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著名画家殷本崇与岳阳楼史话</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曾君华</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14年7月</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今年6月上旬,我在上海拜会了我岳阳市著名画家殷本崇。殷老师提到上个星期回了趟岳阳,看到何林福先生所写的《毛泽东与岳阳楼的史事考辨》,深感其文史料详实,文笔优美,特拜托我带信给何林福先生,表示有机会想和他当面切蹉交流。何林福先生文中所述之事,殷老师本人当年就是亲历者,每个细节他都记忆犹新,因而他不无忧虑地说:“何林福先生的文中也有一些疏漏笔误之处,如果哪天他不在世了,就会以讹传讹,再也说不清了,我们要对历史负责呀!”</b></p> <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谈到岳阳楼公园牌匾“岳阳楼”三个字的由来,殷老师慢慢回忆道:“我是1960年调岳阳楼公园工作的。1961年冬天的一个上午,当时担任岳阳楼公园管理所的所长陈忆吾先生,要我到他家里去一趟……”陈忆吾先生是开国十大将陈赓将军的五弟,当时他对殷老师说:“现在岳阳楼公园的牌匾‘岳阳楼’三个字是三十年代国民党湖南省主席何键题写的,我觉得不妥当,应该换掉,想请毛主席题写,小殷你执笔,以岳阳楼管理所的名义给毛主席写封信,邮寄给我嫂子(陈赓的夫人傅涯,陈赓大将已于1961年3月去世)转交毛主席。”一个多月后,中共中央国务院给岳阳楼公园管理所回了信,信中说:毛主席认为郭沫若先生题写更为适合。随信寄来了两幅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岳阳楼”,郭老圈了其中的一幅,并附字条:请酌处。</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现在岳阳楼公园的牌匾“岳阳楼”三个字,就是用的郭沫若先生自己圈定的三个字。由于回信不是郭沫若先生邮寄的,因而信封上没有郭老的笔迹,不是现在广为流传的“岳阳楼”三个字是采用的郭沫若先生写在信封上的三个字。郭沫若先生是文学大师,著名的考古专家,治学十分严谨,题写毛主席委托的重要牌匾,定会字斟句酌,不可能出现那种笔误。加之现在的“岳阳楼”三个字笔力深厚、方正大气,不可能是当时写信封时随手挥笔而就。按常理推论应是:郭沫若先生十分繁忙,邮寄信件书写信封等事务应该是由秘书或办公室的同志代为处理的。至今仍流传的郭沫若将“岳阳楼”三个字写了一地,从中选了三幅,亲自邮寄给岳阳楼公园管理所,而“岳阳楼”牌匾书体却是选用郭沫若先生写在信封上的字,这一说纯属向壁虚构。现今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都信了这一误传,撰文戏说,可见谬误影响之深,应予以澄清,还历史本来面目。</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殷老师又回忆起岳阳楼公园里“怀甫亭”书体的由来:1962年春天,时任岳阳楼公园管理所所长陈忆吾先生要殷老师向时任市委书记张月桂打一个报告,请求特批2000元资金,用于重修已被毁坏了的“怀甫亭”,同时请殷老师设计一张怀甫亭的建筑图纸。很快,张月桂书记批了该项资金,殷老师设计的怀甫亭建筑设计图纸也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一天,陈忆吾找到正在组织施工的殷老师说:“我想请毛主席题写‘怀甫亭’的牌匾,你执笔写封信,我再托我嫂子转交毛主席。”一个多月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回了信,信中说:毛主席认为朱德委员长书写更适合。并随信寄来了朱德委员长题写的“怀甫亭”三个字。</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殷老很认真地对我说:“毛主席未能亲笔为岳阳楼主楼和怀甫亭题写牌匾,并不一定是毛主席谦虚礼让。据我考证,全国那么多古文物纪念地,除了长沙的‘爱晚亭’,毛主席再也没有为其他地方题写过牌匾,也许是因为‘爱晚亭’是青年毛主席求学的地方,是他革命思想形成的地方,是他‘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地方,对这片土地他有着十分深厚的情感吧!”</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说到现今悬挂在岳阳楼公园主楼二楼正壁的毛主席亲笔书写的杜甫诗《登岳阳楼》的书体来历,殷老师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流传:1964年7月,毛主席巡视南方后坐专列返京,在列车上书写了这首杜甫的诗,并说有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的亲历回忆。此传说实属杜撰,不符合事实。因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他在新华书店看到了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遗稿》,出版后记记载,此书体是在毛主席逝世后,工作人员在毛主席的卧室清理书案时发现的,毛主席书写完后未落款,现在的落款还是殷老师仿照毛主席的书体加上去的。据殷老师考证: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的亲历回忆是子虚乌有之事,更经不起推敲。此讹传的由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岳阳文化局一位干部见此联后,撰写《毛主席手书〈登岳阳楼〉》时,凭想象编造出来的。该书体应该是在毛主席逝世前不久书写的,不应该是1964年7月所书,如果是1964年7月所书,20多年后才面世也不符合常规。杜甫的诗句,十分符合晚年毛主席的身体和心理状况。1995年殷老师陪同原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参观岳阳楼时,谈到这首诗的书写时间,汪东兴先生所说,证实了殷老师的结论。</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殷老师还饶有兴致地说起他第三次给毛主席写信,上个世纪60年代初,岳阳流传着一句影响很大的楹联:</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八百里洞庭今入眼;</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五千年历史又从头。</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因其立意高远,气势磅礴,和毛主席诗词的风格相近,很多人传说是青年毛主席到岳阳农村调研时登岳阳楼时所写,有人建议将此诗联写入岳阳党史。在岳阳楼管理所工作的殷老师本身就是一个很真的人,他做事治学也处处要求一个“真”字,他以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这件事,在征得陈忆吾所长的同意后,他提笔向毛主席写信,再次托陈赓将军的夫人傅涯转交给毛主席垂询这件事情。数月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回复了信函,说毛主席看了来信,称对这幅诗联没有印象。自此,再没有人将那句诗联与毛主席牵强到一起了。</b></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本文编辑:岳阳李斌彪</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作者曾君华</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曾君华与殷本崇夫妇</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殷本崇画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