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359旅“”平山团“”(718团)沿革及变迁

【湖湘之子】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审核编辑:凯歌平安而去</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图文策划:雩江十六都</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美图出镜: 718团将士们</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美文音乐:网络在线歌曲</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时&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间:2020/08/19</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非常感谢美友们能够阅读我的文章,希望您阅读愉快,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的话,请您点个“赞”也是对我创作的最大支持!我会把更多更精彩的文章奉献给大家!谢谢!</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陈宗尧</b></p><p> 平山团就是八路军第120师359旅718团,当初成立是主要由2300名来自平山县人民组成。</p><p> 1939年5月20日,聂荣臻司令员嘉奖平山团,称它为“太行山铁的子弟兵”八路军——人民的子弟兵的名称第一次叫起,迅速传遍全国。人们仍亲切地称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p><p>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震撼了中国,抗日的烽火迅速燃遍了中华大地。也就在此时,2300多名太行儿女毅然离开了家乡。他们从河北省平山县的村村寨寨、沟沟坎坎中走出来,加入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行列。这支被誉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的抗日武装被编入王震领导的“三五九旅”,这就是当年威名赫赫的“平山团”。</p><p>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眼看国民党的部队纷纷败退,日寇横行,人们都盼望着能有一支自己的武装部队来保卫家园。平山县委在农村支部作了动员之后,很快有一百多名共产党员报名。10月3日,八路军120师359旅王震旅长派出的刘道生、陈宗尧、左齐带领359旅战地救亡工作服务团(717团救亡工作团)来到平山县的革命中心洪子店。</p><p> 中共平山县委召开动员会,提出“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钱出钱,有粮出粮”。县委委员梁雨晴首先报名,仅有60户人家的猫石村就有30人报名参加了平山团。党员比较集中的霍宾台、天井、南古月等村参军者更多。在党员的带头作用下,人们打破了“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的传统观念,纷纷送自己的亲人参军。从10月3日至11月6日仅一个月又三天的时间就有1500多名优秀青年参加了平山团。1937年11月6日,晋察冀边区成立的前一天,平山团正式成立。当时晋察冀边区武装力量不足3000人,平山团的人数就占到了50%以上,平山团第一任团长为陈宗尧,李铨任政委。</p><p> 1938年1月,“平山团”等部改编为359旅第718团,陈宗尧和罗章这两位红军时期的亲密战友和老搭档,又再次联手,分别担任该团第一任的团长和政治委员。</p><p> 1938年1月,平山团在山西崞县打了组建以来的第一仗,平山团在田家营巧设伏,前后夹击,全歼来犯日寇。缴获重机枪4挺,轻机枪3挺,三八大盖120支,短枪12支和大批战利品。首战告捷,打出了威风。</p><p>1938年5月,平山团开赴晋察冀边区,开辟雁北、察南根据地。6月上旬,平山团协同719团攻克下社日军据点,并在大同县歼灭日伪军300余人,袭击了平绥铁路的天镇至大同间敌人据守的一个火车站。9月下旬,日军纠集五万余兵力,分多路向五台山进行围攻,其中数千敌人向我359旅驻守的广灵、灵邱猛烈进攻。平山团在灵邱战斗中,激战7昼夜,毙敌800余名。10月26日,平山团和717团、719团一起连打两仗,歼日寇北线指挥官、第二混成旅少将旅团长冈喜太郎以下官兵500余名,缴获大炮1门,轻重机枪7挺,步枪百余支,对保卫晋察冀边区发挥了重大作用。</p><p> 1939年5月11日,717团在五台神堂铺遭到日军1000余人的围攻,平山团奉命全部出动增援。平山团首先迫使敌人取路上下细腰涧北辙,接着与717团在土楼子南北夹击敌人5天,歼敌1000余人,缴获92步兵炮2门,迫击炮3门,重机枪6挺,步枪451支,战马百匹。这就是著名的上下细腰涧歼灭战。这一战斗,全歼被围之敌,创造了359旅对日作战的光辉范例。晋察冀军区表彰359旅,聂荣臻司令员亲自拟写嘉勉令,特别嘉奖平山团。</p><p> 由于日军的疯狂蚕食和残酷扫荡及国民党的军事进攻、经济封锁,再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1941年,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遇到了严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党中央、毛主席号召边区军民自力更生,发展生产,丰衣足食。3月12日,平山团奉命参加了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打仗是英雄,垦荒是模范,平山团在南泥湾垦荒第一年就获得大丰收,到1943年,粮食、肉、菜、被服,经费全部自给有余。</p><p> 1943年9月,毛泽东亲自到南泥湾视察,兴奋地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地。"南泥湾垦荒,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伟大的政治意义,这就是南泥湾精神。三五九旅、平山团则是南泥湾精神的代表。</p><p>抗战时期,八路军主力部队中由一个县名命名的主力团,只有这个“平山团”。鉴于“平山团”的累累战绩,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1939年5月20日签发命令,表彰“平山团”:“‘平山团’历来作战勇敢,素有盛名,是平山人民的优秀武装,是边区人民的优秀武装,是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p><p> 1948年,平山团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第2军第5师第14团,在兵团司令员王震的指挥下,参加了瓦子街、西府、长宁、荔北、梯山、扶眉等战斗。1949年2月,"平山团"随王震将军从酒泉一路西进,徒步行军2871公里,最后进军新疆,平叛剿匪,建立人民政权。</p><p> 1952年2月,放下枪杆子的平山团将士又一次响应军委号召,没有回生养自己的燕赵故土,而是扶起了拓荒的犁铧,成了新疆黄滩壁的第一批主人,成了新疆建设兵团的第一批人。</p><p>战争是残酷的。平山团在频繁战斗、英勇杀敌的同时,无数战士血染疆场,为抗日救国捐躯。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平山三分之二以上的村子都有平山团将士的烈属,有些村子烈士家属几乎占到了本村户数的二分之一。</p><p> 戎马半生的聂帅曾在平山战斗过六个春秋,晚年聂帅谈到平山时深有感慨地说:"平山人民是富有革命传统的人民,抗日战争时期经受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宝贵贡献。尤其是边区子弟兵平山团的英勇战斗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p><p> "平山团"是乌鲁木齐军区第4师第11团,驻防南疆的阿克苏,队伍中也没有了平山人。但是,晋察冀的抗战史不会忘记,中国的抗战史不会忘记,在遥远的阿克苏,有个"平山团"在守卫着祖国的西部边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附:原718团团长陈宗尧同志</b></p><p> 陈宗尧同志湖南省茶陵县人,1909年9月出生于茶陵县严塘乡一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冬,农民运动兴起。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严尧区苏维埃政府经济委员、湖口区和桃坑区区委书记、茶陵县独立营政委、莲花县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独立营政委、红四十九团政委、红六军团模范师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等职。在湘赣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中,吃苦耐劳,身先士卒,英勇善战,立下了卓越功绩。在沙市、里田战斗中,率红四十九团伏击敌人,配合兄弟部队歼敌一个整旅。四十九团获得了“模范团”称号。长征路上,把方便让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他配有战马,却总是步行,把马让给病号和伤员骑或运行李。</p><p>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团长、平山团团长、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第二大队队长等职。抗战初期,奉命率领部分干部战士到平汉路侧活动,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平山团,指挥平山团英勇杀敌。田家庄一战,歼敌一个纵队,缴获轻、重机枪7挺和手、步枪130多支,其他物资甚巨,打出了八路军的军威,鼓舞了士气。毛泽东兴致勃勃地亲笔题词:“英勇善战的战斗英雄陈宗尧同志。”从此,该团成为晋察冀的主力团之一,威名大振。敌伪闻之丧胆。为粉碎敌人对陕北、延安的经济封锁,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领七一八团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将指挥所搬进山上破旧的窑洞里,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亲自开荒种地。昼夜的辛劳把多次负伤的身体累瘦了,寒冷的西北风把布满老茧的双手冻伤了,他仍离不开生产第一线。在他的正确指挥和模范带动下,全团实现了每天人均开荒1.3亩,超过了规定目标0.3亩。《解放日报》报道了他的模范事迹,还刊载了赞颂他的歌曲《生产忙坏了陈团长》,在陕北广为传唱。为减轻边区人民负担,他带病率部到几百里外的延长县背米。毛泽东在《关于共产国际的解散问题》报告中指出:“陈宗尧同志是八路军的团长,他率领全团走了几百里路去背米。他不骑马,自己背米,全团的指战员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人人精神倍增,无一个开小差。”并号召全党的干部向他学习。《解放日报》发表了消息,在全党全军引起了强烈反响。1943年9月,毛泽东视察七一八团时,再一次夸奖他“打仗是英雄,生产是模范”。</p><p> 1944年,他积极响应党中央、毛泽东的号召,离开妻儿,随南下支队挺进华南开辟抗日根据地。在南下征途中,他率领第二大队顽强拼杀,突破了敌伪顽军的重重封锁线,狠狠地打击了敌对势力。1945年6月7日,他率部在湖南岳阳黄岸寺,突遭国民党九十九军的袭击,指挥部队击退了敌人的6次进攻。他不幸腹部中弹负伤,肠子流出,血流如注,仍拼死坚持指挥战斗,又攻占敌人据守的3座山头。终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壮烈地牺牲在战场上,年仅37岁。</p><p> 1983年6月10日,中共湖南省委在长沙革命公墓悼念厅,为他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王首道题词:“陈宗尧烈士是我军我党的优秀党员,我军的模范指挥员。他一生艰苦朴素、联系群众、英勇善战的光辉业绩,必然荣标青史,激励后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background-color: rgb(113, 12, 20);">【免责声明】图文无关,编辑撰写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仅供学习、交流、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之用,倘无商业利益之便利。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作者联系,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