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 忽然之间发现一条短信:“老同学,回来了,龙眼熟了,一起品尝吧。”,惊讶间,老同学总能寻思漂泊在外游子的心结。每年龙眼熟了,我一直都在想办法脱身,回到家乡去,尝一尝新鲜的龙眼,总被公务和琐事缠身而耽搁了。有人说,乡愁是一种舌尖上的味道,只有家乡的味道,才是让人回味无穷,纵然你离家千里万里,纵然你离家多久,念念不忘是家乡的美食。</p><p> 我的家乡位于福厦324国道旁,座落在玳瑁山脚下,面积不到4平方公里,土地肥沃,土壤主要是红沙壤,粘土等为主,适宜种植龙眼树,山地多,水田少,龙眼树大都分布在桥尾山脚下,白拐山上,顶坡头山半腰,以及房前屋后,零星撒落丘岭地带;蒜溪,萩芦溪涓涓细流从村两岸穿越而过,涌入兴化湾畔,生生不息。建村已有650年的历史,一代又一代家乡人,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作。儿时记忆中,这个小村庄,简直就是一座花果山,枇杷,龙眼,水蜜桃,番石榴,蜜柚等水果树随处可见,琳琅满目,四季分明。生活在这D个村落人们总有忙碌不完农活,人们在这块土地上,精细耕作,然而,人多地少的缘故,日子却过得紧巴巴的,艰难度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应该是改革开放之后,一大批村民走出国门,怀抱着发财梦想,去世界各地闯荡发展。当年徬晚时分,家家户户炊烟袅袅,一幅浓墨重彩的田园风光跃然纸上,诗意盎然,令人心旷神怡。</p><p> 这个村,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过度开发,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由此引发了很多果树已无踪影,令人痛惜!</p><p> 这个村落就是我的家乡,进入莆田第一村~江口镇园下村。</p> <p> 龙眼亦称桂圆,是一种亚热带植物,冠乔木,绿叶成荫,喜空气湿润,土壤松软,雨量充沛;枝丫硬度和韧性都非常好,树枝高度不超10米,树木表皮显暗褐色,龙眼引进家乡种植也有400多年的历史,每年春天开花,花蕾显白色,秋季结果采摘,龙眼皮是灰黄色,肉白核黑,含葡萄糖量高,营养丰富,是人们最喜爱吃得一种时令水果。</p><p> 种植龙眼树,是一种细活,要精心管理,剪枝,嫁接,施肥,防治病虫害,尤其剪掉多余果实,那是经验和科学完美结合。当龙眼硕果飘香时,挂满枝头,那些老农笑容满面,丰收喜悦总能溢于言表。其实不然,龙眼是一种特有春华秋实的水果,不仅要精心培育,而且还要预防各种自然灾难,台风最令人头疼,无法预防和控制,龙眼被风一刮,洒落满地,一年劳作付之东流,果农们只会叫苦连天,一年收入被风吹走了。人们常说,农业是一个靠天吃饭的产业。</p><p> 小时,在家乡最爱吃水果是龙眼,由于龙眼树是集体的,总是盼望能够分得一些龙眼,剥壳后,将白嫩无比,清甜蜜口龙眼肉放入稀饭里,美滋滋吃上一顿,为此,望穿秋水。</p><p> 有时,一个人坐在办公室,发闷似地在那里轻抚着岁月的思念。</p><p> 少 年时代的事情无时无刻不在眼前浮现;龙眼树下,一位衣杉褴褛的少年,手握柴刀,蹲在一群老黄牛旁,时时盯着耕田之后老黄牛卧槽在地下休息,反胃,悠然自得,我总希望这些老黄牛快点站立起来,拉一坨牛粪便,捡到土籏里,晒干后尽快变钱,晒干后牛粪是做蘑菇好原材料。</p><p> 一个人躺在龙眼树下,望着下垂,黄灿灿龙眼,馋涎欲滴,总想去采摘,去圆嘴馋的欲望。我敢说,改革开放之前,最怕的人是生产队的队长,他就是土皇帝,他就是法律,一声高亢吆喝声和口哨声,凶神恶煞的模样,一根细细的竹鞭,吓倒一大群嘴馋想偷吃龙眼的孩子们,望着硕果累累的龙眼,胆战心惊,不敢越雷池一步。</p><p> 然而,几年之后,靠着捡牛粪攒钱交学费,衣衫褴褛的少年,誰能料到会迈入大学校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于是乎,这位少年可以在书卷里,读唐诗,品宋词,唱元曲;在校园一角,高谈阔论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文学繁荣与浪漫爱情抒情诗歌,万千风景,皆在书韵,弄文舞笔,驰骋球场,挥洒</p><p>青春。</p><p> 其实,人生之路永远是一场修行,所有苦难,劳累,悲伤,是非曲直,起伏,酸甜苦辣咸也好,得失成败也罢了,皆是过往云烟。正如龙眼树枝杆,枝丫,婆娑的树叶一样总会生长,“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和豪迈,把痛苦和欢乐,都已深深埋在昨天的路上,一笑置之。</p><p> 每年龙眼熟了,总想着回到家乡去,总想舅公喊我乳名,去萩芦深固村吃龙眼,那馨香的岁月,已经是浮生若梦,几度春秋,那种温暖深情,只是记忆。</p><p> 每个人内心都有了一个精神支柱的世界,龙眼诱惑,我总是淡然处之。但有一次,我改嫁他乡的母亲,携其夫和子女归来,又是龙眼熟了的季节,年少轻狂的我,趁着天黑星稀,手捏着麻袋,冒着滂沱大雨,急匆匆赶到顶坡头山的山腰,从茂密草丛里,蹿到6米高龙眼树上,折摘龙眼,放入麻袋中。</p><p> 当从草寮(稲草做蒙古包)中,走出一个老农用手电筒四处照射,吓得我在树上不敢喘一口气,直哆嗦,直至老农自言自语说,没人。返回草寮,我才敢从龙眼树爬下来,一溜烟功夫就到家了,让我母亲吃到了家乡的龙眼。</p><p> 光阴似箭,几十年过去了,有一次回村里,偶然间,我与村里一位白发苍苍,慈眉善目的老者闲聊,他告诉我,你那天去偷摘龙眼之事,我是一目了然,尽管被偷摘二十多斤龙眼,是集体的,我还是心痛不已。当时,如果我一喊,你从树上掉下来,手断骨折,落个残疾,毁了你终身,你又是家里主要劳动力,那咋么得了?当年,我没说穿了,隐藏心里。说得我羞愧难当,我掩面而逃,后来当面向他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您!</p><p> 如此积德行善之人,必有厚报,愿他健康长寿。</p><p> 这一则故事,却深深刺痛和惊醒了我,我经常告诫身边的人,慎用公权力,要使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有的人抱负失望,私欲极度膨胀,导致因贪腐倒在退休的前夕,悔不当初,殃及家中几代人。</p><p> 莆田谚语:“不要看贼吃,要看贼被打。”铭记于心。</p><p> </p> <p> 家乡龙眼熟了,采摘是有季节性的,一般情况下,都是白露节气前后为止,满山遍野的龙眼,是难不倒家乡人,历经几百年探索积累,已经摸索出烘烤龙眼的成熟技术,新鲜的龙眼卖不出去,可以烘烤,成为驰名中外的莆田桂圆干,并且按各种等级分类出售。</p><p> 龙眼肉营养价值,经济价值不言而喻的。桂圆干的药用价值更是妙不可言,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一大批莆田人冒着被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帽子的风险,将多余桂圆干拉到那种绿皮火车上,放在火车座位旁,走廊里;受尽了列车员的白眼,听够了火车轮和铁轨撞击声以及火车上轰鸣声;辗转千里,历经千辛万苦,莆田还是烈日炎炎,把桂圆干运到大西北,已经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他们还要走村入户,走街串巷叫卖;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交通不便,信息不暢,那些游牧民族以肉为主食,经常消化不良,淤积于胃里,吃了桂圆干泡开水后,竟然起到安神补脑通便潤肺的作用,而且效果明显;有时还会有起死回生之功效。善良的大西北游牧民总是把桂圆干当作灵丹妙药,是一种能治百病圣药。据说,一粒桂圆干可以卖到25元,一趟西北行之后,就是万元户,富甲一方,莆田人的神奇可见一斑。</p><p> 当年,我们吃完龙眼,为什么桂圆核都不舍得丢,还去到处捡,晒干后直接卖给药店换钱。据说莆田东庄的游医,除了一副治疗疥疮的秘方外,还有的是把桂圆核和板蓝根碾磨成粉末加上莆田蔗糖,就可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良药。在那个不讲卫生的年代,这种药能把胃肠道里蛔虫病治疗好。</p><p> 福建闽西北地处丘陵地带,天气阴冷潮湿,莆田桂圆干性温味甘,总是受到闽西北百姓的青睐,女人坐月子不少人家,都会把桂圆干准备好,炖鸡,炖鸽子,炖蛋等,补血养颜之佳品。</p><p> 每年春节,正月期间,百姓走亲访友友,更不能缺乏一包冰糖一包莆田桂圆干,这是闽西北百姓人情来往之间必不可少最高礼遇!</p><p> 家乡的龙眼熟了,在外打拼的莆田人,你想家了吗?“外衮黄金色,中怀白玉肤。臂破皆走盘,颗颗夜光珠。”尤其在世界各地经商的江口人,期盼着团圆和平安的祈愿,龙眼熟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归来吧!</p> <p>作者简介:关宋陵,男,检察官,原江口园下村人,现就职光泽县人民检察院。离开家乡40多年,偶尔提笔,抚慰乡愁。</p><p>曾在《福建日报》,《福建法治报》,《福建林业》,《闽北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