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我的故乡铜陵

张菂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秀秀我的家乡美一一铜陵】</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铜陵,我父亲的出生地,我的故乡啊!祖籍铜陵的我,饮水思源,为圆寻根梦,2011年春节三天的“寻根之旅----铜陵”走访,追寻我祖先之根。新春初五,我妻儿三人跟随母亲以及我亲弟一行五人,从上海出发自驾车450多公里来到了美丽的----铜陵,踏上了寻根的旅程。三天的“寻根之旅----铜陵”游程,让我感受到了亲情之爱的力量源泉,也让我真正的领略和感悟到了一座秀美的山水之城----铜陵的庐山真面目,真的是不虚此行。感触良多,收获颇丰。此寻根之旅后的几年,我又多次去铜陵踏访拜亲乃游玩。</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今日浮想联翩,把我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特编辑此文【话说我的家乡美一一铜陵】,以作回忆之纪念之分享之……</b></p> <p>《新华网》航拍:天空之眼瞰铜陵</p> <p>铜陵景色优美,人杰地灵。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地理位置好,有山有水有湖有田,与长江接壤,水陆贸易繁华。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p> <p>铜陵,安徽省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接合肥,南连池州,东邻芜湖,西临安庆。</p><p>铜陵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500余年。铜陵已探明的铜、金、银、硫、铁、石灰石及与之伴生的各类稀有金属30余种,其中铜、硫、石灰石储量居华东乃至全国之首,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第一支铜业股票发自铜陵。特产有丹皮、明党参等名贵中药材及蚕桑、苎麻、生姜等。</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美丽的铜陵是一座秀美的山水之城。她坐落于长江之滨、安徽省中南部,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总人口100多万人。作为新兴的现代工贸港口城市,她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成员,是安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铜陵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探明的铜、金、银、硫、铁、石灰石及与之伴生的各类稀有金属矿种30多种。其中,铜的储量占全省70%以上,硫铁矿储量位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二,石灰石、黄金和白银的储量均居全省之首。铜陵丹皮、生姜久负盛名,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铜陵是“中国古铜都”。作为中国青铜文明发祥地之一,铜的采冶始于商周,盛于唐宋,冶铜史绵延3000余年而未曾中断。历代文人如李白、王安石等名家来此游历并留下许多千古名篇。青铜文化已成为城市的文化特征,铜陵雕塑享誉全国,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铜陵区位交通优越。皖江第一桥贯通长江南北,沪渝沿江高速与京台高速公路在铜陵交汇,沿江城际铁路和京福高速铁路也将在铜陵会集;长江“黄金水道”流经铜陵60公里,铜陵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被国家定为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铜陵将成为皖江城市带参与长三角经济协作与产业分工的重点地区。</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铜陵天井湖公园</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天井湖位于市区主干道长江西路北侧,现为国家AAAA级景点,以堤山自然分割为东湖、南湖和北湖,三湖水面通连,湖中有井,名日天井。湖因井面得名,园以湖命名。环湖有七座各具特色的山丘。天井湖俗称天镜湖,清澈见底,波平如镜,湖中有传说“上通天,下通海”的天井奇观。公园的建设者们,借山水之胜境,精心设计,已先后建成儿童乐园、旱冰场、游船码头、天井茶室、溢沁园及长廊水榭、九曲桥、通天阁、牡丹园等30多处游憩场所和风景点,诚可谓名山与胜水况秀,新景与古迹争辉。每当晨光熹微,或则春雨霏霏,湖光潋滟,山色空朦,莺歌燕舞,兰蕙飘香,其诗情画意,令人心醉。是故,唐代诗仙李白曾为之放歌:“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指尽五松山。”当代著名书法家、原安徽省政协主席张恺帆曾泼墨挥毫 :“绕堤杨柳万千株,山外有山湖外湖。到眼风光皆画卷,铜陵未必逊姑苏。”</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铜陵铜文化广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铜文化广场是天井湖景区一部分,位于市行政中心正前方,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以“铜文化”为核心,“山林文化”与“水文化”为基调,是充分表达铜陵城市形象、具有鲜明铜文化特色的生态型广场。铜文化园分为中部市政集会区、南部文化娱乐活动区、北部休闲区和西部滨湖绿化休闲带等四个功能区。其景点由主景、次景、辅景组成。市政集会广场圆心处设置巨型铜雕“青铜之魂”,是广场的主体景观。“青铜之魂”以抽象、富有动感的造型充分表现了“铜都精神”。环绕铜雕置一圈旱喷泉。沿主轴线设置了主席台,广场突出了“铜文化”的特色,广场铺地与小品设施多采用铜纹饰图案,主席台两侧设置了铜雕。在南部文化活动广场中心处设置造型活泼的圆形建筑“文化活动中心”,铜文化园沿滨湖路西侧设置了绿化休憩带,在主轴线端部的天井湖边设置了亲水平台,天井湖内设置了百米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是游览湖光山色的理想去处。</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的父亲与母亲金婚留影</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父亲于2011年1月病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随母姓,弟随父姓。</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说白了,因为我的爷爷家庭出身是大地主,所以我爸出身后从小就被寄养在南京的亲戚家上学,后来我爸大学考入江苏师范,毕业被分配到上海奉贤,所以呢,因为当时社会特定的运动,爷爷他怕他的家庭成份影响儿子及孙子,故不让远在上海的我们去爷爷家。所以么,我仅有九岁那年的机会才去了一次铜陵小住几天。后来直到1980年,那年我知青上调前,则有空有机会去了一次铜陵,在爸爸的家乡游玩了半月之余。而2011年的寻根之旅是我人生中的第三次踏足铜陵。之后吧,又去过四五次,所以说至今我踏足铜陵七八次啦啦啦。</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四人照片是我爸与姐妹及弟!如今四个只留一个了!祝福叔叔健康长寿!</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盛家的亲亲戚戚(我们部分盛家人于2011年春节在盛家的老家乡村留影)</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故乡如此美丽,引我魂牵梦!</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是的,这里是块宝地,这是我祖先的故乡。中华民族历来有着浓厚的故乡故土观念,认祖归宗是中华儿女重要的文化品格。生活在各地的盛家儿女到铜陵寻根,说明对祖籍地有强烈的亲近感,认识到自己血管中涌动的是盛家血脉。</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祖籍铜陵的我,饮水思源,为圆寻根梦,到铜陵走访,追寻我祖先之根。</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寻根之旅 ----铜陵”在村子里,在街上,我发现了几处老房子,有的已经残破不堪,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一个破败的门洞里,我还意外的见到了一个高悬的抬筐,密密的藤条写满沧桑。我还注意到,这里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贴着对联,“福聚宝地,财发贵门”。有“发家生财地、堆金积玉门”“天赐平安福,地生富贵财”“宝地生金,福门进财”。</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32年后重返铜陵是怀乡,我多么想让我的“寻根之旅 ----铜陵”一直继续下去,一直、一直继续下去。铜陵,是我生命旅程中的一个无法绕过的驿站,是我人生经历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寻根之旅 ----铜陵”将贯穿我的一生,“寻根之旅 ----铜陵”将永远伴随着我到今生、到来世,到来世、到今生......。</b></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几十年来,我也算是走遍了祖国的南南北北,几十年来,我总算也经历了人生的跋涉奔波。没有哪块土地,比“寻根之旅 ----铜陵”能更让我铭心刻骨了;没有哪个地方,比“寻根之旅 ----铜陵”更使我挂肚牵肠。只有“寻根之旅 ----铜陵”,只有铜陵,我一生中的约定,一生中的缘分,一生中的魂系和梦绕。</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铜陵----多少年了,经常地,断断续续地出现在我的梦中,会忍不住热泪盈盈。铜陵,那片茫茫的甸子,那条潺潺的河水,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潜意识之中。</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这次32年回访故乡,我还真受到了些不小的震撼,怀乡,乡愁----这种感觉,也往往会油然而生。抒情的景色,抒情的人,抒情的心,我发自内心的感言----对家乡的怀念和期盼,不能忘了根啊!</b></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安徽铜陵盛氏字辈:"一宗启景运,发秀庆兵新。英雄长其美,万代焕文明。"</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盛家部分后代聚会在铜陵留影。</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记载这一座铜陵董店的小山,是我父亲盛家祖宗私有山头,都埋葬着盛家逝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11兔年春节盛家亲戚上坟祭拜先辈们。</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董店盛氏祖屋</span></p> <p>我兄弟俩在盛家老宅庄园的留影。(此盛宅为我父亲出身地,虽已废弃几十年了但仍然保留着)</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我父子俩在祖父家——老宅庄园建筑的留影</span></p> <p>游走在盛家附近的董店小景点一一董店水洞山留影</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u>此照片为铜陵街道上的景观</u></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u><span class="ql-cursor"></span>青铜精神与铜都精神:</u></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铜陵作为中国古铜都,历经多年的青铜文化活动,青铜文化已深深地熔铸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自然而然地,青铜精神也是人们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也更多地见于各类文学作品之中,或谓之曰“铜魂”。青铜精神的内核是什么呢?铜陵人有自己的理解与答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青铜精神首先是一种不懈的拼博精神。人类社会的历史,亦是一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是对自然(包括人类自身)不断了解、认识的历史。青铜的发展和使用,使人类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开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史,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青铜文化的意义远远超过了青铜的自身。由于当时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开采、冶铸青铜的过程是多么的艰辛不易。我们去参观金牛洞古采铜遗址,那简陋的生产方式,恶劣的生产环境,硬凭着原始的劳动工具创造出灿烂的青铜文化,即便到了宋代,仍然是:“青山凿不休,坐令鬼神愁。”一个“凿”字,形象而传神。正是这种“凿不休”的进取,才“凿”出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事业,这是青铜精神的主体。</p> <p>春节三天的“寻根之旅 ------铜陵”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我和故乡的亲人们告别。</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铜陵天井湖我之所见:2018年暑假,我携妻又一次自驾车去了铜陵五天游玩,如今铜陵的亲戚好几家都住在铜陵天井湖附近,故游走天井湖拍照留影多多……</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天井湖的旅游历史:唐代大诗人李白两次来游,流连忘返,感怀高吟,先后写下了"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等赞美铜陵的不朽诗篇11首。诗仙首次来游,便在五松山上筑室读书,寓居游憩,是为五松书堂。 宋代大诗人苏轼、黄庭坚追寻诗仙足迹,游历五松,也在山上建亭游憩酬唱,是为苏黄吟诗亭。嗣后,名宦李纲、著名诗人王十朋、林楠以及元、明、清历代墨客名流,也纷纷慕名而来,拜谒太白祠堂,赋诗抒怀纪胜。五松书堂屡毁屡建,宋代改建,易名李太白祠堂;明代重修,改称太白书堂。</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由于天井湖公园诗情画意、令人心醉,已故著名书法家、原安徽省政协主席张恺帆曾泼墨挥毫:"绕堤杨柳万千株,山外有山湖外湖。到眼风光皆画卷,铜陵未必逊姑苏。</p> <p>铜陵的天井湖啊哈,秀美!天井湖就象一面古铜镜,静静地依偎在城市的臂弯里。</p><p>“天井湖”景除了如翡翠般的湖水,还有与湖水相连的七座各具特色的青山,湖畔的山丘虽不巍峨挺拔,却秀气玲珑、幽深入静。其中,最具有名气是五松山。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五松山筑室寓居游憩,留下了“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等十一首赞铜美篇。</p><p>依山临湖小径古树参天,有融进山野密林之感,在空气污浊的工业化城市,难得有这块空气清新的境地。</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天井湖”因井得名。中洲岛上通天阁有口古井,尽管井在湖中,无论湖水涨落,因地下涌泉,水位总是高于湖面2米,且四季不竭,清澈甘甜。堪称“天井奇观”,戏说“井水不犯河水”。相传此井“上通天,下通海”,得名天井,湖因此景而称为“天井湖”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关于天井有一个传说:古时,一位神仙中窃贼垂涎铜官山的镇山之宝。一天他溜出天庭,趁夜色驾船偷偷潜到这里。谁知船刚到天井湖就被山神发现了。山神自知法力不及天神,不能硬拼,试试能不能把他吓跑?他伸长脖子,学公鸡叫鸣,顿时引来周边的雄鸡纷纷引吭啼叫。毕竟做贼心虚,仙贼吓得调转船头狼狈逃窜。情急之中用力过猛,竟一篙撑穿了湖底,就成了现在的“天井”。</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天井湖”四周山峦环抱,其中有座山叫螺丝山,传说是东海龙王小女儿的化身。说是她偷偷出游来到天井湖,见到在湖上打渔郎年青憨厚,便一见倾心,于是化身螺丝,自投罗网。尽管打渔郎家中贫寒,老母亲还是瞎眼,但还是没有将螺丝卖掉,而放养缸中。但此后怪事连连,家中米、柴总是不缺,回家有热饭、热菜相待。打渔郎很是诧异,想了解个究竟。一天他不到中午突然归家,自此揭开了谜底。</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你情我意,打渔郎和龙女恩爱无比。但好景不长,龙王发现龙女不见后大怒,派一条恶龙在这里寻找到了龙女,要带她返回龙宫。龙女舍不得打渔郎,抗命不回,恶龙欲强行带回。龙女拼力争斗,恶龙无可奈何。气急败坏的恶龙恼羞成怒,张开大嘴想吸干湖水擒住龙女。情急之下龙女变成巨大海螺,从天井倒吸海水。然而龙女毕竟是女流之辈,持续时间长了体力不支,力竭身亡,于是化作螺丝山守住这湖碧水。</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这是“天井湖”版的田螺姑娘的传说,人们总是将美好的愿望寄寓传说,因为有传说,“天井湖”有了故事,给人予神秘。</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天井湖公园”湖面广阔,两条曲折逶迤的长堤和连绵的山丘将天井湖自然分割为东湖、南湖、北湖等三湖。唯独缺少西湖,有说这里的西湖移到了杭州。</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古时的“天井湖”与长江相通,常有渔船从大江进入湖内停泊,如今“天井湖”虽不再和长江贯通,但水面仍然烟波浩淼。泛舟湖中,青山绿水,小桥亭阁美景尽收眼前。</span></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通,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江南名镇,距"世界公园"黄山仅有180公里,与中国四大佛山之一九华山相隔90公里,铜青公路、铜贵公路、沿江快速通道和合铜黄高速穿境而过,是进出皖南旅游区的枢纽和重要通道,是安徽"两山一湖"(九华山、黄山、太平湖)的北大门,是九华山头天门的所在地。</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通是沿江重要港口之一,水上交通十分发达,有码头数十座,年吞吐量数百万吨。大通农业主要以生姜、蔬菜种植和水产品养殖为主,是铜陵市主要的无公害蔬菜和水产品的生产基地。境内矿业资源丰富,富蕴金、铁、铅、锌、石灰石、煤炭等矿产,尤以金、石灰石储量极为丰富。大通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林业、畜牧业已呈生态化发展,土特产品声誉较好,生姜、沙艺棠小磨麻油、茶干等早已名扬四海。</h3>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通古名澜溪,西汉时期在此设立"梅根冶",于唐代设大通水驿,自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建镇,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清末民初时期,大通镇作为《烟台条约》的重要通商口岸,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并称安徽"四大商埠"。其和悦洲曾为盐务招商局、长江水师、安徽临时军政府驻地,繁盛一时,时有"小上海"之称。</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至今,澜溪老街上仍有保存完整的杆秤制作、渔网编织、藤艺编织等传统手工艺。佛教名刹大士阁被清代顺治皇帝御赐"九华山头天门",为九华山八大丛林之一。</h3>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大通钟楼”是天主教堂的遗留建筑。是一座至今有着近70年历史的建筑物。是西班牙人在大通修建的,钟楼屹立在大通镇中心的长龙山上,呈四方立柱形,边长约为4米,圆形拱门,高约20余米,上下三层,是目前大通镇上最高的建筑。登临其顶,大通美景尽收眼底,鹊江两岸一览无余。</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关于主教堂钟楼还有一个故事。1931年夏天,国民政府为了筹集资金,在全国范围内发行“中华航空公路建设奖券”,每块“大洋”可购买5张,规定每500万张为一个开奖组,设一等奖一名,可得奖金25万元,另外还设有二、三等奖若干名,也可获得奖金若干。青阳县人朱牧野,到大通镇上采购货物,掏出一块大洋购了5张。谁知他运气特好,不但获了大奖,而且还获3个“双头奖”,得奖金50万元。出售奖券的大通代理公司付了现金5万元。朱先生又专程赶到南京的奖券发行总部,在南京的银行里又提取了10万元,其余部分只给他开了一张35万元的空头支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朱牧野发财后麻烦的事情接踵而来,借钱的、要债的、敲诈勒索的络绎不绝。无奈天主教徒的朱牧野决定把钱全部捐出修建教堂,他专程到南京,把提取的15万元钱和35万元的支票送到了西班牙人开办天主教会总部,南京天主教会总部到青阳县。在原来青阳县和大通镇天主教堂的基础上进行了规模扩建,大通镇上的天主教堂与青阳县城的天主教堂是同一时间修建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这里曾日军的指挥部,“大钟楼”见证了日寇侵占大通的历史,倾诉大通被日寇蹂躏的7年半期间的字字血泪。</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大通地处长江黄金水道,皖南地区气候宜人,历史上就是富庶之地,大通古镇是皖南大米、木材、茶叶等出口,上海、武汉、重庆等地工业品进入的重要港口。曾与安庆、芜湖、蚌埠并称为安徽四大商埠。记忆中的大通的“桶鲜鱼”、“酒糟鱼”就是小时候经常吃的佳肴,“徽州臭鲑鱼”和这一带也有渊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繁荣时的古大通有主街三条,巷道十三弄,商店密布,楼房鳞次栉比,居民七万之多,但经历战争,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遭到巨大破坏。在战火硝烟中付之一炬。猜想近年老街经过了维修,石块铺设街面整齐。</span></p> <p>在澜溪老街,一个个有年代感的门店招牌,会让你有一种“穿越”的感觉,百年老店、百货老店、宋氏杂货、大通酱油干……这些青砖黛瓦马头墙的门面房,呈现徽派建筑特色,走在老街,能够想象到当时商贸的人气与繁华,呈现着原居民生活的延续。被称为“活着的历史文化街区”。</p> <p>凤凰山位于铜陵市顺安镇南部,属国家AAAA级风景区。凤凰山形胜凤凰,由横山、面山、灵风山、潭山、金山等构成。境内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是铜陵家喻户晓的旅游胜地。早在明朝“景泰”年间,诗人周铎就书写“庐外山高插半天,石边孤井聚甘泉,凤凰一饮千年后,尚有遗迹万古传”等十六首“凤凰八景”组 诗赞美过凤凰山。该景区于 1998年被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现为国家4A级风景区.主要景点为凤凰山牡丹园、相思树、滴水崖、凤凰落脚石、金牛洞古采矿遗址、金榔古树名木、陈翥墓、大明寺(王荆公书堂)等等。铜陵凤凰山是驰名中外的“药用牡丹之乡”,也是观赏牡丹花胜地。</p> <p>凤凰山景区是凤凰落脚的地方,是美好吉祥、圣洁高贵的宝地,有着许多奇妙动人的传说。</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国江南文化园:</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江南文化园是安徽省"861"计划重点项目和铜陵市"十一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其东临铜文化园,南接天井湖,西临长江和笠帽山,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天井湖风景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江南文化园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四周环水。该项目总建筑面积为22.6万平方米,计划投资为16.6亿元,分三期建设。共有中心广场、中国青铜文化展览馆(铜官府)、江南文化美食街、江南茶文化城、江南古玩文化城、中国皖南古傩民俗展览馆(戏楼)、中国江南书院、皖南印廊等八大景区。</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铜陵江南文化园,是以铜文化和徽文化相结合为特色,集多功能于一体的高品位综合性大型文化旅游园区。江南文化园已成为皖南地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也是铜陵天井湖风景区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铜陵市的一张旅游名片。</h3><p><br></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滨江生态公园位于铜陵市滨江大道,滨江生态公园主要景点分为:鹊江花月、银屏水阔、思源、江枫渔火、金滩夕照、古渡春秋等六大景点。</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漫步在滨江公园大道上,公园里绿草如茵、竹林茂密,桃树、紫薇树、桂花树、广玉兰树等几十个树种,点缀于此,形成一个草木葱葱、鸟语花香的人间仙境;春夏季节各种鲜花盛开美不胜收;秋天的景色和冬天的雪景也是异样的美丽。</h3> <p>铜陵,其因铜而得名,以铜而兴盛,采冶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盛于汉唐。除了丰富的铜矿,怡人的自然景观也是铜陵的一大特色。</p> <p>寻根,思念故乡情之感怀!</p><p>无论你走多远的路,你是谁的过客,亦或谁是你的过客,随着时光的消逝都会渐渐融在岁月的尘里,只有一个人会始终悬浮在你的记忆中,留下那一丝丝久违的甘甜,千山万水,或许对方是你未了的尘缘,虽不能相伴身边,却永远无法停止思念,浅浅的想起,深深的挂念,成为心里不可诉说的惦念和依恋。难舍故乡亲,更难舍故乡情。游子在外,然对故乡浓浓的思念未曾忘却。乡愁是青丝,常系在心头。心中有泪,只感到故乡的亲切,只感到故乡的温暖,只感受到故乡的姹紫嫣红。故乡啊,故乡,铜陵一一让我魂牵梦绕的故乡,何时我才能再次走进你的心房。家乡在远方,思念家乡、更思念家乡的亲人,是每一个飘泊在外的人都曾有过的心情。此时此刻,我我思之想之念之……</p> <p>嗯哼,此时此地,我和莫老师俩站在我表姐家后花园蔬菜地上,背后即是天井湖一隅,欣然采摘铜陵特有的长丝瓜大冬瓜……铜陵之山水,铜陵之亲人,培育出别样的铜陵之果蔬。铜陵之行别样的情怀,满满的收获,由衷之感动感恩……</p> <p>铜陵美,故乡美,精彩新铜陵……祝福祝福祝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