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11年7月9日 </p><p> 依然是六点起床,女儿背英语,我去买早点。</p><p> 最近几天,西安一直比较凉快。今天是阴天,是一个很舒服的早晨,没有雨天的凉意,也没有晴天的燥热。早市上人不多,也无心浏览,早点都刚开张,我买了不同的早点:煎饼果子、豆浆、油条,结果一份也没吃完,中午我当午饭吃了。</p><p> 这是无数个平淡的早晨中再也平淡不过的一个早晨。女儿的每一个早晨就是在这样的平淡中度过的。平淡中女儿长了知识,长了身体,长了见识,也有了更多的依赖。<b>和许多家长不一样的我,在孩子面前没有激进的教育方式,没有中肯的谆谆教诲,只是在这平淡的背后默默地注视着,但内心却有着无尽的盲从。</b></p><p><b> </b></p> <p> 催促着她走出家门,去开始她新一天的学校生活。</p><p> 记忆里,我们这代人上学那会儿上的苦在生活上,在学习的环境上。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乡村,吃的是仅能解决温饱的饭食,教室里只有几张破旧的课座椅,有时被老师带到村子里的大榆树下读书写字;现在的孩子是锦衣玉食,现代化设施齐备的教室,高素质高水平的老师,但什么时候寒窗苦读是不能丢的。在苦中品尝甘甜,体会学习、生活中的乐趣,这样的苦乐经历才是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奠基石。</p> <p> 女儿走后,有些撑不住,就又睡了一会儿。</p><p> 九点出门,去看一个病人——我的邻居。辗转两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在西安对我来说出个门可真难。在医院呆了几个小时,又辗转两个多小时回到蜗居里,要在女儿放学前赶回家才行。</p><p> 路过超市,为她买了她喜欢的湾仔包子。</p><p> 下午六点,是重重的敲门声,女儿回来了。我急切地问她今天有什么收获,她总是说还行,不具体回答。说话又不在调上,我说她,她却说我没乐观主义精神。</p><p> 看到桌上的包子,这会儿才说了一句靠谱的话:“很贴心哟。”还问我出去干嘛了,我告诉她说是看崔伯伯了,她很认真的问我伯伯的病情,我说:“精神挺好的。”在我讲述的过程中,她接连问了几个“还怎样了”,是想了解更多的病情,虽然语言简短,但言语里透着关切,这种关切在心里,但还不知道用怎样的方式表达更真诚。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单调而又乏味,很少让孩子们参入家庭事务,从不知她们在对待人情世故中的表现,其实,是我们没去发掘其内心的情感成分而已。</p><p> 吃过晚饭,照例是本职工作,各干各的。今天是最顺利的一个晚上,十一点以前完成任务,很是开心。为今晚的乖乖女加油!为在成长中的女儿加油!</p><p><br></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后记:</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b><b>和同事们多次谈到现在的孩子怎么不知道感恩,怎么没有情感的交流,对世间冷暖无知无觉,只顾追寻自己想要的开心时光。但是,今天两次带有爱的表达方式,突然让我明白孩子们的成长不是在零碎事件的一瞬间成长起来的,而是在零碎事件的体验中,经历的积淀中成长的。我们不能就一件事来对评判孩子们的对错,来斟酌孩子们的情感。文中的崔伯伯是我们老家的邻居,女儿小时候,崔伯伯常常带她去玩,很是疼爱,这种留在记忆里的情感在以后的生活里是抹不去的。所以,后面虽然学业很繁忙,天气很炎热,女儿和我一起再次去探望病中的崔伯伯。</b></p><p><b> 忙碌而有压力的高考之路上,除了学习,让爱一路伴行,生活有了温暖,前行有了力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