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译文:常常想起那次郊游,不知不觉中已是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兴致全无才想起乘舟返回,慌乱中却误入藕花池的深处。争着划出去,我们的一片叽喳喧嚣声惊飞早已栖息在沙滩上的鸥鹭。</span></p> <p>赏析:这是李清照对一次荷湖荡舟晚归的咏叹。“常记”表明这一幕深深刻在了词人记忆中,把一群酒酣心醉于自然美景的年轻人为尽兴畅游而回舟争渡,以至不知归路而迷途于藕花深处,使一滩鸥鹭拍翅惊飞的情景,一一做了生动的描绘。</p><p>而这一场出游,不管是游历山东济南的大明湖畔,还是她的原籍山东章丘明水一带,都承载着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明媚如画的青春记忆。</p> <p>全诗让“日暮”“溪亭”“藕花”“鸥鹭”等静态意象,与“回舟”“争渡”“惊起”等动态意象交织,以叠词造成的逼切的节奏感,充分体现了抒情主人公和她的同伴们无视迷失而争强好胜、寻求新路的青春豪情,再接续的也不是愈入迷阵而愈添茫然或豁然开朗而欣喜若狂,却是“惊起一滩鸥鹭”——如浮雕般凸现的它物,呈示她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p> <p>一次出了迷路意外的愉快旅程,从李清照仅有的资料里面,我们看不到此次出游的细节,但从种种美好传说中我们还是能读到作为李格非掌上明珠的她,有着优渥的生活环境和明丽难忘的少女时代。其间不乏偷溜出家门的这叛经离道的经历,游兴大发的她们陶醉于眼前的秀美风景,有大醉一场的偷偷摸摸地新鲜刺激,有忘记归程手忙脚乱的划船好胜,还有欣赏片片翻飞鸥鹭的意外之喜,至于她们是怎样离开这儿的,离开后又该经受父母双亲的处罚,仿佛那些都可以不管,毕竟她们收获满满。</p> <p>李清照是幸运的,有一个开明的父亲,还有一个知书达礼的母亲王氏。虽然深处朋党之争漩涡中,可是李格非还是用宽容的教育理念给了李清照绚丽多姿的青春记忆,直至把女儿择对了夫君——赵明诚,从此开始了伉俪情深的佳话。</p> 如梦令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消除残留的酒意。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院中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却回答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曾想过:这海棠定该是花凋残而叶更浓绿了!”</span></p> <p>赏析:这是一个特写场面,一次宿醉,一夜风雨,一份牵挂,一种怅惘。闺中女郎牵念的是院中经一夜风雨洗礼的海棠,侍女关注的是日上三竿的催促起床的琐事,自然会生发出这个富有戏剧性的场面。</p><p>主体的情思是通过有人物活动的场面,纯客观地以具象化体现出来的。这就是诗歌创作中的戏剧化技巧的运用。采用这种技巧可以避免主观直接抒情,获得间接的感发,诗歌文本也因此显得蕴藉含蓄,耐人寻味。</p> <p>“绿肥红瘦”是藉视觉(“绿”“红”)与触觉(“肥”“瘦”)打通——即所谓通感的办法构成的。诗人成功地铸造了一个语言化意象来抒情,给人以陌生新奇感,从而激活联想,才获得了成功的。</p> <p>春天是美好的,可是暮春时节百花凋零,对于敏感的青春少女来说,又是容易生发感伤的。李清照也不例外,可是她又是独具慧眼的,红花凋零可是绿叶经过一夜雨水的滋润,却也更加繁茂、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