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谨以此文,以我最深的敬意献给故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修建青山口渡槽的父老乡亲们!!</span></p> <p class="ql-block"> 七律.重回青山口渡槽</p><p class="ql-block"> 少年学农青山口,</p><p class="ql-block"> 渡槽之上足迹留。</p><p class="ql-block"> 惊叹天河空中悬,</p><p class="ql-block"> 汨汨流水云里穿。</p><p class="ql-block"> 花甲重回故地游,</p><p class="ql-block"> 不见当年水哗流 。</p><p class="ql-block"> 忆往昔名扬神州,</p><p class="ql-block"> 父辈拼搏驱旱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者题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虽然岁月匆匆,时光如水,但青山口渡槽上“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建成”的字迹仍清晰可见)</span></p> <p class="ql-block"> 曾记否,1972年暑假前夕,作者所在的原孝感县孔砦学校,为了让学生们走出学校开门办学,组织了上小学三、四、五年级(还有初中一、二年级)的我们,前往距校三十余里的原孝感县涂巷区青山口(乡政府设此地,现是孝昌县周巷镇青山总支和青山村所在地)参观青山口渡槽。同学们举着红旗,一路欢笑一路歌地来到了渡槽,啃着干粮当午餐,观看了当时正在往我家乡送水的渡槽……岁月如斯,我心如故。四十八年来,在我心中仍魂牵梦绕着渡槽,父亲生前多次讲述当年他们辛劳修建渡槽的往事,在我脑海里多次浮现一串串问号(作者父亲当年作为大队干部带队参加了施工)……“渡槽还存在吗?还在把观音岩水库的水通过渡槽送水灌溉家乡的良田吗(我自1979年参军后,已离乡四十多年。)?渡槽下青山口小村变化大吗?还有机会故地重游见见这位乡亲们心中送水菩萨功臣的——青山口渡槽吗?”</p> <p class="ql-block"> 秋风萧瑟天未凉,荆楚高温仍热浪 。 庚子初秋,阵阵秋风仍未彻底吹散炎炎夏日余热,秋老虎仍赖着迟迟不愿归山。秋天是思念的季节,为了再见上这位已分别四十八年的老"故友"——青山口渡槽,释缓心中对它多年来的惦念之情。迎着早上冉冉升起的太阳,我和侄子从武汉驱车百公里,在孝昌县下京港澳高速后,在周巷镇北街头向左拐往青山口方向行驶。山区漂亮的红色旅游公路两旁,不知名的野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颜六色映入眼帘……二十多分钟后,我来到了久思的青山口渡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沿着青山口湾前的这座小桥,村民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幸福康庄大道!)</span></p> <p class="ql-block"> 下车后我来到公牧山东往青山口(湾)的小河桥边,当我行走在桥南边公牧山下青山河边坡坎地、那一块块黄灿灿沉甸甸的稻谷田埂上时,忽然一阵秋风吹来,翻滚的稻浪不仅一遍遍地吻着我的裤脚,而且还仿佛地正在向我弯腰点头和招手微笑——欢迎故人再来青山口!我站在渡槽的山脚下,仰望横跨在北起青山腰、南达公牧山彩虹般悬挂在天空中的渡槽,头上蓝天白云,槽下青山河河水清澈见底,潺潺流水中倒映出渡槽的雄姿。多年来让我铭记于心的渡槽上一边悬挂的“**********”和另一边悬挂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二十个大红字仍鲜艳夺目映入眼前,它再现了伟大的毛泽东时代人民热爱共产党,崇拜和忠于领袖的历史。我侧身依靠站在耸立的椭圆槽墩边上,用手一遍又一遍地来回抚摸着、历经岁月风雨后渡槽墩底部水泥砖上那石缝隙旧痕时,这一条条缝隙它仿佛正在诉说着在人民公社时期,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父辈们历尽艰辛修建青山口渡槽的一桩桩往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初秋蓝天下彩虹般的渡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作者站在槽墩底下,用手抚摸着墩上的旧痕,寻觅着当年修建渡槽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站在渡槽上,作者仿佛看到了父辈们当年在工地上埋头苦干汗流浃背的身影。)</span></p> <p class="ql-block"> 早在人类童年,在先民“逐水而居”的两千多年前,人类找到了驯服水的方法——从有水处调水到缺水地区,渡槽就应运而生了。心中升起红太阳,主席教导指方向。孝感儿女多壮志,青山脚下摆战场。为了解决原涂巷、邹岗等区农田干旱灌溉问题(现为孝昌县周巷镇丶邹岗镇),公元一九六一年,原孝感县委在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示下,组织了原涂巷、邹岗等区上万名公社社员在原涂巷区青山乡政府的所在地——青山口的青山与公牧山之间修建青山口渡槽。例如:原邹岗区所属的卢管、邹岗、周兴、太子、方集、西河、五桂七个公社农忙时安排部分社员上工地,农闲时组织全部社员参加工地施工(1975年撤区并社,邹岗区改为邹岗公社,原下属公社更名为管理区,现均己撤销,另单独成立西河公社,把五桂一并划入西河公社。)。拟将待修建的位于青山北部观音岩水库(1965年10月开工修建,1966年4月竣工,)的水,通过修建青山口渡槽引送到公牧山以南的几个区。广大干群挑着被子和大米,带着劳动工具从四面八方汇集青山口(我高中的同班曹x平同学的爸爸老曹当年作为邹岗区的水利专家参与了渡槽的全部技术指导。)工地上。 </p><p class="ql-block"> 在没有大型机械的困难条件下,大家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发扬与天斗与地斗人定胜天的愚公移山精神,用自制的“十”字型土搅磨当塔吊,把石料、水泥板一筐筐、一桶桶、一块块地吊上去,把河里的鹅卵石用人工一锤一锤地砸炼后,用塞子塞进槽墩底部处。原卢管公社土改老干部,驻工地带队的负责人之一孔书记,身先士卒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原周兴公社堰桥大队五小队队长老曾,在工地上重活累活脏活抢在前。原卢管公社民利大队党支部书记刘水清,这位省劳模带领广大社员干劲十足,在工地上拼命抢进度,比贡献争当先进。原周兴公社三合大队七小队社员杨宣厚,以工地为家,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参加施工的社员中,有正在热恋中的姑娘和小伙,有刚结婚的夫妻,有父子、婆媳……还有节假日前来参战的机关干部、学校老师和学生。工地上红旗飘扬,劳动号子震天,唤醒了沉睡的公牧山,让寂静的青山沸腾了!大家披星戴月采取三班倒轮流上工,斗志昂扬你追我赶比着干。社员们高唱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歌曲,工地黑板宣传牌子上贴满了各团、营用大红纸写好的"挑战书、应战书、请战书、倡议书和决心书(县指挥部对参加施工的各区社员编为民兵团,团长由各区区长兼任,各区对下属公社又编为民兵营,各大队为民兵连,小队为民兵排和班,实行军事化管理,目地是便于对施工队伍统一指挥和调配)。铁姑娘女子突击队,民兵尖刀排冲锋在前,共青团员、共产党员们更是一马当先……好一幅修槽大军敢叫青山低头,敢让观音岩水库的水随意流、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英雄画卷!各团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经常送戏到工地上(业余文宣队),以工地上好人好事为素材,用“三句半”和“快板”等节目慰问广大社员,不仅让大家苦中有乐,而且还以此形式来鼓舞大家的斗志。人们常说:有年轻人的地方就会孕育爱情的故事,虽然说修建渡槽工地上条件十分艰苦,但真爱从未缺席。虽然说干的是紧张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是这些并没有能阻挡住姑娘小伙们朝夕相处中“碰”出热恋的爱情火花。他们因修建青山口渡槽而相识结缘,渡槽成了他们的“媒人。”公牧山上和青山脚下,都留下了他们夜晚忙里偷闲约会谈情说爱的足迹!夏夜苍穹下满天的星星,秋天银河上皎洁的月光,见证了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他们的青山口渡槽之恋。他们用辛勤劳动的汗水,浇灌出了一朵朵圣洁的爱情之花,演绎了一个个清纯甜蜜的爱情故事!沧海桑田,流年似水。作者老家邻村里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一位叔叔和婶婶,当年他俩虽然来自不同一个公社,但因在工地上相识相恋后结为夫妻。他俩每每向晚辈们讲起他们为了抓紧施工移风易俗,不回家办喜事(孝感乡俗称婚礼为喜事),选择仲冬在工地借住的农家里举行简朴的婚礼(工地食堂炒了几个豆腐,千张等小菜,还有热心的房东拿出花生、炒米糖招待捧场的乡亲们。),区民兵团长到现场当证婚人故事的时候(即区长,婶婶至今仍保存着叔叔当年恋爱时送给她的早已泛黄的小手绢礼物),夫妻布满沧桑和皱纹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社员们的脸上渐渐的消瘦下来,手上青筋凸起清晰可见,手虎口上裂开了一道道血口,眼里布满了一处处血丝。换来的是槽墩在一天天增高,工期在一步步推进……不论是骄阳似火的盛夏,还是寒风凛冽的隆冬,他们都坚守在工地上辛苦劳作,他们的心愿就是渡槽早日建成送水,五谷丰登后多为国家交公粮,让后辈们不再为干旱缺水而发愁。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愿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修建渡槽的父辈们就是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再忙再累他们从未叫过苦喊过累!</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无私奉献,能够全然凌架于物质之上。因为只有这种精神的存在,让我善良勤劳朴实的故乡父辈们,经过几个春秋的苦战,终于创造出了中国农民用双手一锤一钎修成的"人造天河"的举世奇迹!青山口渡槽与其说是用卵石和水泥筑就的,还不如说是我的父辈们用血和汗水浇灌铸成的。它彰显了六十年代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赤县农民,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以上照片源于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位就是作者采访的已年过八旬的原卢管公社大路大队,曾参加修建渡槽的老社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九六六年出生和渡槽同龄的侄子站在渡槽中脸上露出了微笑)</span></p> <p> </p> <p class="ql-block"> 天高云淡,碧空如洗。我站在距地面42米高的渡槽上,真想撕朵天上的白云揩揩汗,靠近太阳点支烟。俯瞰渡槽西边,山下村民们的一幢幢小洋楼格外俨然,阡陌纵横,秋风中金色稻浪翻滚。山坡上梯田层层,茶园绿油油……这美丽如画的风景让我心旷神怡。正如宋代诗人欧阳修描写的: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我在渡槽上走了两个来回后,从青山入水口处下了渡槽,在村口一间临街门面里,正遇上一位老翁(见文中照片),在和他交谈中得知老翁今年67岁,是青山口湾里土生土长的人,他对当年耳闻目睹修建渡槽的往事仍记忆犹新。他看到了;工地上男扛石头女挑沙,他看到了;夏天烈日炎炎下,社员们汗流浃背搬水泥,他看到了;在凛冽北风中,从做的土“十”字搅磨上,往上面吊水泥槽块的推磨人个个冷得直哆嗦,他还看到了……他听到了;凌晨带队干部喊社员起床“出早工了,出早工了”的叫喊声,他听到了;工地上“一二三、加油、加油”的劳动号子声,他听到了;住在自己家里的社员,因在工地上十分劳累,下工后进门就倒在床上睡觉的打呼噜声,他还听到了……老翁还告诉我,不知什么原因渡槽已经没有送水了(告别这位老翁的时候,他得知我是邹岗人后,他讲当年参加修建渡槽的社员中有个叫水生的邹岗人就住他家里,要我帮他打听一下这个人音信。)……时光荏苒,岁月悠悠。如今渡槽这位“老人”,默默地矗立在两山之间,静静地目跳着这日新月异的世界,只有吹过来的秋风,偶尔传播一下它曾经的灿烂和辉煌。这不,仅原邹岗区下属的周兴,卢管等七个公社在干旱年份几万亩农田的灌溉和七万多人的饮水都是来自青山口渡槽送的水(还有其它区和公社、乡)作者所在的村还在由青山口渡槽送水经过孔砦村的水渠附近,扩建了一个叫“瑶塘”的当家大水塘,专门储存接转从青山口渡槽送来的水。喝着渡槽送来的水长大的我,再观渡槽的此刻是心潮涌动;青山口渡槽不仅灌溉了万亩良田(总灌溉面积:10.5万亩),而且更让后人们见证了毛泽东时代父辈们兴修水利的丰功伟绩!我们要永远铭记和传承父辈们修建渡槽时的无私奉献精神!他们犹如公牧山下小河滩上的一棵棵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卑微默默无闻。虽然渡槽上没有刻上他们的名字,但他们从不计较,从不抱怨,从不争名利。这就是中国农民坦荡无私的博大胸怀啊!曾记得著名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老叟的我今天为什么再观青山口渡槽?因为我对它同样爱的深沉。今天我为什么撰文写父辈?因为他们值得我们讴歌和赞颂啊!他们满满的正能量更值得我向世人弘扬!他们有一个伟大共同的名字:农民!世界名人爱因斯坦说:“个人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我作为他们的儿子,不仅被父辈们在修建渡槽水利工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而深深感动和敬佩,而且为此还感到特别骄傲和自豪!古人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作为享受“乘凉”的后人,我们要永远感恩他们!在此,我发自肺俯地为当年他们的奉献精神点个大大的赞!!向他们真诚地道一声:谢谢您们——我的父老乡亲!尊敬的父辈们:在这里我还要告诉您们,您们的名字将永远烙印在我们心中!青山不会忘记您们!公牧山下小河不会忘记您们!历史不会忘记您们!共和国不会忘记您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 作者与青山村当年修建渡槽见证人的老翁正在交谈中,左系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犹如天空一道彩虹的画面——青山口渡槽,她不仅是孝感的骄傲,而且还更彰显了故乡人民昔日的丰功伟绩!)</span></p> <p class="ql-block"> 青 山口渡槽于一九六六年建成送水,全长410米,最大槽墩高42米,厚度5厘米,灌溉面积10.5万亩。是当时湖北省最薄的深度型渡槽,到目前为止仍还是湖北省之最,它与著名的红旗渠一起还荣登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闻名全世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挥毫泼墨情深深,眷恋家乡意浓浓。孝昌籍某部退休上校,军旅书法家叶梓琴为作者撰写的《青山口渡槽抒怀》文章题字。)</span></p> <p class="ql-block"> 正午太阳一动不动地高悬在当顶,青山、公牧山满山绿树在秋风中摇曳,仿佛正在欢送我们返程。临别前我从青山上采了几朵菊花,摆在渡槽入口的槽墙上,心中默默对“故人”渡槽承诺:待到来年初秋日,吾还来献菊花!乘着秋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青山口渡槽。</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注: 中国国家地理上青山口渡槽照片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简介和封面截屏均源于网络,有关原邹岗区、社撤并及滑石冲水库、观音岩水库的修建时间均源于原孝感县志,孝昌县大事记网络资料,上述资料中如有侵权联系删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注:文中部分照片由刘春华提供,文中提及的孔书记、省劳动模范刘水清、曾队长、杨宣厚均由他们的子、女提供写作素材,在此,作者向文中被采访的二位老人和各位提供素材、照片、书法者一并致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和引用本文内容,侵权必究。)</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该渡槽于2024年8月22日拆除,渡槽由此将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虽然它已灭迹不复存在,但是,修建渡槽的历史已载入史册,一代人的奉献拼搏精神永恒!</p> <p class="ql-block">(图片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