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越古韵

骆越王子

<h3>一、宝剑重现<br></br>一个深秋的午后,一行人走进百墓村的后山谷。百墓村因村后有一个不知名的大墓而得名,百墓村即墓口村之意。墓主何人,什么年代,没有人知道,据村里老人传说,这是王者之墓。对于各种各样的传说,村里的中老年人,尤其是年轻人都不会放在心上。而在报社干了几年的“蛇老”(谢老师)认为,这里肯定是风水宝地,有王者之气,于是,约了测绘学院的黄教授前往要为老父点一手宝地。一行人沿着山路爬到半山腰,只听见黄教授“哎呦”一声,扑通一下摔倒在地,“蛇老”跑过去一看,只见黄教授抱着脚直啰嗦,痛得脸都扭曲了。司机小李解开黄教授的鞋,只见一根长竹刺穿破教授的脚,鲜血直流。“蛇老”在石头边摘了几片野草,放在嘴里嚼了几下,敷到黄老的伤口,立刻止住了血,只见黄教授拿起竹棍敲打路边的平地。“天意如此,“蛇老”父亲的宝地就是这里葬了这手地到蛇年,蛇老一家会枝叶并茂,喜忧参半。”司机小李心想,这还叫宝地吗?还是个喜忧参半!当大家都忙着给龙穴盘土时,黄教授又“哎呦”一声,吓得大家全身发毛。黄教授不顾脚痛,爬到离地不远的小山洞边,一边跪拜一边“哎呦”,“小李”快来帮忙!小李爬过去一看,只见黄教授手里抱着一把石剑,约九十公分长,宽约三十公分,石剑上刻着稻橞。据黄教授说,这是一把祭祀剑,大概有六千年的历史。沉睡了几千年的石剑,在这秋天的午后重现江湖,这里面都藏了怎样的秘密呢?<br></br>望着血红的晚霞,蛇老陷入了沉思。小时候三叔公讲古时经常提到这个神秘的地方,因为村庄就建在墓口,所以村庄就命名“百墓村”,“百”壮话的意思就是“村口、岸边、山口”之意,“百色”就是洗衣的岸边,北海,就是海岸边。现在很多人缺乏民族常识,经常讲出笑话,有的官员甚至曲解各地地名,非常可悲, 三叔公说,村里的老人曾经听到山谷里传出歌声,或者狗叫声,小孩哭声,特别是三月三,七月十四前后。蛇老当时还小,大白天不敢一个人进入大墓山谷。<br></br>这是谁的墓呢?这是蛇老几十年来的心结。小时候经常到三叔公家听故事,他讲得最多的是 岑逊王、“丫浩”、“丫浦”<br></br>岑逊王是骆越民族的第三代王,第一代是布洛陀,它起于右江流域至云南,贵州一代,第二代王是布伯,主要活动范围在左江流域,第三代王是岑逊王活动范围在红水河流域,第四代王是骆越王,在大明山脚建立了骆越古国,大约在前1520-前1310年,开始兴建,属于商中前期。形成于前1046年武王姬发建西国年代。距今已有3200年的历史。而岑逊王作为骆越王的先祖,距今大概有六七千年。他建立的王城有定罗城,天峨寨、皮城头。</h3></br><h3> <h3>6000年前的一个夏天,连续干旱60天,滴水不下,岑逊王绑在腰间的牛皮发出阵阵恶臭,除了皮城旁的寿泉还沽沽的冒水,甘罗区域内的其他泉眼已经枯竭。因此有上千人举着竹筒在寿泉排队取水。午时,烈日当空,烦躁不安的岑逊王扯掉拦在腰部的臭牛皮咕通一声,把自己赤条条的沉进寿泉里。而排队取水的民众则退后三十米跪在地上膜拜岑逊王。去年以来,岑王不听雷王的劝阻,在南朱省峰大练青牛阵象阵,狮虎阵,以图对抗天兵天将,在三月初三那天兵天将的一场较量中,岑逊王的猛兽阵击败了天兵天将的三次进攻,双方血流成河,血从甘罗地下河流到下游,给200多公里的大河全给染红,后人称做红水河。天帝派雷王督战,雷王见无法阻止岑王的杀戮,便连放九百九十九个天雷,想把岑王的兵马兽阵一举歼灭,谁知岑王带领队伍躲到地下河去躲,雷王的巨雷只把山川炸成一个个天坑把二十五公里的甘罗河炸出九个天窗。天帝恼羞成怒,下旨龙王,如岑逊王仍不思悔改,九九八十一天不准降一滴雨,地水除寿泉外,其余的泉眼不准冒泡。整整六十天了,泡在冰泉里的岑逊王看着天上的烈日,突然打一急灵,猛的抽身上岸,大踏步走向驯兽场。他赤身裸体的一屁股坐到驯化石上,面朝南方,闭起双眼,这一坐,便是七七十四九天,岑逊王不吃不喝,头象、二象、猛狮、神龟、太岁猴、獠牙猪、矮脚马也不离不弃,时刻相守。岑逊王终于在第四十九天,感动天地,悟道升天。跟他厮守的大象、二象、猛狮、神龟、太岁猴、獠牙猪、矮脚马也跟随升天,和岑逊王一起化作一座座圣山留守在甘罗河畔。从此甘罗河地区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五千年前,岑逊王的后代从岑逊王在寿泉中看着太阳的那一眼得到启发,不断的派人往东追寻太阳升起的地方,直到三千五百年前,岑逊王的玄孙骆越王征服了周边所有部落,在甘罗河的东边,岜是山(大明山)山脚建立起方国,雄霸一方。<br></br>岑逊王坐化升天的那一天,一条巨龙从甘罗地下玄宫飞到天上,在甘罗河的上空盘旋九十九圈,然后盘绕着岑逊王、圣山、狮山、龟山、象山三天三夜,流泪不止,龙头在现在永州镇三村村龙盘屯磕出一个坑,泪水沿着坑口冒出地面,几千年来没有停过。流出的泪水就是现在三村龙盘屯的蟹泉,也称亚婆泉。岑逊王坐化后,甘罗河地区的九百九十九个泉眼全部都冒出清泉,清泉旁的野生稻长势喜人,鹭鸟声欢叫不绝,在岑逊王坐化后的一千五百年里,骆越族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往东迁徙、、、、、、</h3></br><h3> <h3>二、南朱雀</h3></br><h3> 朱雀峰坐西南朝东北,朱雀峰上有朱雀鸟,南朱雀也称天命玄鸟凤凰。朱雀峰右侧是寿泉,左侧是福泉,福寿两泉流出的水汇成宁寿河,缓缓向东流去,并在离福泉不到两公里的地方绕成一个太极,然后环抱龙母庙,流入甘罗河。岑逊王坐化后,南朱雀鸟从朱雀峰飞起,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飞去,最后停留在岜是山(大明山)。骆越后裔都把南朱雀当作岑逊王的化身,不断的往东迁移,去追赶太阳,追随王的踪迹。由于对南朱雀的膜拜,岑逊王的子孙变成了最强大的鸟族,就是后代称的骆越族,骆越壮音就是鹭鸟,专吃水稻,骆越民族也正因为听到鹭鸟的叫声才发现了野生稻。甘罗地区(现在的永州、周鹿两镇)周鹿镇的地名壮音就是鸟王(即骆越王的意思)周、召、皂、朝、赵音都是王的意思,甘罗地区有皂皮、皂来、皂马、皂局、皂老等几十个地名,都是以王音命名分布在古道旁边的。<br></br>天命玄鸟不停往东飞,于是有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br></br>骆越后裔继续往东,从大明山北面进入宾州盘地、玉林盘地,然后到达广东地区,被视作南越,进入江西,形成后来的干越,从江西进入浙江一带的越人形成了於越,於越在太湖平原,宁绍平原创造了灿烂的良渚文化。向正东方向迁徙的越人进入了福建,形成了闽越各部。一些学者从文化遗传Y染色体入手,调查了骆越后裔壮族各个支系的DNA,发现壮族支系父系遗传结构体现 出以 红水河土语区为中心从东往西的梯度变化过程。<br></br>岑逊王作为龙母最得力的护法,镇守一方的大力神,他坐化后,骆越祖母王龙母伤心不已。龙母虽隐居巴是山(大明山)上千年,表面不问世事,其实在为鸟部落在大明山等骆越地域收服各部落做了大量的工作。她用几十年的时间来驯化特掘(蛇龙部),于是有了特掘认母的故事。<br></br>在随后的几百年里,龙母不断的驯服牛部落、马蜂部落、蛙部落、羊部落、蚊部落、花部落和雷部落,为后世鸟部落王孙骆越王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br></br>岑逊王坐化后,南朱雀东南飞,在甘罗地区,没有了 约束大鹏金翅鸟和孔雀兽性大发,不断的攻击龙部及人类。全翅鸟嗜龙成性,孔雀生性凶残,刚刚成为龙母的祖母王不可能坐视不管,于是从大明山回到了甘罗地区,带着女王圣母的光环,接过了岑逊王的使命和重任,继续管理红水河,左、右江流域,往南直至南海。<br></br>朱雀峰对面耸立着金翅峰,孔雀谷在天鹅塞上。龙母回甘罗后,首先在金翅峰左侧的女娲山云深洞置放一块番天印,女娲山至南朱雀峰一线为界,金翅鸟不能超越。因为女娲山对面是龙王的九条幼龙,正在接受龙母的驯化。三千五百年后,商周大战,老七狴犴 成为九龙岛四圣三一王魔的坐骑(王魔封神后成为凌霄宝殿的四大天王之一), 在佛教进入东土后成为佛祖的坐骑;爱吃龙的金翅大鹏鸟,在后世成了佛祖的大舅父和护法,他就是后来的韦陀菩萨,而他那凶残成性的妹妹因跟佛祖的一次大战中吞下佛祖而被尊为佛母。从此西传佛教在东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形成儒、释、道三教齐兴盛的局面,三教逐渐形成中华传统的文化的三个支柱,并不断的发扬光大。南朱雀往东飞的第一站是大明山,第二站是江西,第三站是浙江太湖平原,第四站是洛阳。白背青牛及兽阵:象、虎、豹等禽兽也一路跟随骆越后裔向东移。但这一走,就走了近三千多年。</h3></br><h3> <h3>三、稻神<br></br>7500年前。龙母在骆越祖山(大明山)区域是以一普通妇女的身份出现的。当时人们称她亚浦。亚浦所在的村庄叫罗波,村旁有一深潭,叫罗波潭。亚浦是个寡妇。亚浦经常到野外挖野菜。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她在挖野菜回来的路上,看见一条身上发光,长得很奇怪的小蛇,蜷伏在路边快死了。她可怜小蛇,就捡回家洪暖,喂它吃东西,小蛇慢慢恢复了元气。<br></br>亚浦把小蛇养在家里,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护理它。小蛇渐渐长大了,亚浦的茅棚已装不下它,尾巴往外面伸出一大截。亚浦告诉小蛇,只有砍去一截尾巴才不会越来越长。小蛇点了点头,亚浦就拿起石刀砍断了小蛇的一截尾巴。小蛇终于变成了秃尾巴的蛇。壮语的秃尾巴叫做“掘”,亚浦于是给小蛇起名叫“特掘”,人们按照壮族习惯把“亚浦”叫“乜掘”(乜壮语中是母亲的意思)。<br></br>“特掘”的尾巴虽然不再加长了,但身体越长越大,茅房快被挤破了,吃的也越来越多,实在难以再养,“乜掘”只好把它放到河里去谋生。<br></br>“特掘”走以后,亚浦的门前常常会莫名其妙的出现鲜鱼和鲜果,人们都猜测是“特掘”送上门的。亚浦的生活慢慢的富起来,成为人们崇敬的仙婆。<br></br>冬季,最难熬的季节终于到了。男人们上山狩猎常常空手而归,储存在岩洞里的果实大部分已经腐烂,饥肠辘辘的达兰和哥哥姐姐蜷缩在茅草床上,眼巴巴的望着雨雪纷飞的洞口。夜幕降临之时,男人带回一大块肉,这让孩子们呼呼雀跃。他生起了火,把肉烤熟给孩子们吃。这是族里一个男子的肉。他在狩猎时摔下了山崖意外死去,于是人们把他身上的肉剥下来分而食之,留下骨头肢解埋葬。为了活下,在这样的季节里吃人葬骨在当时极为平常之事,也是面对恶劣环境下的无奈之举。后来,又一次东灵家修茅房,众邻来相帮,大家又饿又累,都想杀东灵的老父老母,让大家饱吃一餐。当他们拿刀要杀东灵的老母时,老母求饶道“我还能缝缝补补呀!”人们转而拿刀转向老父时,老父跪着求饶道“我还能上山砍柴呀!”尽管东灵父母苦苦求饶,人们还是执意要杀。这时东灵从野外回来,坚决加以制止,并给大家讲述了目睹母牛艰难分娩小牛的情景。教育大家体恤母亲生育的痛苦和养育之德。众人深受感动。最后,东灵说,等牛老了以后再杀来招待大家。后来,东灵母亲死了,他就把母亲藏在树洞了里。从此以后人们再也不吃人肉了。<br></br>难道人类在饥寒交迫的时候就没有选择吗?死神在冬夜里徘徊,他们怎么熬过无数个这样的冬日?<br></br>一个意外的发现拯救了他们,一年秋天,出去采集的亚浦注意到,河滩上飞来成群的白鹭鸟,当时人们叫它们骆鸟,把骆鸟吸引过来的是一丛丛野生稻橞,鸟儿都在争机叮啄那些掉落在水面上的金色草籽,当然,亚浦一开始并不知道这金色的草的名字,也不知道它们是否有毒,亚浦发现骆鸟吃了以后安然无恙,于是也把几颗金色的谷粒放进嘴里尝了尝。包在外面的壳口感并不好,然而里面包裹着白色籽粒却清香可口。亚浦把它们带回家装在石碗里,尝试着放在火上煮,很快煮成了带着谷壳的粥。尽管谷壳很扎嘴,但是里面白色籽粒却变得松软可口,亚浦高兴的吧她的发现告诉了族人。由于这种“草籽”数量众多,生长集中采摘容易,而且人们发现把它晒干后可以储存过冬,很快它就成了家里必备的食物之一。野生稻是多季生植物,第一季开花结果之后,往后几季它还会重新抽橞。另外,野生稻主要依靠地下的根茎来繁殖,就算把野生稻的稻橞收光,只要还留有根茎,它就不会灭绝。这对亚浦他们来说是好事。每到收获季节,只要到沼泽地去,总能背会几捆野生稻。野生稻的种子也能传宗接代。野生稻成熟之后,稻谷会自然脱落到水里,孕育新的生命。然而这个事实被水掩盖了,一开始骆越先民并没有发现这个秘密,他们认为野生稻的生长完全是神灵的旨意。<br></br>金色的稻田里,亚浦带着几个孩子用蚌刀开心的收割着野生稻橞。一群鳄鱼寻声而来,它们凹凸不平的褐色脊背,跟泥浆融为一体。人们都沉浸在从天而降得喜悦中,谁也没有注意到危险正在逼近。达三的姐姐达二发现了一丛长得十分茂盛的野生稻,她情不自禁的走过去,正好映入了一只鳄鱼狰狞的眼睛里。鳄鱼张开血盆大口,仿佛一个死亡的黑洞将达二吞噬。亚浦听到达二的惨叫声已经来不及了,只能看着水中泛起的血色,更多的鳄鱼闻到血腥正从四面八方不断赶来,族人只能拖着歇斯底里的亚浦忧伤的离开了田野。<br></br>要知道,当时沼泽地里不仅</h3></br><h3>有鳄鱼的威胁,烂泥潭也是一个杀人的恶魔。虽然明知沼泽中掩藏着巨大的杀机,可是为了生存,族人们不得一次次的冒着生命危险去采摘野生稻,一次次付出生命的代价。亚浦也为因采集野生稻而牺牲的部分子民伤心不已,她带着部族老少来到沼泽旁,向着野生稻跪拜,祈求它们生长到没有鳄鱼,没有陷阱的地方。<br></br>死亡固然令人恐惧和难过,而活着的人还要坚强的活下去。翻过几座大山,继续往西走,她带着部分子民来到了甘罗地区,找到一个新的岩洞住下来。就在亚浦和族人陷入绝望之时,一群白色的鸟鸣叫着划过天空。亚浦抬头望着它们,若有所思。没错,野生稻是骆鸟最喜欢的食物,在骆鸟降落的地方一定会有野生稻。亚浦带着几个男子跟踪骆鸟飞行的方向寻找,终于发现一大片沼泽地,无边无际的金色稻浪在沼泽地里随风摇摆,成千上万的骆鸟在稻浪上盘旋欢叫。亚浦和孩子们匍匐在稻田边虔诚的膜拜,怀着无与伦比的兴奋和对神灵的感激之情。她发现这个地盘叫甘罗盘地,绵延上百万亩。这是6000年前的一个秋天。而骆越先族的另一支则从大明山沿罗波进入罗圩盘地,最后达到隆安那桐,进入隆安盘地。在丰收的稻田旁,人们把稻橞 编 成的花环献给他们的女首领,亚浦也高兴的把花环戴在头上,人们欢呼着把她抬起来巡游,并尊为稻神。直到如今,武鸣、隆安、马山等地仍保持着这一传习俗。<br></br>如今,水稻已经成为全世界30亿人口的主食,一碗白米饭吃起来如此的天经地义,然而有谁知道最初那些为了采集野生稻而付出生命代价的骆越先民,那群匍匐在沼泽边虔诚祈祷野生稻能够插起翅膀飞回山洞的人们。<br></br>骆越祖先首先在广西的珠江流域,沿用当地的野生稻,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驯化出了粳米,随后往北逐渐扩散。而往南扩散中的一支,进入东南亚,在当地与野生稻杂交,产生了灿稻,这就是著名的“占城稻”。 占城稻在宋代被引入我国,成为我国水稻主要的当家品种,实际上也是起源于骆越故地。</h3></br> <h3><a href="http://h5.qzone.qq.com/feed/visitor/1491577883_2_1461846839__1461846839/feedvisitor?hostUin=1491577883" target="_blank">浏览1159次</a></h3></br> <a href="https://h5.qzone.qq.com/ugc/share?sid=&sharetag=230D30652D50ECDD0AC7ABD06DEBF48B&bp7=&bp2=&bp1=&_wv=1&res_uin=1491577883&appid=2&cellid=1461846839&no_topbar=1&subid=&g_ut=3&from=timeline"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h5.qzone.qq.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