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笔乃心灵之舌”——塞万提斯。每一个文字都需要一个心灵的读者。</p><p> 2020年8月18日下午,我们三实小32位语文教师有幸聆听了祖阿芳老师的报告。我们学习的热情如同炎炎烈日。祖老师从三个方面和一节课堂实录给我们讲述了写作的真谛。</p><p> </p><p> </p> <p>对于写作,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p><p> 从课程看,根据课标要求,立足儿童本位,让写作更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的资源生活,让学生从实践、生活中获得,突出孩子的实践、生活、创新。</p><p> 从教材看,统编教材注重的是从说到写的过程,让孩子更贴近生活化。 更注重语文理解和表达的内容,实现从读到写的过程。</p><p> 从考试看,考宽、学宽、教宽。这三个宽字,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考试不再是单一课本知识,更多的是课本以外拓展的例子。叶圣陶说过:“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就像数学学习一样,我们不可能只考例子,而是例子后面的诸多习题。而大量的阅读和生活就是语文,就是素材。</p> <p>从第二板块,我们不难看出,学习内容、丰富生活、实践都是提高习作的关键。平时的学习积累,包括方方面面,在语文学习中,包括星罗万象。我们可以拓展学习的广度,把书读“杂”;我们可以拓展读书的深度,给孩子设计话题。让孩子有思考的空间。学习不是为了死读书,读书不是把学习学死了。我们用生活检验学习内容,用学习内容来提高生活技能。只有学以致用才能让生活语文化,让语文生活化。</p> <p>“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叶圣陶老先生的这句话,给我们点名了写作的重要性。生活的本身更能说明,写文章就跟我们平时的衣食住行一样重要。</p> <p>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们认真做笔记,认真听课。努力学习是成功唯一的捷径。</p><p> 祖老师在回答大家问题的时侯,又给我们指明了写作方向———写作更要关注身边的生活。名胜古迹固然好看,但离我们生活过远的时候,我们身边的小草露珠也是我们写作的素材。用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去生活,生活到处都是风景。我们用身边的生活去点亮美的画卷。</p> <p>老师们当记不下来时,用手机拍下来。不是老师们不会提炼关键词,而是怕错过每一个精彩。在休息期间大家还在讨论讲过的内容,通过学而进行思。学思结合让学习融入自己的身体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专家的宝贵经验转化为教学能力,用春风化雨滋润孩子的心田。</p> <p>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这句诗也告诉我们,在写作的路上,更多的积累,让我们砥砺前行,我们在积累和实践的过程中,厚积薄发就会书写出最美的文字!</p> <p>用高子阳老师的这篇文章,聚焦关键———阅读就是写作。阅读——生活——实践=写作。怀特先生也说过“写作是一种信念的行动,而不是语法的技巧”。坚持阅读,丰富生活,用真情实感才能点燃文字的温度,才能还原栩栩如生的画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