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终于愧对你的容颜~《八佰》观后感

沧浪琴主

<p>  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战的悲壮与惨烈,何止是一个《八佰》?</p><p> 静谧的苏州河,此岸,纸醉金迷,锣鼓铿锵,粉墨登场的戏子唱的是赵子龙长坂坡,那是前朝的历史,今朝的戏;彼岸,炮火喧天,殊死抵抗,以身许国的战士演的是国民军保家园,那是眼下的现实,明朝的史。</p><p> 而我,坐在电影院里,看一回《八佰》,又尝何不是看一回苏州河前世今生的东西两岸。</p><p> 到底是今月曾经照古人。</p> <p>  电影《八佰》,喷的多,挺的亦多。挺的不过是说演员阵容有多么强大,场面有多么激烈。喷的,不过是说部队的建制番号不对,战士装备的武器不对,还有什么精锐的德械师里竟然混入了杂牌部队……小女子不才,这一切对于我来讲,都不重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八佰》,是堂堂正正的国民革命军,那些人物原本是那样真实,那样壮烈。</p><p> 不得不承认,《八佰》里的确有相当的煽情的成份,因为在我心中抗战本身的历史,或许比影视创作更加感人至深。他原不需要煽情,悲壮就是他的本身。所以,当我看到剧中人——端午,拿步枪击中日军战机,自己被子弹穿膛而过,却浑然不觉时,突然便想起抗战中的一个真实事件。当年时代周刊曾采访过一个抗日战士,记者问:“你觉得抗战会胜利吗?”战士说:“肯定会胜利的。”记者又问:“抗战胜利后,你又做什么。”战士只平静地回答:“那时,我已牺牲了”……突然便觉心如重创,瞬间泪目。</p><p> 剧中人,作为历史的背影,早已远去,而我,作为子孙后辈,我痛恨自己,那么清楚明白地知晓他们的结局。</p> <p>  片中有一个情节,机枪连所有战士身缚炸药,以同归于尽的方式,接二连三投向日军的钢板阵……这些战士的原型名叫陈树生。其留给母亲的遗书,不过寥寥八个字,虽然,他们在我心底,早已重如千钧。“舍生取义,儿所愿也。”我不知道,陈的母亲看到遗书会怎样,更不知道如果陈的母亲真的能够活得足够久,那又会是怎样?</p><p> 无端地便想起了那一句 “那时,我已牺牲了。”还有湖南常德保卫战中那一句最为悲情的前线电报:“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当然,还有剧中人谢晋元曾留给妻子的那一封家书:“但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也……”当年,他们抛妻弃子,为国捐躯,可多年以后,他们的家人会怎样?或许,如果当年,他们九死一生,幸免于难,那后来的结局又会怎么样?70年后的我们却只能到岳南先生的一部煌煌巨著《南渡北归》中去找寻关于他们的蛛丝蚂迹……也因此,我常常感叹,或许才女林徽因最大的幸运正是她的早死。</p> <p>  前两天,恰逢日军投降75周年纪念日,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屏 “1700个年轻人集体赴死,无一生还,殉国年龄平均不到23岁!中国头条应该属于他们”写的是中国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却自愿成为了人肉炮弹的历史事件。其实,看到这条消息时,我只觉无颜以对。因为,我心底想的是,如果那1700名战士,他们果真在天灵,他们会不会说:“或许我们宁可被遗忘。”</p><p> 士可杀,不可辱。英雄最好的结局是马革裹尸战死沙场,但如果有一天,他们面临的只是宛转蛾眉马前死,那又是怎样的屈辱与悲惨?想起曾和朋友戏言,纵观中国历史,最为悲惨的战将,莫过于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征战一生,最后老之将至,却不知流落何方,或许他只能隐姓埋名,眼睁睁地看着故国灭亡……这便想起吴其轺,那个戎马一生,英勇善战,被誉为最后一个飞虎队员的吴其轺,在受尽屈辱后,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或许当年,英雄的他们谁都不会想到,让他们后半生受尽屈辱的人,正是他们前半生拼死都要保护的人。除了扼腕浩叹还能说什么呢?</p> <p>  其实,说到抗日,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便是地雷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或是双枪李向阳……前段时间无意中和朋友提到孙立人,90后的朋友一脸茫然,问我孙立人是谁?</p><p> 是啊,那个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令日军闻风丧胆的孙立人到底是谁呢?回首不过区区70年。</p><p> 70年过去了,有谁知道最让外国人刮目相看的正是孙立人的国民党新一军;有谁知道所谓平型关大捷只是平型关战役的一部分,平型关战役又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有谁知道抗日前线不仅有文艺作品里的王二小,小兵张嘎,李向阳和他的游击队,更有真实的恶贯满盈的张灵甫在长沙会战中,率领敢死队包抄小道,夜夺张古峰,为国民党成功阻击日军立下汗马功劳……</p><p> 影片的最后,黄晓明饰演的张柏亭面对谢晋元,一脸不屑地说:“你亦不知道将来的中国会是什么样的,会怎样来书写你们。”真的,时至今日,我依然不知道,我们有没有一本关于抗战的堂堂正正的史书;我依然不知道,我们有没有一部关于抗战的客观真实的纪录片;我依然不知道,这种以历史为依托的抗战电影,在《八佰》之前,是不是只有《血战台儿庄》?</p> <p>  我想,对先烈最大的敬仰无非是铭记。可就是这样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却好像正在遗忘。</p><p> 或许,就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向《八佰》致敬。尽管他尚有瑕疵。</p><p>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曲未终,人却散。“舍生取义,儿所愿也。”此情此心,青天朗朗,日月可鉴,可作为后辈的我,又该以怎样的面目,去面对你的微笑?</p><p> 我想,我终于还是愧对你的容颜!</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年8月18日夜</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于沧浪琴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