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我的老师陶才碧

<p>  我和陶才碧老师的师生之情,还得从我上大学以前说起,我读初中时,因病加之家境困难而辍学,留在母校武汉一中图书馆当管理员。1962年,我24岁,才有幸以(高中)同等学历作为调干生进了华师,园了我的大学梦,这才得以与陶老师相遇、相识。</p><p>  在幽静的昙华林,在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环境中,我受到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老师们悉心教诲,它成了我生命旅程中一个新的起点。</p><p> 华师中文系诸多老师都是我做人、做学问的引路人,他们刻印在我心中,令我终身难忘,陶才碧老师就是其中之一。</p> <p>  陶老师1956年进华师,1960年留校任教,担任我们习作课的老师,她比我大不了几岁。她最初给我的印象是朴素平实、和蔼可亲,犹如自己的大姐。</p><p>  我只有初中的学历,除了写作基础差,错别字还特多,我对自己的学习信心不足。陶老师耐心细致地鼓励我,还邦我搞清楚错别字错在那里,要我把纠正后正确的写法多写两遍,以加深印象。</p> <p>  后来,有一次作文居然出了20个错别字,我丧失自信。但陶老师没有嫌弃我,她鼓励我,又要我把每一次习作的错别字列出来,正误对照,做成一个表,经常看一看。</p><p> 最后,在陶老师不厌其烦,耐心帮助下,我有了进步,不仅错别字大大减少,写作也有了提高,习作开始有了良+,优— 的成绩。</p> <p>  对学生要有慈爱之心,才会有耐心、细心,才会竭尽全力、不厌其烦;对弱势、后进、有困难的人,不仅不能嫌弃,而要亲近、鼓励,尽己之力,给与帮助。我从陶才碧和其他老师身上感受到的这些品德,深深地刻进了我的心中,潜移默化地对我以后的工作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p> <p>  毕业以后,华师中文系校友编辑出版【回望昙华林】一书,向我约稿,我当时就找出在昙华林上学的作文本,刚好有一篇陶老师出题为【校园春晨】的习作,就是写昙华林的,于是就以此交了差。我心想,这是当年一个刚进大学门的学生作文,不成熟不说,还带有些当年陈旧的观念,不一定能用,不想最后居然录用了。我想,如果其中有可取之处,这应该是陶老师功劳。</p> <p>  </p> <p>  陶老师教授习作课,当年我的作文本,纠正错别字的表格和自罚写的字,我一直保存着,五十多年了,多次工作变动、搬家,我也没有舍得丢弃,因为这里面浸透着让我永世难忘的师生情谊。</p> 毕业以后,陶老师和我们在一起相聚 <p><br></p> <p>  离开华师以后,为生活奔波,忙于工作,我和陶老师没有单独的个人交往,但是,校庆或同学聚会见面的时候,总是一见如故,像是有说不完的话,异常亲热,感觉我们的心永远是相通的。</p><p>  有一次同学聚会,我和陶老师坐在一起,促膝谈心,回忆当年在昙华林的日子,说到开心处,两个人同时放声大笑,肆无忌惮,忘了周围还有人,这个情景,当时被一个校友抓拍了下来,这一次,又被收录在薛晴编辑的【贺陶老师90大寿】的视频短片中,这張照片也就成了我不忘师恩,鼓励我树立信心笑迎未来的一个难得的纪念。</p> <p>  2020年的教师节即将来临,我把自己写的这两篇短文发到"华师网友“的微信圈,期盼陶老师能够看到,这是您的学生,现已82岁的弟子傅永昌,饱含感恩之心、送上的对您无限的怀念和真心实意的祝福,祝老师健康快乐,向100岁进军!</p><p> </p><p> 傅永昌 2020.8.21.</p>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