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杨式太极拳术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柔和、优美,因而使人在运动过程中感到舒适。练拳时,要着意体现松、稳、慢、匀的运动特色,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内气,达到松、散、通、空。</p><p><br></p><p> 松,就是全身放松,从神态到动作都不能紧张,要注意克服拙力,恢复自然,而且始终如一。松的先决条件是心静,就是要把心气放松,同时全身的关节和肌肉都要随之放松,一直松到足心的涌泉穴。内气往下松沉时,必须注意不要把全身的重量压在下肢上,膝盖和小腿不要紧地绷挺。“气沉丹田”是指内气在意念的导引下连续不断地徐徐向下、向丹田处沉降,而不能错误地理解成鼓荡气息去冲压丹田。松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要做到松而不懈。提起精神才能肢体灵活,做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当气血周流全身时,便可体验到通体舒服和泰然自若。</p> <p> 稳,就是行动沉稳,从精神到体态都要保持平衡。练拳时,上肢要自然调直,不能前俯后仰,左摇右摆。下身进退旋转轻灵圆活,平稳地支撑着垂直的上身。这样才能脚踏实地,动作稳重,自己不失重心,而且不易被人牵动。要达到这一要求,首先要心绪稳定,防止精神散乱。无论是练拳还是揉手都不能紧张用力。当然,稳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要努力保持平衡稳定,并使姿势与内气的运用得心应手,这样才有益于养生和技击。</p><p> </p><p> 慢,就是运身缓慢。在练拳过程中,维持适当缓慢的速度,是为了便于以气运身。使内气能够从容地运行而畅通无阻。随着运作的节奏,有规律地调节呼吸。同时,仔细地按照拳术原则要求塑造自己的姿势和动作,纠正偏差,体会收获。如果动作过快,就很难达到这种目的。显然,这并不是说为慢而慢,越慢越好,而是要求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意向,适当地控制练拳的速度。条件发生变化,就应当加以调整,这样才能做到慢而不僵。在缓慢的动作运行过程中仍能保持轻灵,才不致产生憋气和呆滞等有碍健康的毛病。</p> <p> 匀,就是动态均匀。无论动作、姿势、呼吸都要求均匀。在均匀的动态中体现松、稳、慢的特点。练拳一势接一势,要连绵不断。所谓“运劲如抽丝”,即不能时快时慢。同样,匀也不是被动和绝对的。因为每一势都要从起点经过运行到终点,然后开始变换到新势。在这里体现着连续性和节奏性的结合。在这一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姿势的均匀,不出现违反运动规律的畸形。同时呼吸也要配合动作和姿势,保持均匀和自然。这样才能使人感到和谐,并表明练习者的功夫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p> <p>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就可以加深内功的锻炼,探索松、散、通、空的奥秘,这是练就太极拳功夫的必由之路。在运用内气使全身放松时,可以想象内气通过小腹丹田,经两腿内侧微前侧下行,过内踝到达足心涌泉穴,再由外踝向两腿外侧上引至两胯,并且以意导气,各四周散出去,想象其形成一个直径约一米左右的气圈,胯在气圈之中。“散”的过程可以比喻为石头投入水中形成的波纹逐渐散开。运用这种想象之功,可以把内气散发出去。要做到散,就必须使内气遍及全身,畅通无阻,毫不停滞。在练拳的经验中,前人总结出“肘不张、肩不松,胸不开、气不通”的格言,使我们了解到张肘、松肩、开胸这些动作、姿势与内气通畅的密切关系。但是必须注意:松肩不是懈肩,张肘不是翘肘,开胸不是挺胸,做到了开胸张肘,才能产生气通的效果。做到了通,才有可能达到“全体透空”的最高境界。因为内气通畅后,体内脏腑得到调节,可使气血流通,不易受疾病的侵害,而且能够没有任何负担地主动应付环境。所以,松、散、通、空无论对于养生或技击都很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