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引子</p><p><br></p><p>石匣过半年,由来已久,据说一立庄就有了过半年的习俗,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p><p><br></p><p>过去的石匣过半年,只是三五成群,四家五户,凑份子,吃全羊,喝羊汤,小规模的,还比较分散。整个石匣庄,也不过五、六处。真正过半年,还得从去年说起。</p><p><br></p><p>2019年春,官庄街道办对石匣村两委班子进行了组织整顿,</p><p><br></p><p>委派具有责任心强、有一定工作能力的、能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同志担任新书记。新的村两委领导班子一产生,首先把眼光瞄上了文化阵地,以文化带领石匣经济发展。在向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提到了一个传统节日——过半年。</p><p><br></p><p>过半年吃全羊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传统节日,吃全羊当地石匣土话叫“攒羊”,“攒份子”,“攒了一份羊肉回家包饺子”。一个“攒”字引出了一篇大文章——“攒文化”,这一来就把“吃全羊”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于是,石匣村两委在官庄街道办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张旗鼓地举办了石匣第一届乡村戏剧节。</p><p><br></p><p>去年石匣过半年活动从7月30日晚上祭台开始,到8月5日结束,先后6天7晚上,演出章丘梆子、吕剧、五音戏及大型歌舞18场,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和赞扬。规模之巨、场面之大、人数之多、在石匣历史上亘古来年第一次。先后接纳各界贤达和自驾驴友及四邻八方庄里乡亲上万人次。受到上级领导和相关单位的高度赞扬。新闻媒体进行了全方位报道,第一届乡村戏剧节获得了圆满成功,石匣名声誉满天下。</p> <p>正文</p><p>石匣为什么过半年,过半年的由来,怎样过半年,过半年都有哪些习俗,以及过半年所产生的效应及影响,这些都是大家亟待知道的,下面一一道来:</p><p>传统的说法,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又分十二个月,从农历正月到六月刚好半年。6月初1、6月初6、6月20是半年六个月中三个值得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地区不同,过节的日子也不一样,石匣过半年大都在6月20。这个节日主要是庆祝农作物的丰收,半年了,风调雨顺,丰收在望,村民们为了答谢天地神明和先祖的庇护保佑,供奉神灵,举行祭祀,祈祷获得一 个好收成,这才过起了半年节。</p><p>石匣过半年,由才开始比较简单地敬天地、谢神灵、祭龙王,后来逐步地演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多种形式:祭龙王、吃全羊、唱热戏、赶大集、走娘家、包饺子,参观博物馆(新项目)等多种不同的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过半年的民俗文化生活。</p> <p>1、祭龙王</p><p><br></p><p>过去祭龙王,据老人们说可场面了,在龙王庙前摆上八仙桌,供上猪、牛、羊三牲祭品,还有鸡、鱼、肉、神食、水果、糕点满满一大桌,神桌放上七瓶酒,满上三大碗,烧上一个大圆罗香,香烟缭绕,四处弥漫。请来巫师,道场做法,善男信女,跪在尘埃, 三叩九拜,虔诚祈祷,神灵显圣,保佑平安。一时鼓乐声起,经声佛号,一片诵经之声,不绝于耳,人们顶礼膜拜,焚香烧纸,火光冲天,香飘四溢,纸钱纷飞,整个场面,热闹异常,非常壮观。祭祀完毕,村民抬着三牲,沿着街巷,洒酒祭奠。大祭三天,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祭龙王风俗延续多年,解放后废止。</p><p><br></p> <p>2、吃攒羊</p><p><br></p><p>“吃攒羊”源于“伏羊节”,从每年入伏这一天开始,一直到末伏先后持续一 个多月,是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也叫“吃伏羊”。这时正是立秋季节,羊肉肥美鲜嫩,最为可口,吃羊吃擅,无擅不香。‘喝上一碗伏羊汤,胜过医生开药方”。据考证,“伏羊节”大约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p><p><br></p><p>而石匣“吃攒羊”却有着自己过伏羊节的独特形式和内容:祭山、祭水、祭土地、送瘟神(现已废除)。</p><p><br></p><p>“夏至三庚便入伏”。一入伏村民们就开始张罗杀羊祭山活动。从羊群里挑选- -只又肥又壮的大羯羊,抬到村外山下的小河边,放在-一个石墩平台上,由屠羊人执刀宰羊,一刀从脖子捅进去,直达羊的内脏,随着羊的绝望的嚎叫声中,一股殷红的鲜血顺着脖子淌了出来,滴在了事先备好的铁盆中,盆里放上食盐,倒上酒,头一刀血接了后,再接上第二盆。头-盆血接好后,有德高望重的老族长端起来晃三晃,将搅匀的羊血酒洒到河中,随河水缓缓流去。老族长口中念念有词:山神保佑,草木茂盛,牛羊肥壮;河神显灵,防洪排涝,消除水灾;土地显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瘟神退位,消灾免难,一方平安。祭祀完毕,支上大锅,把剁碎的大块羊肉放入锅中生火开煮,大火熊熊,水沸汤溢,羊头、羊蹄用烧红的铁棍进行灼烧,发出吱吱声响,浓浓的羊肉澶味随着阵阵河风四处飘香,流水潺潺,人声鼎沸,欢声笑语,回荡在野外河谷之中。碧绿的汶河岸边,高高的陡崖山下,美丽的田园之乡,骚动的山民正在进行一场热闹异常 的吃全羊大餐。</p> <p>3、唱热戏</p><p><br></p><p>‘唱热戏”,就是唱大戏。</p><p><br></p><p>唱大戏起源于祭祀。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妖魔,祭祀龙王,装扮天神下凡,以求一方平安。这种形式渐渐演变成戏剧形式,就成了人们所说的唱大戏。“ 唱大戏祭龙王”,人们用三牲祭了龙王,然后唱.上三天大戏。先在戏楼北面的官地里搭建神棚,仪式非常隆重,把龙王爷、山神爷、土地爷、关帝爷、观音菩萨、泰山奶奶、戏神等诸位神灵请到神棚里,由班头带领所有演员穿上戏衣逐一朝拜, 一步三叩头,三步九叩头,大拜二十四拜,场面非常壮观,这种拜神仪式持续了若干年,直到解放后才被废除。</p><p><br></p><p>所谓大戏,石匣有自己独具的地方特色,一是唱腔高昂,声音洪亮;二是文武场阵容庞大;三是大蟒大靠戏装齐全;四是刀枪剑戟十八般兵器样样俱全;五是占人多,一场戏至少十几人,有的戏甚至达30人之多。</p><p><br></p><p>石匣戏源于山陕梆子。明朝洪武年间大移民从山西大槐树传入冀地,为河北梆子,传入齐鲁,为山东梆子。100多年前新泰人陈福祥老师来石匣打戏留下来100多块戏,传唱至今,因石匣隶属章丘,故名章丘梆子。石匣戏传入莱芜,又叫莱芜梆子。梆子戏同出一脉,却各有千秋,因地区不同叫法也不同,石匣戏叫章丘梆子天经地义,石匣是章丘梆子发祥地。</p><p><br></p><p>说起“唱热戏”,有若干种说法。</p><p><br></p><p>“晒戏衣”。 一进入农历6月, 时值盛夏,天气闷热,梅雨季节到来,天气连阴,气候潮湿,农家各种物什极易腐霉损坏,所以各家小院都有许多洗浴和晒物的习俗。戏衣也不例外。春节唱完戏,各类戏装都装入箱中,一进入农历6月,室内潮湿,防止霉变,晾晒戏衣,最好的形式就是“唱热戏”。</p><p> 年过去了,此时,小麦已收完上仓,玉米除草挂锄,正处于农闲季节,农民们好好歇息一下, 自己给自己放几天假,过过假期瘾,唱唱热戏,娱乐娱乐,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p><p><br></p><p>石匣大戏光杨家将就唱七天八后(晚)上,还有其他历史戏,红罗山”、“ 破洪州”、“红打朝”等更是喜闻乐见,引人入胜。锣鼓一响,整个官地人山人海,比肩接踵,翘首张望,洗耳恭听。四外临庄,男女老幼,大姑娘小媳妇,纷至沓来,蜂拥而进。看着台,上滚打摸爬的激烈场面,听着抑扬顿挫高昂洪亮的梆子腔,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梦想中。</p> <p>4、走娘家、走婆家、包饺子</p><p><br></p><p>过半年,“ 走娘家”。“ 到了伏里六月天,搬回闺女过半年”。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孤堰,才上任清正廉洁,干了几年就变的残虐暴戾起来,遭到儿女亲家赵衰的反对,被孤堰侮辱而死。为了替父报仇,赵衰的儿子决定在六月六日给岳父做生日的时候将其杀死,女儿知后告知父亲。孤堰幡然醒悟,不但不怪罪女婿,反而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到了生日这天,亲自把女婿请到家里来,表示悔过自新,求得谅解。打那,孤堰每年六月六都是把女儿女婿搬到家中过半年,于是“半年节”就这样传下来了。</p><p><br></p><p>石匣“过半年走娘家”风俗就大不一样了,而是女儿、女婿备.上礼品看丈人、丈母娘。这个时候麦收结束,下来新麦子,磨成面粉,蒸上大福馍馍,不多不少,正好16个,还得上集再割6斤肉,得挑肥的,“六月六,要吃闺女一刀肉”。另外还要放上糕点什么好吃的,用担杖挑着,“ 吱嘎吱嘎”发出悦耳的响声向丈人家走去。女婿头前走,女儿领着孩子后面跟,有几个孩子带几个,几乎是倾巢出动,真是“割完麦子打完场,闺女回去见亲娘”,“ 走娘家,看丈人、女儿外甥一窝亲”。</p><p><br></p><p>走婆家”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六月六定亲”是石匣半年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定亲得有六色礼,除了彩礼钱外,还得带上6斤肉、6条烟、6瓶酒、6包挂面、6包饼干、6个干粮。定亲后,开始走婆家”,婆家就像接天神一样.迎接未过门的儿媳妇来过半年,一支浩浩荡荡的接亲队伍走在开满野花的山间小道上,人人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婆家专门为接来的媳妇拾掇一座屋,梳妆品一应俱全,除了婆婆一天三时按点送饭外,其他人不许越雷池-步。伺候新媳妇第一顿饭就是包饺子。馅子各式各样,有肉的,有素的,肉馅自然是羊肉,素馅大都是韭菜、鸡蛋还有黄花、木耳、粉条、炸豆腐。最诱人的是羊肉南瓜馅,用来蒸大包子,一咬一包汤,馅汤顺着嘴角流,香喷喷的好吃极了。有的姑娘大咧咧,一口咬下去,烫的直呲牙,婆婆装作没看见,心里话:没成手(没出息)。有的姑娘有修养,就抿着小嘴小口小口地咬,婆婆看了心欢喜,这才是个好媳妇。这个时候,正好赶.上村里唱热戏,唱几天,住几天,唱完了热戏回娘家。同样也得准备六样礼物:发卡、坠子、衣裤、鞋、袜子,也是成双成对。从头顶扎裹到脚后跟,临走带上没纳完的鞋底,还有麻线,鞋样子等回了娘家纳鞋底,给对象做新鞋,缝袜垫,并在上面绣.上字:“ 永结同心白头偕老”,“ 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等字样。</p><p><br></p><p>时过境迁,这些习俗都已经过去了。</p> <p>5、赶大集</p><p><br></p><p>石匣过半年赶大集,这一民间习俗早已沿袭多年。记不清什么年代,现在的北沟子过去的凤凰庄就曾经立过集,逢二排七,卖点山货什么的,自立自赶,持续了若干年,后来自行消逝。改革开放后,石匣人自发地在村里立集。2006年夏,村里的好事者就积极倡导在石匣立集,到了2007年立秋前后,正是农闲季节,麦收完毕挂了锄钩,人们借过半年之机,在“吃攒羊”,“ 唱热戏”的喧闹声中,于农历6月22日正式立集,至今已经历了十三个年头。十三年来,赶大集成了石匣过半年的重要项目之一,特别是自去年石匣举办“第一届戏剧节”以来,更是把“赶大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p><p><br></p><p>石匣大集地址在庄东官地,往东到苗子坡、苹果园,往西于家胡.同、东大桥,往南封坡、三赵路,上北博物馆、北河沟,容纳上万人。才开始几年,石匣人自己立自己赶,外庄很少有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地赶集的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山北柳子峪,山南莱芜龙子,山西文祖朱公泉,庄东相峪口下五庄,人来车往,好不热闹,成为山南一大集市。</p><p><br></p><p>集市上买啥的都有,铁器、木器、瓷器、陶器,各种瓜果蔬菜,山珍海味,道路两旁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肉类、水产、干果、平时生活用品,还有卖土特产的小摊,石榴、山楂、核桃、柿子等,蔬菜有苦菜、荠菜、黄花菜、婆婆丁,还有小米、绿豆、荞麦、山鸡蛋等,要啥有啥,应有尽有。最抢眼的是买卖者的讨价还价声,有人从山上逮了些野山鸡,高声叫卖: 200元一只,200元一只。100元一只,要者还价,还来还去最后以1 50元- -只买 卖成交。</p><p><br></p><p>石匣过半年的隆重开幕,吸引了众多外来的商客,许多高档商品走进了石匣集市。每天园艺鲜花集市、此有货章丘特产、蒙古大肉串、鼎益盛章丘铁锅,更引人注目的是“送展览,过半年,龙山文化走进美丽乡村一章 丘区历史文化遗址管理中心”,-行醒目的大字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容给石匣第二届戏剧节平添了几分浓浓的节日气氛。</p><p><br></p><p>人们沉浸在过 半年的热闹氛围中,行走在熙熙嚷嚷的节日盛会上,耳朵里听到抑扬顿挫的梆子腔,眼里看着戏台.上演员们出出进进矫健的身影,有说的,有笑的,密集的锣鼓声,欢快的说笑声,还有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交织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交响乐,回荡在石匣官地上空,活生生地描绘出一副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p><p><br></p> <p>6、参观博物馆</p><p><br></p><p>参观博物馆是石匣过半年才上的一个新项目,它以崭新的面孔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自从2019年石匣举办戏剧节以来,参观章丘梆子博物馆成了过半年的一场重头戏,为石匣过半年献上了一份秀色可餐的文化盛宴,无疑在石匣美丽乡村振兴戏剧节上写上了重彩浓抹的一笔。章丘梆子博物馆始建于2018年6月12日,在各级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建立了章丘梆子博物馆,博物馆建立将会给石匣的经济建设带来无限生机,对今后文化旅游的的经济发展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p><p><br></p><p>章丘梆子博物馆四个展室:历史渊源、梨园精粹、大师风范、三味书屋。展室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论证了章丘梆子的起源及发展的光辉历史,大力表彰了章丘梆子老表演艺术家的丰功伟绩,上百件戏具见证了老一辈艺人为发展章丘梆子付出的汗水和心血。乐器、服装、头盔、刀枪等戏具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仿佛进入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戏曲世界。</p><p><br></p><p>章丘梆子博物馆是我省唯一一个传承章 丘梆子、宣传章丘梆子、发展章丘梆子的戏曲博物馆。作为章丘梆子的发祥地一美丽的大石匣一章 丘梆子博物馆,将会在石匣历史剧本上留下最光辉的一页。</p><p><br></p> <p>7、古代传说</p><p><br></p><p>(1)历史传说</p><p><br></p><p>说起半年节,据说是汉高祖刘邦留下来的。</p><p><br></p><p>公元前206年,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打了四年,才开始战局于刘邦不利,项羽率领上百万楚军,直打的刘邦的汉军首尾不能相顾,落花流水,狼狈逃窜。从黄河打到长江,从江北打到江南,一直打到湖南零陵一带,现在的永州双牌县,直打的刘邦屁滚尿流,一直没有喘息的机会,连年都没过。从年初打到盛夏,又在零陵与宁远交界的响.鼓岭展开激战,转至阳明山又大战一-场, 刘邦在交战中肩部受伤,仍带伤参战,指挥汉军在大麻江、白蛇岭一-带 应战楚军。项羽骑着乌骓马手举方天画戟狂妄叫嚣,叫汉军过不得年,刘邦一听非常震怒,为了鼓舞士气,稳定军心,在汉军驻扎的地区贴出告示:六月初六日过年,军民欢呼,照令执行。于初6这天杀猪宰羊,祭祀天地,列祖列宗,贴门联,放鞭炮,欢天喜地过起年来。</p><p><br></p><p>刘邦过完半年后,重整旗鼓,枕戈待旦,采纳张良、萧何的计谋,实用韩信、彭越的战术,集中优势兵力攻打楚军的薄弱环节。汉军像洪水般地朝楚军涌去,打的楚军丢盔卸甲,抱头鼠窜,兵败如山倒,从江南打到江北,从两广打出湖南,进军湖北,-路斩关夺隘,势如破竹,以横扫千年如卷席之势把项羽打到安徽灵璧,现在的定远县西北一个叫垓下的地方,项羽见大势已去,无颜见江东父老,在力杀汉军数百人之后,自刎乌江。</p><p><br></p><p>垓下一战,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登基坐殿,当了皇帝。为了纪念刘邦“过半年”,湖南永州双牌县麻江、茶林-带的人们就开始过半年,并一直延续下来。后来“半年节”从江南传到江北,传到齐鲁大地,山东兴起了“过半年”,据说“石匣过半年”就是从那个时候传过来的。</p><p><br></p><p>(2)神话传说</p><p><br></p><p>尝百草祛瘟疫</p><p><br></p><p>石匣有座真武庙,庙东有座升仙桥。桥南三赵路,桥北通北寨。濠梁之.上,小桥流水,凌空腾起,大气粗框。桥西罗锅桥,蕴藏着一个古老的故事。</p><p><br></p><p>罗锅桥万丈高,人从桥下走,水从桥上流,话说一日,八仙铁拐李从大青山洞中取走宝葫芦,来到九顶山下,见一万丈石桥,好去处也,于是按落云头,桥下乘凉。汶溪淙淙,凉风习习,好不惬意。惺忪之中,听到桥上有人啼哭,如泣如诉:老天爷呀,救救这世人吧,村里染上了瘟疫,好多人都殁了。铁拐李- -听,一骨碌爬起来,变做一个老叟,对啼哭者说:祛瘟疫,尝百草,说完架起祥云飞走了。人们一听,这是神仙点化,纷纷朝天礼拜,-看天然形成的石梁桥,形似罗锅,卧波河中,鬼斧神工,天地造化,恰似- -道彩虹凌空而起,横架蓝天,神仙驾云而去,从那“罗锅桥”叫开了“升仙桥”。啼哭者把刚才的经历和众人一说,尝百草,祛瘟疫。如今大灾之年,人们吃草根,啃树皮,已经是粮绝炊断,. 上哪里去吃百草呢。众人百思不得其解,其中有位年长的族长说:尝百草,就是吃百草,谁吃百草?羊吃百草,吃全羊不就是吃百草吗?族长一番话, 就像开山的斧子,众人脑子一下子开了窍,对呀,吃全羊就是吃百草。于是人们就从山上牵来一只羊,在河边支上大锅,宰杀后放在大锅里煮熟后吃全羊喝羊汤。你别说,全村人自从吃了全羊之后,个个身上轻快了许多,没过多久,人们竟然奇迹般的好了。于是大家就敲锣打鼓,扮玩唱戏,欢欣鼓舞,.上拜神仙搭救。这一天正是农历6月20日。打那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就杀猪宰羊祭拜天地,再唱上几天戏以答谢神灵。从此石匣过半年唱大戏就形成了一一个约定俗成的节日,“ 石匣半年节”就这样延续下来了。</p> <p><br></p><p>尾声</p><p><br></p><p>2020年石匣第二届乡村振兴戏剧节有三个板块: (后续报道)一、石匣过半年习俗</p><p><br></p><p>吃伏羊</p><p><br></p><p>吃泉水豆腐:</p><p><br></p><p>唱大戏:章丘梆子文化传承</p><p><br></p><p>赶大集.</p><p><br></p><p>赏石匣自然风光:看山观水</p><p><br></p><p>露营</p><p><br></p><p>二、非遗展演比赛</p><p><br></p><p>章丘梆子展演</p><p><br></p><p>横笛梆子展演</p><p><br></p><p>吕剧展演</p><p><br></p><p>迷戏.</p><p><br></p><p>五音戏</p><p><br></p><p>三、戏曲名家进章丘</p><p><br></p><p>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为国家一级社团,隶属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此次活动的举办,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将更加深层次介入这次乡村振兴的文化盛事。决定在更深广的意义和更专业化的方向上与石匣合作,在振兴乡村戏剧文化.上发力,以乡村戏剧文化为根魂和龙头,为拉动和促进当地田园一体化建设尽心竭力。</p><p><br></p><p>这将是一场内容丰富多彩多姿的戏剧文化盛会,将有- -场全国戏剧曲艺名家荟萃的高水平演出,将是石匣地方文化风采的多方面靓丽展示。</p><p><br></p><p> 石匣古村文化旅游公司供稿</p><p> 2020.8.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