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国仁静修研学院第一期游学活动安排在凉城涞源插剑岭。此地海拔高,植被好,气温低,空气清新。在高山之巅,长城脚下,古村落中,站桩打坐,效果奇佳。游学之余,赏山川美景,观长城雄浑,享古村静谧,品山村美食。身心俱爽,名利荣辱,皆抛至九霄云外,浑然忘我,不知今世何世!</h1><h3></h3> <h1><b> 入住陶阳避暑山庄。</b></h1> <h3></h3><h1><b> 品插剑岭风情。</b></h1><h1> 插剑岭北距涞源县城15公里,西南距倒马关约30公里。此地是宋辽交战的古战场,据说因北宋名将杨延昭(杨六郎)于此射箭定界而得名。传说杨六郎曾在插剑岭与辽将韩昌交战,辽军渐落下风。于是韩昌计上心头,与杨六郎打赌,承诺退一箭之地。杨六郎弯弓射箭,一箭射穿了飞狐峪,射到了北草地(坝上),至今飞狐峪山崖上仍留有一个透空的大洞,据说是杨六郎箭穿过的箭眼。因此,插剑岭被称为“搭箭岭”。后来,时移世易,变成了“插剑岭”。</h1><h1> 关城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嘉靖七年(1528年)建正城,皆由条石砌成。城堡呈圆形,北门城楼称玉皇阁,门匾题“重关”,南门城楼称文昌阁,现仅存城墙遗址,南、北两座关门。</h1><h1> 插箭岭长城在白石山脚下,城墙基本上就地取材。与北京等地的青砖长城,截然不同,这也形成了插箭岭长城的独特之处—石头长城。白石山自古一岭分燕赵,一山分两国,因此,紧邻白石山的插箭岭长城,一度成为了战争烽火的前沿,烽烟四起,战马嘶鸣。据史书记载:“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蒙古俺答进犯大同,取紫荆,攻插剑岭”。古往今来的多次烽火,让这段长城,更加厚重深沉。</h1> <h1><b> 久违的露天电影。《人欢马叫》</b></h1> <h1><b> 明代的古关门。</b></h1><h3></h3> <h1><b> 长城之巅习练莲花七节功。</b></h1><h1> 浮图峪长城位于涞源县烟煤洞乡城东15公里浮图峪村,始建于明代景泰二年, 北接乌字号长城,南与宁字号长城接壤。界线是煤烟洞乡隋家庄村小河口,西南至浮图峪村南的孤山顶。长城盘垣在群山之巅,蜿蜒起伏,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全长14573米,敌楼53座,关城1座,战台6座,烽火台18座,马面6座。由于远离人家,多是自然损毁,没有明显人为破坏迹象。很多敌楼残破,多处墙体坍塌。其中浮字1号台至浮字32号台保存完好,其余残毁严重。其中28座敌楼大部毁于抗日战争时期。</h1><h1> 登上一座残破的敌楼,凭高远眺,大山连绵,奔驰浩荡。长城盘垣在群山之巅,蜿蜒起伏,气势磅礴。西面的长城,随着山势渐渐拔高,伸向白石山方向。东北的长城,跳跃在峰峦间,连接乌龙沟长城。走在残破的长城上,感受着大自然的壮美和野长城的凄美。极目抒怀的快感和历史的沧桑厚重感,同时涌满心头,感触、感怀、感慨。</h1><h3></h3><h3></h3> <h1><b> 去雀儿林。</b></h1><h3></h3><h1> 雀儿林是一个古朴原始的小山村,村里的房子几乎都是石头砌成的老房子。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谷物为生。我们到了才知道,今天是这个小山村完整存在的最后一天,明天,这个小村就要被拆除了。</h1><h3></h3> <h3>路遇牛群。</h3> <h1><b> 小村明天就要拆掉了。</b></h1><h3></h3> <h1><b> 百年古柳。</b></h1><h3></h3> <h1><b> 游学结束,满满的收获!</b></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