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969年初,遵照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的指示”。我加入了上山下乡的行列。来到了尚义县八道沟公社七甲山大队杨达营村。</p> <p>刚下乡时,我们很不适应,也很无知。由原来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变为了既要下地干活,又要自己做饭。农活我们也不会干,一切都要从头学起,社员们对我们不错,教我们种地,锄地,割地等一切农活。</p><p>春天没有蔬菜,盐水蘸莜面,是小队长把种地的土豆种子拿给我们。刚学锄地时跟不上趟,是大队书记对社员讲,“要接接我们。还说,你家的女女出嫁了,你还哭,还想,还怕她不适应,况且人家知青从城市来农村,初次干农活”……听的我心中十分感动。农村生活虽然艰苦,但是确实也磨练了我们。</p><p>至今我仍清楚的记得,春天植树时,沙尘暴遮天盖地找不到路,是老队长带我们到车马店避风;灶火不旺,是保管员扒开炉灶又重新按装;冰天雪地外出开会,是老队长给我拿来狗皮大衣御寒。</p><p>我忘不了夏天锄地时,腿跪在地上咯的伤疤;忘不了躺在地里,疲惫的找精神的无奈;忘不了秋天割地的腰酸手痛,莜麦芒子扎的刺痒的难受;忘不了第一次赶牛车,用草吸引牛向前走的尴尬;忘不了烧火不会使用风匣的难堪。</p><p>我仍然怀念,试验田的莜麦飘香,胡麻花</p><p>蓝色绸缎般的舞动;怀念那袅袅的炊烟,那担水的山间小路。怀念那马车在冰天雪地中奔驰的感觉;怀念暴风雪中迷路时社员留我们吃饭,那莜面鱼鱼的香甜。甚至于怀念烧火时用的铁匠炉的风匣。</p><p> 69年下乡时的照片。</p> <p>下乡的那年冬天,我被抽调了到省地县三级工作队,进驻大苏计公社郝家营大队。吃派饭,住大队,白天和社员一起挖地道,铡草料,晚上组织社员开会,读文件学习。经常脚踏茫茫雪地步行十余里到公社开会,鞋后根沾滿雪冻住变成了高跟。晚上睡觉带帽子口罩,第二天眼睫毛上全是霜雪。还经历了冷下30多度时坐马车几乎冻彊的感受……并一度落下,一到冬天就冻脚的毛病。</p><p>工作队结束后大队让我担任会计,团支部书记。作为公社知青代表,参加了县里学习毛著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进行了大会发言。并推荐到地区,出席学毛著积极分子大会。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70年11月我被推荐来到张家口医专学习。两年的下乡劳动,和社员们结下了很深的感情,临行时,社员们纷纷来送我俩人。有的甚至抱着孩子,跟随马车,送出了二里多地,坝上农民的那份纯洁质朴的感情,使我至今难以忘怀。</p> <p>这是医专毕业照片</p> <p>光阴似箭,日月如飞。不知不觉中,从上学,工作,异地调动,退休至今已渡过了五十春秋。闲来无事,静下心来,回想往事,历历在目。尤其是下乡插队这段经历更是刻骨铭心,难以忘记。几次都想回去看看这块曾经劳动过的地方,看看曾经帮助过我们的淳朴的农民。不管老人们是否健在,只要双脚踏上这块土块,看看五十年七甲山,杨达营岁月沧桑的变化,也了却我的心愿。今年愿望终于实现了,老伴亲自开车专程送我重返杨达营。</p> <p>这条柏油路向北是通往杨达营村,下面向南通往滩里的土地。</p><p><br></p> <p>这是道路两边的庄稼地,今年雨水多,庄稼长势很好,郁郁葱葱。由于气候变暖,坝上也能种玉米了。</p> <p>我们把车直接开到杨达营村山上,山上有很多风力发电机。</p> <p>从山上俯瞰村庄和滩地,村庄的房子全都是红砖红瓦,在绿色的田野上分外鲜艳。滩里的风电机林立。蓝天,白云,绿地,红房,高耸的风力发电机,构成一幅别有风趣的画卷。</p> <p>下山来到了村中,迎面来了一个20岁左右的青年。忙上前打听村里的老人,他竟然一个也不知道。唉,真是斗转星移,时间过的太久了。无奈,我只好敲门询问,是一位60岁左右的妇人,我们走后十年嫁过来的,但是对滑德雨,刘金等老队长,她都知道,并由她带我来到了原来我们的住房。</p> <p>这是我们住房的后墙。我们的房子是坐落在坡地上,房后是村中的一条主路。后面的山墙原来离地面约有60公分,现在也就是40多公分了。</p> <p>我们住在老队长滑德雨家。一堂两屋,东边的屋子有两间房大小。窗户按的是玻璃房子宽敞,亮堂,向阳也暖和,他家大小六七口人住在里边。</p><p>中间的堂屋,后面放着一个柜子,放着杂物。堂屋不大,冬天冷的时候,堂屋就是猪的卧室。</p><p>我们六个女知青住在西边的一间小屋里,窗户是旧式的纸窗,由于靠西边墙,房子比较黑暗,当时没有电,晚上我们围坐在煤油灯下,看书,聊天,织毛衣,每个人的鼻孔都是黑黑的。现在看看这间房也不过十二三平方,即是厨房,又是卧室,真不知当初怎么住的?</p><p>现在已是危房,房前及堂屋都用木棍支着。</p><p><br></p><p><br></p><p><br></p> <p>左边那间是我们住的房子。</p><p>第二年春天队里给我们盖了新房,一堂两屋,干净明亮也宽敞,我们四个女知青分住两屋。</p> <p>老队长家的两个大红柜依然摆放在后墙。</p> <p>前面的房子是小学校,当年孙如芳曾在这儿教书。</p><p>后面大树的位置就是当年给我们盖的新房,知青们都走了,房子也拆了。</p> <p>老队长,滑德雨的大儿子滑青今年也六十八了。</p> <p>路上遇到滑青,虽一时没认出,但見面仍很高兴。滑青向我介绍了村里情况。当年熟习的老队长,民兵连长,保管员,付队长等人都已去世。其孩子大都外出工作,或打工。现在村里的不过50多人。滑青还一一道出六个女知青的姓名,还知道几个人的工作,知道其中一人已去世。并询问赵×,扆x在哪儿?干什么等。</p> <p>西队的老陈。</p> <p>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养羊。房子前面不远就是羊圈。家中重要的经济来源。</p> <p>这曾是从七甲山到杨达营山坡上的一条小土路,只能走人。道路崎岖不平,中间还有一条沟隔断小路。沟上边曾盛开一片紫红色花,社员叫它喝酒酒花,上医专后才知学名益母草,是一味妇科良药。如今小路变宽但仍是土路,两边是高大的杨树,已成荫。</p> <p>村口</p> <p>村口</p> <p>风电按装的离民房很近,有的不到300米,这是整村搬迁的主要原因。</p> <p>除了养羊外出务工,村里边还种莜麦,胡麻等农作物。这是村边上的田地,胡麻,莜麦,土豆长势喜人。</p> <p>令我十分欣慰的是,当了21年,现今90岁的老支书陈志还健在,身体状况良好,并且头脑清楚,记忆力强。他说出不少知青的名字和他们后来的工作。他还知道我上了医专,以为我在医院工作。谈起往事都很兴奋。并告诉我现在村里人生活很好,家家有存款,最少十大几万,多则百万以上。杨达营村因风电的原因,今年秋后要整村搬往县城。</p> <p>这是老书记的家,普普通通的农家院。</p> <p>书记家中贴有主席像及年画</p> <p>和老书记合影</p> <p>和老书记及女儿合影。</p><p>家里陈设简单,仍是六七十年代的陈设。但朴素干净。</p> <p>我们已走出院子,老支书仍站在房前。</p> <p>这是我离开七甲山,杨达营五十年后的重返,看到了五十年村中的沧桑变化。也知道了一些老人后代的現状。村中农民不少人在县里或張市有住房,有的孩子在衡水上学,家家有存款,生活富裕。言谈话语中流露出满满的幸福感,因风电干扰原因,杨达营村秋后就整体搬迁了,祝愿他们搬迁后生活更好,更加幸福!</p><p>此篇送给和我同住一间房,同吃一锅饭,一同躺在地里找精神的老知青。愿我们的夕阳更加灿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