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 云冈石窟——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你须细细地聆听它的故事,品味它的新颜。如今故地重游,别有一番收获。</i></p> <p> 从大同市中心一路向西,进入武周山一带,重岩叠嶂,山路蜿蜒。忽而一座规模宏大的阙门映入眼帘——这就是云冈石窟的入口。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独特的门楼建筑形式。而云冈石窟的阙门既有汉代石阙的特征,又包含着北魏雄劲粗犷的建筑风格,充分展现了汉文化与鲜卑文化的融合之美。给来往游客带来一种扑面而来的云冈之风。</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云冈阙门</span></p> <p> 进入云冈石窟景区的第一站是昙曜广场,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尊面带微笑、衣衫飘飘、目光深沉的人物铜像。他就是当年主持开凿云冈石窟的昙曜。昙曜本是北凉僧人,后来到京都平城传播佛法。可当时太武帝主张灭佛,许多僧人都还俗避祸,而昙曜却不以为然,只是隐居深山继续钻研佛经。到了文成帝时佛教复兴,昙曜奉召回京,行至京城,正好遇到文成帝御驾出行,他被文成帝的御马衔住了衣衫,文成帝认为“马识善人”,于是重用了他,并诚恳地听取了他的建议——开凿云冈石窟,以弘扬佛法,并让他来负责这一巨大工程。昙曜的故事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示:人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只有这样人生才会更加精彩。</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昙曜广场——昙曜铜像</span></p> <p> 离开昙曜广场向西,视野顿时开阔起来,佛光大道出现在眼前,大道两旁整齐地竖立着十三对六齿象驮佛柱,大象沉稳壮硕,面有六齿寓意佛教中的修持方法“六度”。大道尽头处是一组环状南北双壁式的帝后礼佛图浮雕,遥相呼应,场面宏大。</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佛光大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六齿象驮佛柱”</span></p> <p> 过了浮雕就是一汪湖水,一座七孔桥将湖心岛与湖岸连接起来。小岛形似灵龟,有灵龟戏水之意。岛上就是北魏的皇家寺院灵岩寺。远远看去,禅楼傍水、青山远衬、白鹅戏水、古堡耸立,宁静而和谐,正应了郦道元“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境,缀目新眺”之妙笔。</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灵岩寺——大雄宝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灵岩山水</span></p> <p> 穿越灵岩寺,沿台阶直上,一块“昙媚碑”立于眼前,记载了比丘尼昙媚造像一事。碑文字体粗犷自然,似藏龙卧虎,眼前此碑为仿制品,真品是北魏遗物,现藏于云冈陈列馆中。</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昙媚碑</span></p> <p> 过了“昙媚碑”才算真正到了石窟佛像区。当时的北魏统治者沿山麓石壁开凿了众多石窟佛像,坐北朝南,东西方向一字排开,灿若繁星。“昙媚碑”西侧就是“石鼓寒泉”——石窟最东端的第一、二窟。第一窟因地下空洞可敲击发声得名“石鼓洞”;第二窟因窟内曾有泉水流出得名“寒泉洞”,第一、二窟构成一组双窟合称“石鼓寒泉”。双窟也是云冈石窟的一大特点。在第二窟附近,你会注意到有一道深深的车辙,这是北魏古驿道遗迹,常年车轮碾压形成,保存至今。平城是当时全国的交通中心,商贸往来十分繁忙,这道车辙清晰地记录下了这条各民族交融大动脉的脉搏,更记录下了大同这座融合之城的前世今生,并将其完好的呈现给今天的人们。</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第一窟中心塔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古道车辙</span></p> <p> 离开第一、二窟,第三窟格外引人注目。此窟是云冈石窟中窟内空间最大的洞窟,相传还是昙曜翻译佛经的地方。窟内雕刻着“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造像。这三尊佛像面部圆润丰满,与北魏初期的艺术风格大不相同,因此这座洞窟的年代也众说纷纭,有些专家认为是北魏时期的作品,还有些专家认为是隋唐时期开凿的。目前尚无定论,成了云冈石窟的一个未解之谜。</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第三窟主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东区诸窟</span></p> <p> 相比于东区石窟,西区石窟更加绚丽多彩,展现在我眼前的将会是更加美妙非凡的佛国世界。第五窟——云冈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就在这里。此窟前紧附着高大的碧瓦红柱木结构建筑,为清初所建。穿越窟内石拱门,巨大的佛像让我为之震撼,佛像高达十七米,坐立于北壁,在整个洞窟中顶天立地,须抬头仰望才可见其真容,可谓壮观!据说这是孝文帝为其父亲开凿的洞窟,所以规模如此庞大。</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第五窟主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第五窟外部木阁楼</span></p> <p> 如果说第五窟让我感受到云冈石窟的恢弘气势,那么第九窟就包含了云冈石窟满满的国际范。洞窟前方立着一排整齐的石柱,看到它使我想起了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建筑风格。洞窟内的拱门也很独特:从外面看到的是中式方框门,但从里往外看就变成了域外的圆拱门,仔细端详才悟出设计者的良苦用心。世界各地的艺术风格出现在云冈石窟并非巧合,北魏时期有许多来自西域、印度等世界各地的工匠参与了石窟开凿,他们带来本地的艺术风格,构成了中西合璧的“云冈风格”。从第九窟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包容世界的“北魏丝绸之路图”。</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第九窟拱门</span></p> <p> 接下来还有一座更有特点的“音乐窟”——第十二窟。这座洞窟不仅带给你视觉上的冲击,甚至还有听觉上的享受。石窟前室刻有无数持北魏流行乐器的飞天造型,翩翩起舞,婀娜多姿,掠动着飞舞的彩云,吹奏着典雅的古乐,倾刻洞窟成为宏大的交响乐演奏厅,庞大的乐阵奏出盛世的音符仿佛在耳边回响,生命的精彩在此刻绽放,让人沉浸其中不忍离去。结束音乐的畅游,向西而行,辉煌盛大的昙曜五窟(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统称为昙曜五窟)就在前方!</p> <p> 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中年代最早,最精华的部分,他们代表着中国五世纪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最能彰显皇家威严,同时也是此行的高潮。最东边的是第十六窟大佛,身姿英俊,衣衫宽大,胸前垂一结带,没想到汉服在北魏也如此流行!泰和十年孝文帝,改革服装必须穿着宽大的汉服,在石窟中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得到了体现,第十六窟是昙曜五窟中唯一穿着汉服的大佛。一种包容,一种交流,让世界融成一体,盛世也随之滋生发扬。</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第十六窟</span></p> <p> 再向西就是第十七窟,这一窟中是一尊交脚菩萨造像,身雕璎珞。昙曜五窟中的五个石窟,对应着定都平城的五位帝王,而这一尊其实是没有正式即位的太子拓跋晃,去世后被追谥为景穆帝。这石窟地面下沉,为的就是与其他几位帝王做区别。拓跋晃生前仁爱宽和、深明佛法,却被宗爱所害,忧愤而死。而他的思想在云冈石窟中伴着这佛国世界走向了永生,在千佛的拥簇下,远离残酷的政治斗争,一切都那么宁静那么祥和。</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第十七窟</span></p> <p> 第十八窟的内容更加丰富,主像身着千佛法衣,法衣之上精细雕刻的佛像整齐排列,巨大与微小在此相遇、衬托,气势磅礴,但是从窟外看这尊主像显得有些上身大下身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比例失调的现象呢?难道是古代造像水平欠缺的缘故吗?当然不是,这是工匠有意所为,当你抬头仰望佛像的比例就恢复正常了,不会因为仰视而变得上大下小,反而更加美观,真是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除此之外,洞窟东西壁上还刻有佛陀十大弟子群像,他们面带恬淡的笑容,超然深沉,躯体经历风化反而增添了不少若隐若现的神秘与柔和,给人带来无限遐想,他们仿佛在将先人的哲思与智慧传递给我们。</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第十八窟</span></p> <p> 进入第十九窟,我遇见了一位来自北魏的“健身教练”,这个主像体格壮硕,肩部宽阔,一身威武之气,目视前方,五官棱角分明,面部丰满,睿智大气。从他的身躯,我们可以看出鲜卑族的勇猛彪悍,有着征服一切的气势与信心,同时还有着不凡的智慧,得以开创北朝难得的盛世。</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第十九窟</span></p> <p> 第十九窟西侧就是第二十窟——大名鼎鼎的露天大佛,他是云冈石窟的标志,更是大同的标志。露天大佛本不露天,由于石质原因,开凿时前方的洞窟坍塌,大佛就露天了,因此也成为了人们在远处第一眼就能看到的大佛,他呢?面带微笑,身躯高大,威严庄重,又不失仁慈与宽厚。千年来一直注视着前方,与千千万万游人回眸相遇,想必这就是千年前的盛世仁君了吧!</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第二十窟——露天大佛</span></p> <p> 生命、大地、天空轮转不息,云冈石窟仿如千年间的对话,古人将生命、时光、心灵、世界雕刻在这里,期待与你相遇,看看“世界在这里大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