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在人们的普遍认识里,大西北配得上“苍茫”二字的定是草原、戈壁,黄沙漫漫、烽烟袅袅,唯一听得真切的声音便是脚下那双胶皮鞋底摩擦着石块的沙沙声,旋起于西伯利亚的寒风顺着山势一跃而下,把皮肤都撕扯得通红。此情此景,哪怕是江南来的婉约丫头,也只想着顺着当地的牧民一起迎风呼啸,将人的渺小精准投入到天地的广大。</p><p>苍茫,这是无与伦比的苍茫。</p><p>但却无聊。在这样的滩上,走五十步和走一百步没有丝毫差别。无论是极目远眺还是俯身观望,看到的无非就是澄澈的天空、泛黄的茸草、飘扬的黄沙和灰白的石块,哪怕是白云,都早早地被强而有力的风,吹得无影无踪。若是没有当地人做向导,这苍茫会让每个生命都不约而同地迷失方向。</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其实,西北也潜藏着屈指可数的、“有趣”的苍茫,风蚀冰臼就算得上是其中之一。</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出了呼和浩特城往西直奔三百公里,便是巴彦淖尔盟,巴盟的存在感不高,若说这里是河套平原,兴许还能提高点知名度,但这还不算完,风蚀冰臼藏得要更深,得进乌拉特中旗、进海流图镇,这么多地名下来,谁都记不住,有个简单的办法,即只需记着这里是黄河“几”字弯的第一个拐角就成。</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官方说,风蚀冰臼是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特殊景观;老百姓说,其实就是一堆烂石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就是这样的一堆“烂石头”,让这个西北小镇的苍茫变得鲜活了起来。海流图镇的风蚀冰臼占地达18万平方米,现今也没有完全开发,由于受制于内蒙古固有的地广人稀的劣势,这里已经渐渐衰落,只是门口挂了一把大锁,匆匆忙忙写了个票价20元就被弃之不顾,但想买票也见不着一个工作人员。位置偏、游客少,同行的人打趣道:“卖点票钱不够人家看门的烧煤钱。”</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被废弃的城市被叫做“鬼城”,我想这类似的被废弃的景点大可叫做“鬼景”。参观这样的“鬼景”,按当地人的说法是“寡得漾气”,即是无聊透顶、没事找事的营生,但那里独有的苍茫,却并不因为人的取舍而产生丝毫改变,只是静静地存在,不动声色。</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参观“鬼景”自是不可与其他景点同日而语的,如前所述,这里上了大锁,虽写了票价却没人卖票,将“为之奈何?”正当我都打算铩羽而归时,停在门口的两辆车带来了“开门”的讯息,不熟悉的蒙古语响在耳畔,表明了来者的身份,是七八个蒙古族同胞驱车组成小队特地来此观光的,他们不像是第一次来,轻车熟路地便找着了门旁铁丝网的空隙,一个汉子一脚蹬着靠下的铁丝,一双大手将其完全撑开,“门”开了,待同行的伙伴全部进去之后,他朗声道:“快进哇!”我才如梦初醒,点头谢过了他的好意,钻进了冰和风的舞会。</p><p><br></p> <p>许多花岗岩被风活生生地豁开了一个个圆孔,当钻进去再看这世界时,便更觉得奇异、曼妙。</p><p><br></p><p>“鬼景”又如何呢?自有它的故事、它的逍遥。</p><p><br></p><p>门关了。</p><p><br></p><p>又开了。</p><p><br></p><p>一只有着黑斑点的野兔“倏”地跑过,消失在了这有趣的苍茫之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