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促提升 阅读伴成长 —参加“西安市廖蔚芬名师研修共同体”暑期读书活动汇报

高陵教育

<p><br></p><p> 廖老师好!与会的老师们好!</p><p> 感谢廖老师在繁忙的暑期工作中依然引领我们学习,感谢老师们的读书分享!</p><p> </p> <p>  我暑期在读“于漪系列丛书”。读完董翼老师推荐的《穿行于基础教育森林》后,又重读了《倾诉如歌的岁月》《涌动生命的课堂》《卓越教师第一课》《于漪教学谈艺录》。仰慕于老师很久,阅读她的著作,仿佛一个慈爱智慧的长者向我耳语教诲。读她从1951年以来的教育经历,不仅感受到她坚定的教育信念、炽热的教育情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尤其语文教学艺术);还了解了一些她的日常生活,她在一餐一饭中朴素的诗意和家庭生活中温暖的色彩,家庭中她是忙碌温情而又怡然自乐的;同时清楚了于老师“下笔成文,出口成章”是她从青年时期自觉的丰厚的阅读积淀锤炼而成的。读于老师的著作,时而像仰望巍巍高山促人攀登,时而如潭潭清流缓缓流淌心间。我心向往之将身心追随之。</p><p><br></p><p> </p> <p>  本次读书我有三点体会,我引用诸子作品中的三句话概括:</p><p> 1.“学不可以已”。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不能停止,强调“学习”“不已”。于漪老师学习永不停止,而且即使在最新的许多领域都超过一般人的认识。我身边的许多老师都在学习,在阅读。时代要求老师们落实“学习”“不已”才能内外兼修,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让自己工作舒心,学生乐学。当然,“学习”不仅仅是“阅读”。或许有的人认为自己过了学习的最佳时间,高尔基说学习永远不晚,我想阅读永远不晚。</p><p> </p> <p>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习”“时习”从而达到“愉悦”。即不断的学习并且有时间有心情有兴趣去践行,感受到一天天的成长,达到内心的自我愉悦境界。于漪老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实践,专业素养提高成熟,她的文章都是她实践的结果,并常年坚持,耄耋之年也不辍思考写作。例如于漪老师在1984年下半年曾做如下讲座,已是如此:</p><p>《识质与雕塑—谈树立目中有学生的观点》</p><p>《在学生心中撒播做人的良种—谈语文教学中的文道关系》</p><p>《做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p><p>《启发学生神思飞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p><p>《抓住记忆的支撑点—谈发展记忆力》等。</p><p> 我想于漪老师学习,践行的过程,不仅仅是愉悦,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情怀。读于漪老师的著作,对我是提醒,也是促进。不断学习,探索教学,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p><p> </p> <p>  3.“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天都学一点过去不知道的,不理解的,每月熟记已经掌握的,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如树木生长,不见其长,但成长在其中。这句话强调语文老师要持之以恒的积累。于老师的“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是她从年轻刻苦修炼而成,她信奉“一日不多,十日许多”。这启发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学习积淀是必修课,最好能够把自己所积累的内容记忆下来,日常能够信手拈来。</p> <p>  一个老师真正的成长在于他内心深处的觉醒,一般要要历经“成人之道—成己修为—至于至善”三个阶段。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我的最大问题是想得太多,读得太少,做得不够,所以要继续“自我修为”。</p><p> 忆往昔不可谏,看今朝犹可追。自省自励,回归初心,借助研修,通过阅读,打开视野、胸襟和格局,促进自己的内涵发展,并努力践行,成长为最好的自己,才有能力引领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p>

老师

学习

于漪

阅读

语文

教学

学生

暑期

研修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