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部队官兵人才辈出,本片将展现文艺特长军人的精彩表演,同时记录了南疆卫士的时代风貌。片中闪现过的士兵,再年轻者也已年过半百,电视画面保存着军旅人生最精彩的青春记忆。当年的诗所遥望的远方,就在31年后的这个八一建军节。</p><p> 音乐片《蓝色的乐章》为1989年八一建军节而创作,由南海舰队政治部与湛江电视台联合拍摄。</p><p><br></p> <p>南国盛夏的炎热季节,一群志同道合的文艺与电视人,开始了紧张的节目创作、外景拍摄及后期剪辑。时任舰政文化科科长刘忠起题写片名字幕。</p><p><br></p> <p>八一文艺专题作为年度重点片立项,时任舰政宣传处处长俞林森带领下属,深入南沙岛礁体验生活,开展节目创作。</p><p><br></p> <p>原舰队俱乐部主任李名国,赴南沙的航渡中采访换防的陆战队员,积累创作素材。把对南海和战士的爱化作《南海小夜曲》的抒情歌词。</p><p><br></p> <p>《南海小夜曲》李名国作词,湛江歌舞团曾建彪作曲并伴奏,文化干事秦青演唱。</p><p><br></p> <p>舰队文工团老一辈音乐人李星彬词曲创作的《巡逻在海疆》,潜水员孙鸿雁演唱。</p><p><br></p> <p>海政文工团创作员李希海赴南沙慰问期间,完成歌曲《情系高脚屋》的创作,并热情为南沙部队上音乐辅导课。</p><p><br></p> <p>文化干事王建华在前沿阵地为南海卫士演唱《情系高脚屋》。</p><p><br></p> <p>女话务兵薛贺军深情演唱《南沙的故事》。</p><p><br></p> <p>电视摄影人员赴陆战旅某部作训现场,拍摄记录精彩的训练场面。</p><p><br></p> <p>舰政创作室创作员赵晓山一同工作在陆战旅拍摄现场,业务探讨总是一丝不苟。</p><p><br></p> <p>陆战部队火热的训练场面,是男声四重唱《军营男子汉》最佳的拍摄外景地。</p><p> 陈 丹 摄影</p><p><br></p> <p>青春洋溢的通信女兵,欢快自如地演唱《话务兵之歌》。</p><p><br></p> <p>舰司通信总站有着庞大的女兵群体,多才多艺的基层演员们享受在假日海滩的快乐时光里。</p><p> 陈 丹 摄影</p><p><br></p> <p>多景别切换的拍摄手法是MV制作的惯例,每一个镜头的理想记录,取决于画面构思与魄力的现场导演。</p><p> 许卫东 摄影</p><p><br></p> <p>配合默契的摄制组。</p><p> 陈 丹 摄影</p><p><br></p> <p>户外拍摄结束后的合影,尽量满足演员们青春期的表现热情,留住女兵更多的花样年华。</p><p><br></p> <p>留下更多的精彩形象和幸福回忆。</p><p> 陈 丹 摄影</p><p><br></p> <p>海军某陆战旅威武的两栖装甲阵容。</p><p> 杜焕壮 摄影</p><p><br></p> <p>坦克训练场上,年轻的电影放映员王会武,娴熟潇洒的小号独奏《我是一个兵》,活跃起练兵场的气氛,湛江歌舞团刘小华改编并伴奏。</p><p><br></p> <p>兵对兵近距离的倾情演奏,赢得现场官兵的热烈共鸣。</p><p><br></p> <p>演奏结束后,摄制组与演奏员的合影留念。</p><p> 李 伟 摄影</p> <p>年轻水兵也有自己的时代节拍,舰艇生活是文艺创作源泉,自编自演的《水兵霹雳舞》展示出蓝色军营的现代气息。</p><p><br></p> <p>拍摄团队与士兵演员在前甲板合影。</p><p> 许卫东 摄影</p><p><br></p> <p>摄制组与舰艇部门领导合影。</p><p> 李 伟 摄影</p><p><br></p> <p>军地创作人员舰上合影。</p><p> 陈 丹 摄影</p><p><br></p> <p>由海军某驱逐舰支队南宁舰水兵创作演出的《手旗舞》,在该舰后甲板上拍摄。</p><p> 陈 丹 摄影</p><p><br></p> <p>十里现代军港,军语手旗舞动,年轻水兵翩翩起舞。</p><p> 杜焕壮 摄影</p><p><br></p> <p>湛蓝的海湾,军舰与水兵,构成最美的视觉画面。</p><p> 杜焕壮 摄影</p><p><br></p> <p>图书管理员李莉走进北部湾渔村,深情演唱《我爱海岛胜爱家》。</p><p><br></p> <p>汽车司机吴鸿安,在海阔天空的实景中生动演绎着水兵的心声,《我爱这蓝色的海洋》。</p><p><br></p> <p> 当兵时,八一是肩上的责任与使命;</p><p> 退役后,八一是永恒的记忆与眷恋!</p><p> 愿参与本片演出和摄制的所有老兵,为本片做出贡献的军内外文艺工作者,都能从中发现自己的才艺与青春形象,储存好从军经历的宝贵记忆和情感思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