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生活中,常常遇到父母在面对青春期孩子时表现出的无力感,最常说的一些话是:“该说的我都说了,没用……”,“我不是不想管,可管不了啊,你让我怎么办?”,“算了,我认命了,儿孙自有儿孙福,我只管过好我的生活吧!”,“就这样吧,大不了我养他一辈子……”每每听到这些话,再看看父母脸上那种无奈的表情和无力的语言,心中都会有种隐隐作痛的感觉,不仅仅是因为父母的无力和无奈,更是为其背后的儿女们心痛,我仿佛看到一双双在人生黑洞里无辜挣扎的眼神,无助而又空洞,亦或看到一个个像温水里的青蛙看似享受着时光被荒废的一时快感和灵魂即将被扼杀的浑然不知。他们有的在游戏的世界里不敢出来,有的无数次以自残来减轻内心的痛苦,有的靠吃药来麻木自己的灵魂……教育孩子,或有打骂说教,指责打压等教育不当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但它远远不及漠然以待带来的伤害致命,有人说,教育的无力与冷漠,等于置孩子于绝境。</p><p><br></p><p>前不久,一对父母来向我诉说着面对孩子教育的无力,儿子面临中考,偶尔在培训班上课,一到礼拜天,整日与手机相伴,以游戏度日,黑白颠倒。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管又不敢管,说是怕马上中考了,万一刺激到儿子不去考试怎么办,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心情,只好选择忍让和妥协,表面和颜悦色,背里地焦虑至极。爸爸表面上淡定洒脱,笑着说,儿子现在过着神仙般的生活,24小时开着空调,玩着手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当我问他,你认可儿子这种行为吗?他说:当然不认可了,没办法呀,过去打也打了,道理也讲了,没用!现在妈妈又说打不得骂不得,我只有两个字“忍着”。两手一摊,一种我已尽力,听天有命,顺其自然的样子。</p><p><br></p><p>其实这种现象在身边普遍存在,见过太多父母选择了消极中等待,等待中失望,失望后麻木的无力过程。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也没有不愿意为孩子付出的父母,只是他们同样陷入了教育的困境中出不来,根本原因是父母的教育思想被禁锢住了。那么是什么禁锢住父母的思想呢?</p><p><br></p><p><b>一、父母的教育理念停留在凭经验靠感觉阶段,与时代需求不匹配。</b></p><p>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时代,我们的孩子普遍存在物质生活过剩,精神生活匮乏的现象,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当一个人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他就会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如尊重、理解以获取价值感和归属感,而我们这一代父母在年少时大多物质生活相对贫穷,大部分人为了追求物质需求而奋斗,尤其是生在落后农村的孩子,渴望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憧憬着城市里的美好,他们只有通过自身努力才得以实现,这成了大部分当时年轻一代人的奋斗动力。而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下一代的孩子不仅衣食无忧,甚至是过于富足,穿名牌,住豪宅等,同时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因时代的丰富而丰富。各种诱惑让人眼花缭乱,很容易让他们迷失自我。再加上青春期孩子心理和生理因素带来的迷茫,面对学业的压力,很矛盾很彷徨,此时的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走进孩子的内心去懂他表面厌学或游戏成瘾背后的真相。因为人生而向上向善,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优秀的孩子,有科学调查显示,青春期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更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在集体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导致孩子厌学的因素有很多,然而因父母不懂得如何引导,而一味地用说教、讲道理和指责批评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就意味着父母与孩子站在了对立面,孩子的心门自然关闭,逆反心理滋生,学习动力被打压,自然会在游戏世界里寻求排解和逃脱。然而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只是相信眼前看到的孩子是不争气的,不爱学习的,喜欢玩手机的,会不停重复着讲道理、打骂等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也会变本加厉地用不学习、玩游戏来对抗,周而复始,情况越来越严重,父母便倍受打击,认为孩子不可理喻,便会产生无力感。心理学上,称其为习得性无助。父母认为自己已经努力了,没用了,于是会选择消极地接受现状。根本原因是父母的旧理念不适合当今时代的需求,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教育孩子,懂比爱更重要。如何懂孩子,需要父母成长,依据科学理念及孩子成长规律,而非想当然和随心所欲。</p><p><br></p><p><br></p><p></p><p><br></p><p><b>二、父母的思想固执保守,不愿意用开放式心态接收新理念。</b></p><p>一些父母,尤其是爸爸们,当孩子出现各种状况时,当他用自己的教育方式面对孩子发现无效时,便会固执的以为,自己没有问题,已经尽力而为了,剩下的是孩子的问题,一旦陷入这种思维模式,便会接受现实,把自己的思想禁锢起来,不愿意学习或听取他人的建议。其实这是一种消极的思维习惯和自以为是的固执思想。正面管教里说: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解决才是问题。我们会很容易被眼前的障碍所蒙蔽,如果能从当前的环境脱离出来,从一个新角度去解决问题,就会柳暗花明,此路不通,另辟蹊径,多听取专业建议并在践行中探索和验证。记得小时候学过《执竿入城》的寓言故事: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偶有老父至日;"吾非圣人,但见事多,何不一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此故事虽不能比做教育,何况乱给建议者本身是个愚者,执竿人更是盲目听信,不加思考。如果值得反思和借鉴的,就是在教育中父母既要多听取他人建议和指点,但一定是真正的智者的指点,又需要有客观辨别能力,否则很容易从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有人听说赏识教育好,于是处处滥用赏识,结果变成了纵容和溺爱。有人听说要立规矩讲原则,于是事无俱细条条框框各种家规,让孩子感受不到正受而窒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生搬硬套,更不可随心所欲,唯有用心感受并不断学习,才能悟得其中的智慧。</p><p><br></p><p><br></p><p><b>三、父母理念不一致导致的无力感。</b></p><p><br></p><p>经常遇到一些父母,面对孩子,父母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彼此内耗,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就像拨河一样,都拼尽了全力想赢了对方,想说服对方按自己的理念执行。就像上面的父母一样,当爸爸看到孩子终日过着游戏人生的日子时,他认为不能再这样纵容下去,于是他刚想冲上去说教儿子,妈妈立刻拦上去说:你这样发脾气讲道理是不对的,孩子不但不听,反而会被激怒,搞不好连中考都不去考试了呢。爸爸刚想有一些行动,被妈妈这么一说,立马像泄了气的皮球,既感觉老婆说的有道理,又感觉自己管的没错,陷入纠结中,想想以大局为重吧,只好妥协。妈妈内心一方面希望爸爸参与其中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修正,一方面又担心焦虑太多,在放手和控制中撕扯。夫妻二人都陷入内耗和互相扯后腿的状态,从而越发无力。很多时候,父母忘了教育的初衷,把学习至上当成了最终目标,建立在这种理论基础上的教育必然是扭曲和变形的。这对父母都需要改变,唯有他们意识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父母理论错误在哪里,接下来正确的方法是什么,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孩子自然发生改变。教育需要父母思想同频,理念一致,并且建立在正确的科学的依据上的理念,才是指导一个家庭走向正轨的航标。</p><p><br></p><p>因此,教育孩子其实是父母的一场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之路,没持合格证即上岗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不合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始终没有意识或者意识到也不愿去改变,父母的觉醒时间越久,孩子在迷茫中挣扎就越久。</p><p><br></p><p>教育的无力感源自于父母的思想、理念、格局已落伍,却又不愿意用积极的心态去寻求正确有效方式和方法去解决,这才是问题的根源。当我们放下面子、放下尊严,虚心请教,并一直谨记,只要你不放弃,就会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毕竟我们没有放弃孩子的理由,因为我们是孩子重新找回自己的唯一希望,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过父母。</p><p><br></p><p>父母的思想觉醒才是这一代正在迷茫青春少年未来的希望。</p><p><br></p><p></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