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黑,吃茶养生记,2020心得小结

江南茶事

<p><b>十年来对于吃茶养生记的研习,对于古法饮茶的健康智慧,一路上茶缘不断,身心越来越感受到各大茶类的妙用。</b></p><p><b>此次南行,带着养生茶的问题和茶行业、养生行业、中医行业的爱茶大咖们碰撞,获益非浅。也整理出一套适合当代饮茶的健康组合。先自己总结一下,梳理出来,留存给大家。</b></p> <p><b>关于福鼎白茶,多年来的收藏、研究、见证,简单的2020总结:希望有更多的人保持白茶的初心。 白茶是曾经的粗茶淡饭,口粮茶的养生典范,药用茶的日常陪伴。近年来白茶的炒作越来越火,品质也越来越不像白茶了。期待更多的白茶制茶师傅恢复传统工艺,保留白茶的日晒部分。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白茶,晒茶只是做做样子,哪里有机器热风烘的方便、量产呢?</b></p><p><b>记得8年前刚压制出来的白茶饼:一年以内都非常难喝,隔年才开始尝一下很淡,第三年慢慢浓郁起来。 现在刚压制出来的茶饼,立马都在开品开喝,又甜又香。 白茶一直不建议喝新茶,寒气重、火气大,又要防寒、又要退火,这几年以内的白茶喝了,身体能不受损吗? 以药用为特色的白茶,何苦去追求又香又甜呢? </b></p> <p><b>老白茶的养生,基础是“老”,核心是“活”。 时间要老,前提是“活”。 自然环境下成长的白茶,无论你制作技术如何,晒好了存放就能够入药,只是水平高低、功效强弱而已。 这就是早期老茶的特点。 底子好,各家做红、做青、做黑、甚至是揉捻发酵的早期茶,目前来看都具备一定的转化和功效。 反倒是工艺精良的近几年出品,与“养”字越来越遥远了。</b></p><p><b>我的仓库收藏的几乎都是2013年以前的老茶,出品时间在2015之前。不再反复解释为何,有人存茶存的是价格,有人存的口感,我主张存点老茶养生、过日子。</b></p><p><b>一句话:养生的白茶,这几年喝老的,早期出品的,静看这热火朝天的白茶之市。 </b></p> <p><b>2020的最新体会,六大茶类的综合,才是维持身体平衡的基础。首先,分享的最实用的“白+黑”吃茶养生记。这里的黑指的是“熟茶”。</b></p><p><b>从养生角度解读这两种茶</b></p><p><b>白茶:主通和排</b></p><p><b>熟茶:主暖和补</b></p><p><b>生茶从目前来看只推荐古树茶,会另外解读给大家,普通生茶大部分人的身体会有一定反应和排斥,要存很多年才适合饮用。 </b></p><p><b>日常饮茶,白茶+熟茶组合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白茶选老茶,熟茶呢? 熟茶怎么选? </b></p><p><br></p> <p><b>国家在70-80年的战略研发熟茶发酵工艺,目的也是开发有营养的熟茶。 好的熟茶,可以补充各种微量元素、温胃暖肠。 </b></p> <p><b>一款好的熟茶,原料是基础,发酵是技术,发酵完成以后,散料堆放7年,再压制成形。</b></p><p><b>这样的熟茶,没有堆放发酵的味道,汤色浓如酱油、茶汤有油光、浓而不涩、略带微苦。</b></p><p><b>这样的滋味,称之为“勐海味”。</b></p> <p><b>很多茶友又要说,熟茶不是很透亮的红色茶汤吗? 那是因为大部分的熟茶,没有那么多陈年存放的发酵好的老料,选择用老料拼配大量新料压制,这样出品周期就很短。</b></p><p><b>日常茶饮,可以喝拼新料的熟茶;</b></p><p><b>养生,就得选老料熟茶! </b></p> <p><b>老料压制的熟茶,压制当年喝起来已经很浓郁,口感醇厚,略带水气。 10个月左右就可以达到优质口感,滋味浓郁,浓中略带一点点类似咖啡的苦,回味久远。这便是正宗的熟茶工艺,七分熟、七年左右慢发酵,压制成品。</b></p><p><b>简单介绍一下,要喝到才会明白,才会选择! </b></p> <p><b>吃茶养生2020推荐:</b></p><p><b>大量喝白茶、绿茶、红茶、生普的朋友, 隔天至少饮用一泡熟茶。可补充元气、中正平和! </b></p> <p>熟茶选择要点汇集:</p><p>1、 熟茶不是死茶,发酵技术高的熟茶是活性的,有活性很重要;</p><p>2、熟茶一定很浓郁,不浓郁的底料一定不好。浓,汤色浓、滋味浓,但不是苦涩,浓而苦涩的熟茶不能喝。 浓而微苦、苦后生津的是好熟茶;</p><p>3、大叶料熟茶偏糯、厚重、香气低沉。 宫廷熟茶芽头多,稍微淡一点、香气高扬、茶汤更细滑;</p><p><br></p><p>看看你的茶运如何,能否给自己收录一套养生的好熟茶啦!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