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b style="font-size: 20px;">为你,千千万万遍</b></p><p>——记2020年福建省高中教师省级培训(政治宁德班)</p><p> 宁德一中 林文文</p><p>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面对新课标、新教材的全新挑战,福建省教育学院组织开展了2020年福建省高中教师省级培训,而我作为一名新教师,有幸成为政治宁德班的学员,倍感珍惜。为期四天的培训干货满满,也收获颇丰。授课专家们围绕新旧课程标准的对比解读,新教材编写理念与内容框架的系统分析、思政教师广阔视野的重点培养、统编思想政治必修1教学视角的全面掌握等主题进行科学阐释,深入浅出且娓娓道来,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设计,使我对新课标理念、新教材内容有了更为直接的体会和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此同时,“拟课先行,观课在场,议课在后”的实践模式,也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好课多磨”的深刻道理,为我今后新教材备课、新教材教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与提升的路径。</p> <p><b>一、“迷恋”新教材,唤醒自己的知识储备</b></p><p>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和依托,只有准确把握新教材的定位,充分挖掘新教材的内涵,深入钻研新教材的内容,在“迷恋”新教材的过程中,渐渐唤醒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何为迷恋,即过分喜爱,难以舍弃。“迷恋”新教材,简单理解便是对教材爱不释手。然而,面对新教材内容多,难度大,课时紧等现实难题,不少教师出现畏难、焦虑、无从下手等复杂情绪,喜爱、迷恋、深入钻研也就变得一时难以达成。比如,当得知训前作业要对统编教材必修一第四课第一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去网上搜集资源,借鉴别人的设计思路,而不是选择静下心来,自己先去研读所授框题的内容,理清教材的内在逻辑结构,构思贴近学生实际、有趣又有意义的教学设计。所以,这不仅限定了自己的设计思路,直接导致作业完成的质量不佳,创新性不足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教学惰性。而如何克服畏难焦虑的情绪,进而“迷恋”新教材,唤醒自己的知识储备呢?刘石成老师《核心素养背景下新教材的深度备课》的专题讲座,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在刘老师提出的“深度备课八知”中,备教材是备课的根本,而“迷恋”教材正是备好教材的重要前提与内在动力。只有真正投入生命,投入感情,唤醒自己的知识储备、情感储备,才会与教材有心灵沟通,不拘泥于教材内容与顺序,根据教学需要搭建属于自己的逻辑结构知识体系,进而将教材语言转换成教学语言,形成自己的学科思维、语言体系,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但“迷恋”新教材并不意味着对旧教材“置之不理”,新教材是对旧教材的延续与发展,因而研读对比新旧教材中的异同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教材变化的内容,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和关键点,尤其作为新老师,更应该在这方面下苦功夫。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单纯地迷恋“新教材”,实则难以唤醒自己的知识储备,而是应该“超越”教材,把备文件、备课标、备教学目标、备学情、备教法、备真题、备时政与备教材统一起来,在“眼观八方”中,慢慢积累素材,沉淀自己,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畏难焦虑的情绪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当再次面对“大有可为”的新教材时,我们就会更有底气、更有信心地去迎接新挑战,“大有作为”也就成为了可能。</p> <p><b>二、拥抱新思想,拓宽自己的教学视野</b></p><p> 教师是立教之本、也是兴教之源,那么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源头从哪里来呢?李华老师的专题讲座《思政教师视野要广》似乎给出了答案,那便是纯粹的阅读。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迫切要求,思政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也任务艰巨。而阅读正是拓宽教师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的重要阶梯,帮助教师形成辩证思维的能力,专业成长的正念,拥有真正的大格局、大梦想。也只有当阅读与生命自然交融时,所流露出的内心之情是真挚的,所迸发出的生命之力是永恒的,所绽放出的思维之花则是极其迷人的。反观自己,不论是专业书籍的精读,还是自然科学、人文素养等方面书籍的泛读都是非常欠缺的。当面对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时,思想的贫瘠自然难以催生“有料”的设计、有趣的课堂。而身为教师,有责任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信息、提供情感、提供思考空间。但这前提是教师自身要有信息量、有情感、有趣味、有思想,主动从“我希望学生是什么样子”的固有期待转变为“我能给予学生什么”的深度思考,努力以广博的学识赢得学生的尊重,以广阔的视野助推学生的成长。李华老师在讲座中也说道:“我们教师不要抱怨世界的黑暗,而是要努力做照亮黑暗的明灯。”当自己的阅读愈加广泛,自己的思想愈加富足,黑暗之灯便会愈加明亮,不仅照亮了学生的前行之路,也让自己的内心日渐明朗,日益通透。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难以一蹴而就,它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我们都需要阅读的勇气、自我革命的魄力,“生命中的‘挣扎’是我们需要‘亲历’的”,而只有经历过“挣扎”的生命,成长的道路才会更加坚实,更加笃定。</p> <p><b>三、立足新起点,开启自己的奋斗征程</b></p><p>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最终还是要回归实践检验的,此次培训的目的也是希望通过专题讲座、教学观摩、交流互动等形式,切实提升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基于新课标、新教材的课堂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要怎么上才算是优质课呢?在培训现场,我们有幸观看了新教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第一框的同课异构视频。在福建省即将启用新教材之际,对于授课老师来说完全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但是嘉兴一中的王静慧老师和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何燕林老师的课堂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通过课堂议题的探讨、复杂情境的设置,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情感的共鸣。用问题推进知识,通过不断地追问、层层推进,发现学生的学习疑难点,再进行针对性地指导,让学生自己感悟新时代的变化,明确自己的责任担当。同时,两节老师的课也让我学习到了很多,比如在教材处理方面,应该不拘泥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可以根据议题的需要、教学的实际,适当地重构、整合、拓展教材,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问题设置方面,要为教学内容服务,明晰自己想让学生学习到什么,而且要交代清楚问题的背景,同时通过一定范围的限定或者多角度的提示,避免学生回答的同质化,让学生在思辨析中找出解决策略。除此之外,刘石成老师的《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存在问题、对策及题例分析》和张莹莹老师的《新课标 新要求 新挑战——解读新旧课标教学要求异同点》的专题讲座,让我意识到掌握高考题的脉搏,明晰新旧课标的异同对新教材教学的重要意义,也为我们备好新教材提供了新的思路。</p> <p> 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高中思想政治课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凸显更为关键的历史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也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在这背景下,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倍感压力与不安,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通过此次培训,我明白了自己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也不能熄灭奋斗的火焰。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时常感动于老师分享的故事,感动于老师授课的细节,但更感动于这课程背后老师持之以恒的付出。这些老师不管教龄多长,教学经验多么丰富,都沉浸于自己所热爱的工作,因爱生勤奋,生虔诚,生责任,生使命。就像刘石成老师,虽是大学的教授,但他对于高中教材透彻的分析,一线教师工作的了然于心,让我们无比佩服。就像他的公众号名字“刘石头的自留地”一样,每个教师都应该留有一片自己默默耕耘的净土,深深扎根,向上生长。为了教好课,我们可以千千万万遍去翻阅教材、去研读资料;为了育好人,我们可以千千万万遍去走访家庭、去谈心谈话,做到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惟以心相交,方能其久远”。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希望自己能够捧着一颗赤子之心,坚定而踏实地往前走,有着不期而遇的温暖、有着生生不息的希望,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