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个人最美的姿态。在漫漫假期中,大马小学的老师们也做好了"充电"准备,开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假期模式。 </p> <p> 假期期间,语文教研组共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旅》,行走在这条文脉之上,领略文字的伟大,虽从不曾妄图将自己与文脉相接,但却深深地明白,文字仍在,文脉永存。</p> <p> 余秋雨的《中国文脉》,全文近3万字一气呵成,粗线条概括了中国文化(以文学为主径的小文化)的经脉。余秋雨先生的文化眼光、概括力和艺术感觉都是超常的,表达力更是因此文章写得中气充沛、淋漓酣畅。而这种驾驭历史、囊括文化、指点江山、评判古今的做法,没有宏大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鲜活的欣赏力与聪颖的表达智慧,也无法奏其功。</p> <p> 以下是老师们的阅读心得,一同分享!</p> <p> 文脉,以人文脉,作者在严格的等级审视中,梳理了一条清晰的文化脉络,正如余秋雨先生说:等级是文脉的生命。中国文脉开篇定义:中国文学几千年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期待文学、等级、生命、审美和潜流的完美诠释。</p> <p> 闲来翻看余秋雨《中国文脉》,不得不说,书中个人观点过分鲜明,初读一二章,和某人初读是有同感的:显然没有《南渡北归》的客观、大气和深刻。然而,每一部作品,我们都应怀敬畏之心,以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态度对待。只有放下傲慢与偏见,方能理解作者的精髓。其以散文笔墨写厚重的中国历史文化,脉络清晰可见,读来通俗易懂,不正给了我们了解灿烂星河里历史文化的敲门砖吗?</p> <p> 当我们走进余秋雨老师《问学》时,余秋雨先生的不少观点不仅给我了醍醐灌顶的启示,而且让我们看见了一条条理清的中国文化史的脉络,以及中国文化人的那种饱含诚恳的沉郁苍凉的面容,更让人听见了中国文化人的高歌挺进。正如余秋雨先生《问学》封底而言:什么时候才能用一种真正的汉文字之美,用一种文化的表述美的方式,来传播文明的话呢?真值得大家思考。</p> <p> 就像余老师说的那样,我们来背吧,请帮帮忙,托一把,扛到我的肩上。作为龙的传人,有些责任,与生俱来。</p> <p> 阅读带给我们的不是表面的外在的成功,而是内在的优秀,当你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当成一种像呼吸一样自然的生命状态时,阅读就融入了你的生命。</p> <p> 亲爱的老师们,就让我们沏一壶清茶,读一本好书,在淡雅美好的时光中缓慢而优雅地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