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教师不但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教学中,我大胆创新课堂教学,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语文课,喜欢参与语文课的多种活动。我引领学生走进课文其中,去品味、去领悟,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想法。学生在阅读时,品出自己的情,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的再现,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第四,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是提高写作水平最好的方法。每学期,我们班都会开展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每天有一小时读书的时间,读书的书目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余可以在书海中畅游,做好读书笔记。阅读课上学生都会上交读书笔记,针对学生的读书内容,我会定期开展读书会,全班同学一起品书,讨论读书的方法,交流读书的乐趣,学生在交流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水平也有了提高。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但懂得了许多道理,还学会了感恩,懂得怎样回报自己的父母、长辈。我觉得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外时间多读课外书,每天保证一定的阅读量,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p><p> 总之,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一个绘本没看够的孩子不会去主动看小说,一个儿童文学没看够的孩子也不会去看中外名著,一个对古文言文没有一点认知力的孩子确实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因此小学生阅读要从保护、培养兴趣开始,阅读先求量再求质为好。</p> <p>张同同</p><p> 这两天学习了“1+X阅读策略”,这一策略对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较高的价值。</p><p> 首先“1”指的是教师通过教材选择一篇课文指导学生进行精读,并进行听说读写等层面的基础训练;而“X”则是将从精读教材中习得的能力进行迁移应用到其他文章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种阅读策略下,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更好地实现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积累与应用。对于教师而言,此种策略下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而不断完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在之后的阅读教学中,可以借鉴运用这种教学策略,结合教材中的课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p> <p>张海峰</p><p> 怎么理解教材编者安排的“借助关键词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中的“关键语句”?</p><p>我觉得,我们首先得先理解“关键”这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1995年印刷)中,关于“关”的解释中又一项是“古代在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的地方设置守卫处所”,还有一项是“比喻事物重要的转折点或者不容易度过的一段时间”;关于“键”的解释是:“使轴与齿轮、皮带轮等连接并固定在一起的零件”,从这个字的解释来看,离开了“键”,机械的“轴、齿轮和皮带轮就不能协调统一的转动”。</p><p> 综合这两层意思,词典中对关键的解释是:“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由于文章是由一句句话、一段段话组合而成的,与“键”和“轴、齿轮和皮带轮”组成一个运转整体类似,所以,我们在界定什么是“关键语句”的时候,可以参照“键”的解释和作用来思考——“关键语句”,主要是在文章当中起到类似“键”的那个核心作用的句子,它应该是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段落的灵魂,这个句子指挥着其他句子来完成表达一个意思、一种思想观点、一种情感态度。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看看文章的若干句子、段落之间,哪个是具有类似于“键”的</p><p>作用的,在直接地在表达着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活着在表达上起着“统领”的作用,这个或者这些句子就是“关键语句”。</p><p> 所以,“关键语句”的关键,还是在“表现内容上面”而不是在形式上面,并不是所有的“承前启后、修辞手法”这样的句子,都是关键语句,确定关键语句应该着眼于“内容特点、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集中表现或者概括。一篇文章,会有一篇文章的关键语句;一段话,会有一段话的关键语句,两者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统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的“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中的关键语句,更多的应该界定在“段落中的关键语句”上面——在下册第四单元的“交流平台”中,编者安排了这样的内容:“关键句可能在一段话的不同位置,如《花种》第1自然段的关键句是第二句话,《小虾》中的第3自然段中的关键句是第一句话”根据这样的提示,我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用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主要是指“段落中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句话中,需要认真思考的另外一个词语是“概括”。</p><p> “概括”是逻辑思维的一个概念。从逻辑思维表述看,“概括”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综合并表述下来的过程,也是用这样的概括去认识其他同类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从阅读文章提取信息的过程来讲,概括是“把文章各部分内容的所表达的共同意思或主要意思进行归结然后简明扼要的表述下来”。“归结共同意思,需要对各个部分内容内容的属性进行分析,找到共同点”;“归结主要意思,则需要对文章所写各部分内容进行比较,进行主次区分”或者“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理出文章内容主干”。</p> <p>  此次学习让老师们收获颇丰。研读活动促进了老师们对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启迪了老师们对阅读教学活动的思考,为下一阶段“1+X”阅读教学持续展开打下了坚实基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让我们以阅读的方式,进一步拓宽眼界,启迪智慧。</p>

学生

语文

阅读

课文

学习

教学

阅读教学

策略

课堂

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