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每一次乘车经过折多山,都不由自主的想多望一望窗外,不为别的,只为山脚下是曾经的农校(甘孜藏族自治州农牧学校),是自己曾经苦读过四年的地方,一个刻骨铭心的地方,因为在那里度过了我一生中无法忘记的一段岁月。</p><p><br></p> 对于我们这些70后的农村生长的娃娃来说,在那个年代想跳出农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读完初中能考上一所中专学校,一旦考上中专,就意味着有了“铁饭碗”因为中专毕业就要分配工作当上“干部”。于是考上中专是我们那一代学生的理想和目标。 一个难忘的盛夏,接到农校的通知,16、7岁懵懵懂懂的年纪,怀着无比的喜悦和惊奇与同学们相聚在农校一个平凡的班集体里,开始了中专学习生涯。回想那时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校园的每个角落,如今都令人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深深的陶醉。 <p> 农校坐落在折多山脚下,距离康定县城7公里,辖康定县榆林乡,四面环山,折多河从一旁奔流而过,校园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冬天,白雪覆盖着校园,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同学们追逐着打雪仗,笑声爽朗。夏天,白雾萦绕,犹如仙境,书声悦耳。由于是高原这里的春天似乎来得较晚,但也不失美丽,绿绿的三叶草依然开出漂亮的小白花点缀着整个校园。秋天,那树叶黄了,一排排的白杨树像一队队列兵批着金色的铠甲在风中挺立,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光芒,特别是校园后山更是被秋风染成了一副五彩斑斓的画卷。</p> 校园的北面是康定林场,在林场的后边有一个温泉当时没有开发,冬季的周末同学们都喜欢到那里去洗衣服,有时衣服洗好了拿回去晒,有时索性就在温泉旁边的灌木丛上晒干后才拿回去,没事就在温泉旁边的沼泽地里抓黄鳝,偶尔抓到一条高兴得不得了!尖叫道“我抓到一条了….”其他同学拥上去看热闹。 校园南面是实验地,我们是农学专业的,许多实验课就要在那里上,最好玩的就是实验课了,老师作了示范我们就跟着学习,什么“嫁接”、“肥球育苗”“农作物的授粉”等等科目…老师会把时间留给我们,我们觉得特自由。每周都有半天是劳动课,就要到实验地里去劳动,老师会把实验地划块分组,我们把自己组上的地在老师的指导下种上需要作实验的各种农作物后全部种上土豆、卷心白、莲花白等蔬菜,施肥的时候把学校厕所粪池的粪都抢干尽,我不知道当时的我们哪来那么好的精神。 在学校下边临近河边有一块草地,那就是我们搞农产品加工的地方,各组成员把柴火、猪肉、牛肉、鸡鸭蛋以及加工所需的佐料、锅、碗、瓢、盆准备好后拿到草地上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加工,各组各自在草地上弄好灶炉升起火按照老师的吩咐有续地进行着,同学们有的升火、有的切肉、有的端水忙得不亦乐乎,草地上炊烟缭绕好一翻热闹景象。但这绝不是闹着玩的,最后是要交产品的,产品的好坏关系到学习成绩,因此同学们在加工的过程中都非常的谨慎。牛肉要加工成牛肉干,先将牛肉切块过水再切成规格的条状,放入源汤中再放入配料煮至汤汁收完,起锅后晒干入袋即为成品。猪肉要加工成腊肉和香肠,腊肉的加工最简单,将砍好的猪肉撒上配料腌上一定的时间,取出用柏木烟熏凉干即可。香肠的加工相对繁琐一些,先将猪肉切成规格的块状肥瘦要搭配,放入白酒及其他配料腌上一段时间再灌入肠衣中,规格长度要用绳打结,最后放入烤箱中烘焙,出箱为成品。鸡鸭蛋要加工成皮蛋,皮蛋的加工有讲究,要在草木灰中放入石灰、纯碱、食盐等等配料搅拌均匀放置一定的时间后再进行涂抹腌制,要腌放一个多月,成品皮蛋表面呈现松花。等待所有的农产品加工制作完成以后班上开始组织“品尝会”,邀请学校领导和老师参加,同学们将自己制作的“成品”切好摆放在桌上等待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品尝,把劳动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还有就是有趣的室外课,有一门课叫《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要认识和了解昆虫,为了制作标本整天在野外捕捉昆虫,同学们有的拿网兜、有的拿装昆虫的毒瓶(有毒的,捉到昆虫丢在里面昆虫在短时间内死去而不破坏外表)、有的拿试管,跑遍了农校周围的山坡地角,虽然有一些辛苦,但是最后看到制作好的种类科属齐全的、漂亮标本时内心还是万分喜悦。 <p> 再不摆了,农校的趣事说不完…后来,听说农校改成了欧亚学校。再后来,一次偶然的出差来到了康定新城,四处走走看看,漂亮的康定新城完全建在我们曾经耍坝子和植树的地方,感叹30年时间就足以让沧海变桑田,可是我的农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只剩一栋男生宿舍孤独的站立在那里,那一排排金甲卫士也没剩下多少了,也看不见那郁郁葱葱开着小白花的三页草了,我的母校您到底经历了什么?让人顿生忧伤……</p> <p> 在市场经济这个大浪潮的冲击下,国家招生制度的改革,招生并轨,各级中等专业学校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甘孜州近十所中专学校中,如今只剩下两所——甘孜州卫生学校和省藏校。其他当年热闹非凡的几所中专校园,而今早已人去楼空、物是人非……我们的农校也难逃厄运。这个1975年建校的为甘孜藏族自治州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农牧业中等专业人才的学校——“甘孜藏族自治州农牧学校”最终完成历史使命,功成身退,事实证明许多农校培养的中专生在基层捶打、锻炼后更加成熟,有的脱颖而出走上了领导岗位,干出了一番了不起的业绩;有的发挥学习能力强的优势,通过自考、函授、培训、进修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技术能力,逐渐成为当地行业、系统的骨干分子和技术带头人,引领年轻人共同成长。而今他们中的一部分仍然在康巴高原上发光发热,他们是少数民族地区稳步前进的铺路石。如果说“甘农大”的学生在民族地区作出了这么一点点贡献的话,请记住“她”!我们的母校,还有那些老师…</p> <p>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向行者龚师父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