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应辰是怎样读书的?

雷利荣

紫湖枫叶航拍图 汪应辰,北宋徽宗重和元年十一月十四(公元1118年12月28日)生于玉山小叶(今紫湖枫叶汪坞),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中状元时未满十七周岁),也是玉山历史上唯一一位状元。他的出生地紫湖枫叶又是玉山县至今唯一一个不通公路村(三面环山,村口被七一水库所淹),冥冥之中的天意还是巧合?不得而知。 枫叶渡口 汪应辰小时不但生活在大山之中,而且极其贫困。在给哥哥汪涓祭文中写到:“念昔兄弟,幼小艰苦。”南宋参知政事(即副宰相)楼钥所作的《汪文定公行实》(下称《行实》)记载到:“汪氏世家力农积善,通奉(汪父,赐赠通奉大夫)居家不事产业。…通奉没,家贫甚。夫人(指汪母)处之裕如也,虽笃于爱子而教饬不少宽。…从诸生读书,常倍程而速逾。借书过眼,辄成诵而不忘,然犹手自抄录。家贫,至以燃薪继明。”《宋史·汪应辰传》(下称《本传》):“家贫无膏油,每拾薪苏以继晷。”即家虽贫,但母亲对他读书仍然很严格。汪应辰也很懂事,每天放学,赶快回家,帮忙干活或读书。对于借来的书,虽然记住了,但仍要把他抄下来。古代照明常用蜡烛和油灯,因家贫买不起烛膏和灯油,就用柴火(常为松明)照明。 汪应辰从小就学识过人。《本传》:“五岁知读书,属对应声语惊人,多识奇字。…十岁能诗。”现存汪应辰诗歌当中,《白雄鸡》、《牵牛花》、《蕨初生》所描写的都是乡村景物,语气稚嫩,气势非凡,应为青少年时期所作,是极佳的中小学生励志教育素材。 隋唐以来,废除九品官人法,实行科举取士,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因尚属初始阶段,以诗赋、明经为主,制科(类似今天特长生)为辅。因诗赋取士,故唐代多诗人。明经:即考儒学经典注解,广大书生为此穷首皓经,寻章摘句,“徒以记问为能”,呆板僵化。熙宁年间,王安石认为科举就是为国家选拔具有治国理政才能的人才,因此,进行了彻底改革,改为策论取士。然,山乡僻壤,信息闭塞,乡村教师仍以教授诗赋、明经为主。若此,汪应辰恐乡试都难通过,更不用说状元了。 枫叶汪坞 柯韶平摄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喻樗任玉山县尉,与汪应辰因缘际会,从此,改变了汪应辰的人生轨迹。喻樗,睦州建德人,建炎二年进士,也是位理学大师,而且善于识人,聪慧绝伦,热衷教育,工作之余爱带学生。南宋周密《齐东野语》记载到:“汪圣锡,应辰端明,本玉山县弓手子。喻樗子材为尉,尝授诸子学。有兵在侧,言某儿颇知读书,可使侍笔砚。呼视之,状貌伟然,不类常儿。问:‘能属对否?’曰:‘能。’曰:‘马蹄踏破青青草。’应声曰:‘龙爪拿开白白云。’喻大惊异,曰:‘他日必为伟器。’留授之学,且许妻以子。”齐东野语:即道听途说、无法考证的传说故事,出自《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语也。”汪应辰字圣锡,喻樗字子材。即曾有一兵对喻樗说,有一个原来当兵的汪姓小孩子很聪明。于是,喻樗叫人把汪应辰请来相见,经出对“考核”,非常满意,便把汪应辰留在了身边,亲自教育,后来还把女儿嫁给了汪应辰。《行实》:“入县先辈皆器重之。湍石喻子才有识鉴,为玉山尉,一见公,奇之。亟相追琢,许以女归。公自是学问日进。…公旧习诗赋,将就试,或谓调赋不如经学之尊,公自厌之,即更习书,遂冠乡荐。”可见,应为少年时期,汪应辰曾随父进城,父亲的同事对聪明伶俐的小应辰非常喜欢,印象深刻,故有是荐。时年汪应辰十二岁,父亲已去世。在喻樗指导下,汪应辰进步很快。 建炎四年(1130)十一月,南宋中兴四大名相之一赵鼎被罢,寓居常山永年院。赵鼎亲家范冲,曾为宋高宗、宋孝宗两代帝王师,一同来到了永年院。喻樗得知后,立即前往拜访,经与赵鼎一席谈,“鼎奇之,引为上客。”(《宋史·喻樗传》)《三朝北盟会编》:“(绍兴三年)鼎赴洪州也,取路信州,汪洋裁书谒鼎,鼎大喜。”由是得知,赵鼎对汪应辰及其学业非常熟悉,说明喻樗极可能是带汪应辰一同拜访赵鼎,赵鼎对汪应辰也非常喜欢,于是,留在了永年院,赵鼎、范冲亲自教导。绍兴二年(1132)十月,赵鼎被重新启用,汪应辰回到了玉山。绍兴三年(1133)三月,赵鼎出任江西安抚大使兼知洪州,邀请喻樗和汪应辰一道来到了南昌(《三朝北盟会编》:赵鼎路过玉山时,“问:‘秀才能与鼎同行,过江西否?’洋曰:‘诺’。鼎遂与洋同行,居鼎门下。”汪应辰原名汪洋,应辰为宋高宗所赐)。汪应辰时年十六岁。 绍兴五年(1135),汪应辰中状元,时年十八,实未满十七周岁。其廷试策(即状元卷)共5000余字,开篇明义,立意宏大,时局观察深邃,论证严密紧凑,用典贴切精准,行文优美流畅,实属旷世佳作。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求诸己、正心诚意、自治为上等一系列治国理政思想理念。 古往今来,博取功名之后大多就不会再用心学习了,然,汪应辰则反而更加努力。《行实》:“公登第后为学甫力”,一是“以诗题客位曰:‘为学急如火,客来莫久坐。’”二是“闻张子韶贤于喻子才,先生赐第归觐,即往从之。”张子韶即张九成,绍兴二年状元,南宋名臣、理学大师。绍兴七年,又拜吕本中为师。吕本中,南宋理学大师、诗人,官至中书舍人,吕祖谦从祖父。在汪应辰最苦难的时候,吕本中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 绍兴九年(1139),汪应辰因上《论和议异议疏》忤逆秦桧,被贬,于是请祠“凡三任”。请祠是宋代特有的“带薪休假制度”,表面上是主管××宫观,实际上是拿个“基本工资”,在家休养,一任30个月,即二年半,三任七年半。这七年半期间,汪应辰一直寓居住在常山永年院。该地“湫隘岚湿”,居住环境十分恶劣。受贬时,年仅22虚岁,还没有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大,忤逆的又是当朝宰相,以阴险狠毒著称的秦桧,常人很难承受如此重大打击,汪应辰却泰然处之。《行实》:“公与汪彦孺书曰:‘屏居山林,正得其所。仰得以奉二亲(母亲和师母)之欢;俯足以考究前言往行,以求其志。造物于我也不薄矣!’…与徐汉英书曰:‘君子不愿乎其外,是以不怨天常,尽其在我;是以不尤人祸福,得丧在天,而不在人,我何尤?惟行法以俟命;推诚以待物耳。’”超然达观,旷世罕见。在为友人方耕道作《守正、观养二斋记》中写道:“守至正以待天命,观物变以养学术。”《本传》称:“寓居常山之永年院…人不堪其忧,处之裕如也,益以修身讲学为事。…胸中浩然之气凛然不可屈。” 奉祠三任后分别到袁州(今宜春)、静江(今广西桂林)担任了三年通判。《行实》:“绍兴 年 月勅差通判静江府(同治版《玉山县志·汪文定公家传》为‘绍兴二十年六月’),秦相拟授,其实谪也。以 年 月上桂林(《家传》为‘明年四月’),虽太府,顾在岭外,获于时者多宦焉,率怏怏不省事而,倾险之人又从而踪迹瑕疵之。公惟以清谨律己,温恭待人,不敢尸位而解,亦不敢出位而思,方且以事简责轻,可以余力问学,且不为奸党之所指恶为幸。”约在绍兴十九年末至二十年初,通判袁州期间,恩师赵鼎灵柩过宜春(被秦桧逼死在朱崖,今海南三亚),汪应辰设祭并派了三名士兵协助赵鼎儿子赵汾抬棺,秦桧为之大怒,遂将汪应辰列为赵鼎死党。当时桂林秦桧爪牙很多,时任知府吕愿中和录事参军周某就是,冀告讦以进身,汪应辰正好是他们的标靶。于是,汪应辰处处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时时检点自己,清正廉洁,待人温良恭俭让;对本职工作尽心尽职,对非本职工作,尽量不越位,以免授人以口实;空余时间,闭门读书,既增长了知识,又避免了事端。 自从绍兴九年(1139)被贬,直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桧死,始还朝”,长达十七年(《本传》称:“流落岭峤十有七年”,不妥。实际上在岭峤仅三年,通判广州未赴任)。这十七年,是人生最为宝贵的黄金时期,十七年的磨难,常人几乎难以忍受。古往今来,非凡之人必有非凡之举,雄才大略,丰功伟业,不是上天注定的,而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正如苏轼《留侯论》所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汪应辰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伟人,就在于他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超凡脱俗品格。十七年的磨砺,丰富和涵养了汪应辰。入朝后,在任右司郎中期间提出了“疑罪从轻”、审讯、审判分离,申诉、复核独立,近乎现代法制思想,被列入多部古代法典。在担任户部侍郎期间,提出了建簿会计制度,即财政预算制度,这在当时实属罕见。此外,还提出了“御戎当以自治为上”(即抗金当以提高综合国力为本,否则战、和、守均无主动权)、“国于江左,必保两淮,必据上流,必备海道”等一系列卓越的战略思想,得到了朝廷上下一致公认。 晚年,汪应辰专注于理学研究。著名的鹅湖之辨前,吕祖谦路过衢州时,与汪应辰进行了深入探讨。《东莱集》卷十五·入闽录:“淳熙二年三月二十三日,三十五里,衢州,谒汪尚书,遂馆于超化寺。…二十四日,留超化寺。二十五日早发衢州。”《宋元学案》单辟《玉山学案》,汪应辰为玉山学派领袖,吕祖谦尊其为师。 对于汪应辰的评价,《本传》称:“应辰学术精醇,尤称骨鲠。…直言无隐,事上忠而自信笃,足以当大任者,惜不尽用焉。”朱熹称:“惟公学贯九流,而不自以为足;才高一世,而不自以为名;道尊德备,而不自以为得;位高势重,而不自以为荣。”明李奎称:“与怀玉之山并其高,与冰溪之水相为不息,辉煌赫奕,照耀乡邦。”永远照耀和激励着玉山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