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美🌺三原游《二》

温馨乐乐

<p>🐎八、古龙桥。</p><p>古龙桥,又名“崇仁桥”,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城北36公里处三原县城清峪河上。</p><p>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历时十一年竣工。</p><p>古龙桥是西北地区著名的古桥之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龙桥之名源于宋代。</p><p>传说桥下有龙潭,故名。</p><p>亦有传说:相传有一年清河水涨,有龙闯桥下,桥甚危,一个名叫李靖的三原后生抽剑斩之,桥复安,故得名龙桥。</p><p>原有的木桥,屡建屡毁。</p><p>温纯修建的石龙桥宏伟壮观,坚固异常,虽曾久经劫难,现在仍然巍然屹立清峪河上。</p> <p>此桥是在三原人温纯的提议、捐资、监督下修建的。</p><p>温纯,陕西三原北城人,明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历任知县,巡抚、工部尚书等职,为明朝一名臣。</p><p>有一年,温纯回乡探亲,看见分隔南、北两城清裕河大桥被水冲毁,行人来往不便,温纯便与知县高进孝商议修建一座石桥方便两岸百姓。</p><p>温纯拿出多年积蓄一千多两银子作为倡导,动员邑中富户捐资。</p><p>历经十二年的时间,终于修建成了一座宏伟壮观、南北通行的石龙桥。</p> <p>1982年和1988年,省、市、县政府曾拨款对龙桥两岸护坡及桥两侧栏板进行了修复。</p> <p>沿着坡道缓缓地走向龙桥。</p> <p>龙桥身长一百一十米,宽十一米,高二十六米,采用三孔拱桥形式,中间孔大两边孔小。</p> <p>石桥的两端都有牌坊虽然是维修时修建的,但站在南岸看石桥,还是很壮观。</p> <p>北岸的牌坊后面有一小庙,坡上有一城门楼子。</p> <p>斑驳的青石路面,彰显着岁月的沧桑。</p> <p>桥的石栏杆上雕刻有二十四孝图,以及建桥捐资人籍贯姓名等。</p><p>虽然历经四百多年风雨侵蚀,浮雕已斑驳不堪,好多文字也无法辨认,但是依然可以辨出做工的精细,技艺的精湛,刀法的纯熟,叫人惊叹不已。</p> <p>通过修好的石柱护栏,可以看出,经过岁月的磨难,桥破损的不轻。</p> <p>俯瞰一下清峪河,里面有野鸭游弋。</p> <p>石栏外侧雕有龙头龙尾各三,头东尾西,形制意为以龙驮桥。</p><p>每逢雨天,桥面积水从龙头龙尾喷出,直倾河中,景象蔚为壮观。</p> <p>站在北岸俯瞰石桥。</p> <p>龙桥的北面坡上一座门楼——永清门。</p> <p>看着门楼下方,铺满的石磨盘,心里纳闷。</p><p>上网搜到了一个很有趣的传说:有一天,新上任的三原知县路过龙桥,被一群青蛙拦住了去路,怎也赶不散,县官低头问道:你们为何拦住我的去路呢?这些青蛙只管聒吵着,其声悲惨。县官就觉蹊跷,又说:“你们有啥冤要本官申断的就点点头,没等县官再说,这些青蛙便纷纷蹦下桥底的清潭里。县官似乎明白了,随下至潭中探察,果见得一具男尸,脖子系了半页磨扇。</p><p>为破此案,县官心生一计,差衙役出了张告示,言及府内有半页磨扇需要配对,如有交来配对者,官府以千金为奖。于是全县百姓踊跃交纳,一天,桥南头豆腐店掌柜也交来半页磨扇,县官照例差人搬去对了,这回正好合茬,于是真相大白。据店主招供,不久前,有一秀才赶考路过三原,日暮自北城投来,无处安歇,他就招其夜宿于店中。是夜,他夫妇见秀才囊中有些银两,遂起谋财害命之念,事后,他们便用麻绳将家余的破磨扇之一半系于死者脖胫沉入桥底潭中,谁料义蛙性灵揭了案底。</p><p>案是破了,收来的磨扇怎么处理,县官又生一念,不如全铺到桥面上去,故此流传下这段为龙桥增色不少的佳话。</p> <p>1985年又在古桥上方建成了一座斜拉式平桥,桥长173.28米,宽9.7米,高94.82米,并肩负有南北通衢之能,极大方便了南北二城居民生活。</p><p>古龙桥卧龙饮涧,新龙桥飞虹空悬,两桥相映,成为三原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 <p>🐎九、李婧故居</p><p>位于三原县城北4公里处的鲁桥镇东里堡,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是唐代卫国公李靖的故居。</p><p>这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花园,当时称李氏园,也称唐园,俗称东里花园。</p><p>1918年,陕西成立靖国军,靖国军总司令为三原于右任先生,司令部就设在园内,因此改名“靖国公园”。</p><p>当时杨虎城任靖国军三路军司令兼靖国军主帅,他住在园中直到1937年断断续续住了大约20年,其间为该园拨款修葺,修造门楼,栽花植树,所以人们又称这里是“杨虎城花园”。</p> <p>大门上的门帘是于右任所书,看看写得是什么?</p> <p>李靖故居内仿《红楼梦》大观园的布局,取苏杭园林艺术的奇巧。亭台阁榭,溢光流彩,奇卉异草,完全可以跟南方园林相媲美。</p> <p>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初唐时期杰出军事家,名将,封卫国公。</p> <p>李靖故居因优美的环境、独有的园林风格吸引了许多影视剧导演来此拍摄。《延安颂》《保卫延安》、《雪娘》、《走过凯旋门》、《 唐太宗李世民》、《杀手情》、《玩是一阵风》、《嘉庆军游台湾》等影视剧都在此园林中取景拍摄。</p> <p>2012年福建省李靖后裔来李靖故居祭祖并赠送香樟木李靖雕像一尊。</p> <p>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将韩擒虎的外甥。</p><p>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p><p>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p><p>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如果遇到圣明的君主和时代,应当建立功业求取富贵,何必做一个读书人。”</p><p>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之讨论孙吴(孙武、吴起)之术的人,只有你啊。”</p> <p>李靖不但仪表魁伟,而且文才武略,熟知兵法。初仕隋朝,拜马邑郡丞。</p><p>晋阳起兵后,效力唐朝。从平王世充和窦建德,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历任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册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p><p>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终年七十九,获赠司徒公、并州都督,谥号“景武”,陪葬于昭陵。唐玄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武庙十哲”。</p> <p>史可轩烈士墓。</p> <p>史可轩(1890—1927),陕西兴平人,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入太原陆军学校学习。1913年赴日本,在孙中山先生创建的浩然军事学社学习。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不久奉命回国在太原筹划革命活动。1924年参与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负责紫禁城的警戒,任国民二军第三补充团团长。1925年驻军河南开封时,结识王若飞。1926年经王若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赴苏联考察。1926年9月参加冯玉祥的五原誓师,任国民联军总司令部警备师师长。1927年任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政治保卫部部长。后任中共陕甘区委筹办的中山军事学校校长。</p> <p>1927年7月中共陕西省委指示率部赴陕北创建革命根据地。</p><p>7月30日到达临潼康桥,史只身拜访驻富平美原镇的原国民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田生春,想以旧交情谊说服其同意借道北上。不料田已接国民党新军阀指示,早有预谋,史可轩遂遭杀害。</p><p>死后葬于陕西三原县李靖故居内。</p> <p>长廊。</p> <p>红豆杉。</p> <p>李靖故居的读书堂,是唐代建筑。</p> <p>读书堂内部。</p> <p>读书堂的后面是三孔窑洞。中为客厅,东为卧室,西为书房。</p><p>1917-1937杨虎城在此居住。</p> <p>西安事变时杨虎城和周恩来在此会谈。</p> <p>在杨虎城客厅内陈列有周、杨二人共商国事时场景的塑像,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p> <p>在读书堂上看对面的望月楼。</p> <p>望月楼唐代建筑。</p> <p>即是望月楼就登楼去看看。</p> <p>旁边还有一个防空洞。</p> <p>拾级而上。</p> <p>四周堆砌着假山。</p> <p>妙香亭。</p> <p>俯瞰下面的鱼池。</p> <p>这个花坛里有一株七里香和一块陨石。</p> <p>中国名七里香,为芸香科九里香属小乔木植物。开白色花,散发浓烈的芳香气味,远距离即可嗅到其香气,故名千里香。</p><p>别名满山香、月橘、过山香、七里香等。</p> <p>花坛中不起眼的这块石头,是一块“陨石”。</p><p>石高约1.5米,周长约1.3米,重约500公斤。</p><p>相传,李靖去世之后,这颗陨石落入园中,人们认为它是李靖的星座,将其恭恭敬敬地保护起来。</p> <p>关中八景的缩影:华岳仙掌、太白积雪、骊山晚照、咸阳古渡、灞柳风雪、草堂烟雾、曲江流饮、雁塔晨钟。</p> <p>宋代建筑挂云楼。</p> <p>廻文亭。</p> <p>园里摆放着大量唐代的石刻,它们都是从周围唐墓前搬运而来的,包括翁仲、石柱、石羊、石虎、赑屃等,以及明清时期的各类拴马桩。</p> <p>🐎十、唐敬宗李湛庄陵</p><p>位于陕西省三原县东北十五公里陵前乡柴窑村东250米,附近地面海拔515-520米。庄陵平地起冢,陵台底方形,边长57米、高17米。</p> <p>李湛是唐朝第14位皇帝。16岁即位,18岁驾崩,在位2年。</p><p>据史料记载,他在位时仍是一个贪玩的少年,当时皇宫和坊间流行的所有游戏没有一个是他不会的。</p><p>在位期间,游宴无度,荒于国政。他依然宠信宦官,贪图安逸,击球玩乐,留恋女色,不问朝政。还迷信道士,企图长生不老。曾派宦官往湖南、江南等地采药;派道人杜景先往淮南、岭南等州求访异人,甚至还在内宫修山建观,专门供奉20多人讲解道术。</p><p>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敬宗夜猎还宫,入室更衣,就在这时,殿上蜡烛忽然熄灭,在黑暗之中,这位年仅18岁的皇帝被人合谋杀死于内室。</p> <p>通往墓冢的小路。</p> <p>在车上隐约可以看到的石狮。</p> <p>1996年5月3日夜,庄陵神道两侧的5个石人的头部被盗割,其中东侧文官头像3个,西侧武官头像2个。</p> <p>后经多方努力,仅追回文官头像1件,其余4件没有下落。</p> <p>🐎十一、唐端陵。</p><p>武宗李炎的陵墓。</p><p>唐朝第十五位皇帝。</p><p>唐端陵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徐木原西边。</p><p><br></p> <p>在车上隐约可见的石狮。</p> <p>李炎,原名沣,穆宗李恒第五子,敬宗李湛、文宗李昂弟,母韦皇后。</p><p>始封颖王,开成五年(840年)正月被宦官拥立为帝,时年27岁,在位7年(公元841-846年),年号会昌。</p><p>会昌六年(846)三月二十三病逝于大明宫,终年33岁。同年八月三日葬于端陵。</p> <p>唐武宗在位期间平定泽潞镇,击败回鹘;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进行毁佛行动,巩固了中央集权,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p> <p>武宗迷信道教,周围经常有一批道士相往来。</p><p>是又一位因为服食仙丹妙药而死的皇帝。</p> <p>🐎十二、唐高祖李渊献陵</p><p>献陵位于三原县东北20公里的徐木塬上,即徐木乡永合村东北。</p><p>献陵是唐贞观九年(635年)李渊驾崩后,太宗李世民为其父营建的,始建于635年阴历五月,当年十月入葬。</p><p><br></p> <p>唐高祖李渊(566年12月21日[1]—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陇西成纪(一说今甘肃秦安西北,一说今甘肃静宁)人。唐朝开国皇帝(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在位)、军事统帅,唐太祖李虎之孙,唐世祖李昞之子。</p> <p>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受北周静帝禅让,建立隋朝。隋文帝任命李渊为千牛备身(皇帝的禁卫武官)。</p><p>由于李渊的姨母是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李渊又为人洒脱,性格开朗,待人宽容,甚得皇后的欢心,所以隋文帝特别亲近器重李渊。</p><p>李渊在隋炀帝即位之初先后做了荥阳(今河南荥阳)、楼烦(今山西静乐县)两个郡的太守,后来又被任命为殿内少监、卫尉少卿。</p> <p>据记载</p><p>唐陵整个石刻品类极简,但雕刻艺术价值很高,浑厚质朴,造型刚毅,健壮粗犷,豁达昂扬。</p> <p>虽然只剩个石基,但精致的雕刻可见。</p> <p>掩在泥土中的石龟。</p> <p>几千年来,被盗的帝王陵无数,但李渊的献陵却意外保存完好。虽被盗挖过,可对这座陵墓下手的盗墓贼没有一个成功!李渊陵墓是李世民依光武帝陵墓规格所筑。坐北朝南,陵墓四面各有一座石门,且都放了一对石虎。这座墓最大的特点是封土。</p> <p>李渊墓所用的封土并不是一般的土,而是砂砾土!这种土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可塑性,非常差,盗墓的人在这种土上打盗洞就会引起塌方。在财富与生命之间,所有人都选择了后者。因为这个原因,李渊的献陵得以保全。</p> <p>有小路可以上到墓顶,这是西边的小路。</p> <p>站在墓顶遥望东边。</p> <p>北边。</p> <p>西边。</p> <p>南边。</p><p>我们从那里来的。</p><p>在庄稼地里矗立有神道的石雕。</p> <p>最近雨多,墓地上长了不少蘑菇。</p> <p>🐎十三、唐永康陵</p><p>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陵墓。</p><p>李虎曾助北周伐东魏有功,封为柱国,死后追封为唐国公。唐朝的国号,溯源于此。</p><p>李渊建立唐王朝后,于武德元年 (618) 追尊李虎为太祖景皇帝,增修陵园,称永康陵。陵墓高7米,底部周长430米。墓南尚存刻字华表、石狮、石人、石天鹿等具有初唐风格的石刻。</p> <p>永康陵已经荒芜不堪,大部分被农田掩盖了,仅有几件残损的石雕。</p><p>现有一尊独角兽(石狮)石刻(被贩卖后追回),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内,属于国家一级文物。</p> <p>围着墓冢转了一圈。</p> <p>真是凄凉。</p> <p>🐎十四、八路军一二O师抗日誓师纪念碑。</p><p>在富平县庄里。</p><p>为纪念红二方面军改变为八路军一二0师抗日誓师而建的纪念碑。</p> <p>纪念碑采用花岗岩材质,碑身高为19.37米,上面书写着“八路军120师抗日誓师纪念碑”几个大字,碑座和地台为9.2米,寓意着1937年9月2日抗日誓师之日。</p> <p>1937年9月2日八路军120师在这里举行誓师大会,9月3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p><p>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和军队,在投降书上签字。</p><p>英勇奋战了8年。</p> <p>这是一次决死的出征,虽然这支部队装备很差、物质匮乏,经常忍饥受冻在作战,但是他们主动请缨,慷慨赴死!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时刻,勇敢挑起民族救亡的重任。</p> <p>120师以晋西北为中心,北上大青山,东进晋察冀,西卫陕甘宁,南下湘粤边;跨黄河,踏黄土,越长城,渡长江;进军管涔,纵马阴山,驰兵太行,横戈吕梁;屏障西北,浴血华北,连通华中,挺进华南;转战晋、绥、冀、察、热、陕、豫、鄂、湘、赣、粤11省,纵横数万里,在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留下永不磨灭的战斗足迹。</p> <p>8年期间,120师将士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牺牲旅长1人,旅参谋长1人,军分区副司令员1人,旅和分区政治部主任3人,团长9人,团政治委员9人,支队长7人,支队政委2人,副团长和副支队长、参谋长、政治处主任15人,机关部长、科长35人,连以下指战员难以计算,近万人用生命和忠诚走过这8年。</p><p>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这支部队牺牲了成千上万的英烈,他们血染疆场、为国捐躯,功昭日月、义薄云天!</p> <p>八路军120师抗日誓师纪念地广场。</p> <p>广场西南角有一座亭子,里面有一座石碑。</p> <p>石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p><p>纪念馆也没开放,不知道它的来历。</p> <p>夕阳西下,踏上回家的路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