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值型理财,不香也得香

豌豆藤

<p><b>第五百零四篇</b></p> <p><b>如果说之前还觉得理财子公司离自己很远,随着昨天子公司被获准开业的公告刷屏,到今天,豌豆藤真的真的开始感觉到,资管新规来了,真的来了。</b></p><p><br></p><p><b>2018年开始的资管新规过渡期,虽然被延长一年,但这段时间无论从产品管理端、销售端,还是客户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净值化”成为理财老客耳熟能详的名词,“不保本”、“打破刚兑”也变成一种常识。尽管如此,六月中旬那次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还是引起了市场很大关注。</b></p><p><br></p><p><b>所以,我们或许该想想,是不是还能做些什么?</b></p><p><br></p><p><b>1️⃣ 对理财产品的固有观念一定要变。一是不保本不保收益;二是市值法估值的产品,净值会像基金一样波动。</b></p><p><br></p><p><b>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道路上,不仅仅是监管要求那么简单,在此过程中一定会伴随着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还存在“隐性刚兑”和“固定收益”的预期。如何做好投资者教育才是我们面临的难题。</b></p><p><br></p><p><b>正因为投资者教育不到位,甚至很多一线营销人员也未真正被教育到位的情况下,尽管对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向净值化转型的呼声谈论已久,但当净值真的动起来的那一刻,无论是客户还是我们自己,还真的有点“懵”。</b></p><p><br></p><p><b>2️⃣ 要知道净值型产品为什么亏,又靠什么获得较同期限储蓄存款更高的收益。</b></p><p><br></p><p><b>按照中国投资者的普遍认知,大都认为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风险较小,“不应该”出现账面浮亏或到期亏损的情况。如果出现了,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要问银行,为什么亏损,是不是银行的投资出现问题。这确实会给一线伙伴造成很大压力,但是这又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对我们理财经理是否有充分的专业知识提出考验。</b></p><p><br></p><p><b>事实上,很多伙伴对于债券基金的投资风险的解释说明已经驾轻就熟,但却对净值型理财表示无语,根本原因还是自己还认为理财产品再怎么净值化,顶多就是个中风险,怎么能跟基金相提并论呢。</b></p><p><br></p><p><b>不管怎样,理财产品拼收益率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现在收益拼的有多狠,以后想营销成功就有多难。</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