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貓山

郭甄贤(G·Z·X)

<p>鷹貓山(雙髻山)亭江鄉最高山峰!海拔666米,正面俯瞰閩江口,多條山谷溪水由北往南而下匯入 閩江,東岐村處在正中央,東邊長安村,西邊英嶼村,鷹貓山是亭江鄉靈山,青山綠水,山脈往西北方向有17个村庄:英屿、香炉、长柄、东街、象洋、鳌溪、笏山、盛美、亭头、西边、洪塘、闽安、东盛、康坂、前洋、白眉、牛项等19个村和亭头、闽安等两个居委会。注:生僻字⋯(髻jì)</p> <p>亭江乡行政区域面积10566公顷,2017年常住人口据网上統計約为21500人 。亭江乡也是著名僑鄉,据2019年馬尾區僑聯統計,分布在美国、中国香港等22个国家和地区,旅居世界各地海外乡亲达5萬多人。</p> <p>最大的溪流是源于大北岭天马峰的白眉溪,自西向东,至闽安镇,称邢港,过迥龙桥,汇入闽江。注:(迥jiǒng)</p> <p>山脈往东北方 向,養育長安村,連江縣,青芝寺,琯頭鎮地。闽江在亭江镇境内流长12.5公里,长安至亭头7.5公里的江面是天然的深水港。</p> <p>鷹貓山自古文 人墨 客向往之地,有宋朝朱熹碑刻,明朝侍郎董應舉(連江县琯頭鎮塘头村人)《龍潭游记》。</p> <p>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享年70岁,今年890岁)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注:(婺wù),年齡按周歲計算。</p> <p>亭江镇的人文历史悠久,早在宋代的时候,长柄村就已经有“铁冶场”和“窑址”。宋大理学家朱熹曾在亭江怡山院、长柄村设塾讲学,现在留有“铁冶场”、“朱子祠”等古迹。圖上亭江龙津书院。</p> <p>據考證長柄村,在三国時期,就為東吳造船冶铁的地方,宋時称“铁冶场”,置于“窑址”據我記憶中兒時見過,在英屿村與長柄村山上交界处,名叫『嶺頂』的小山坡上,到處都是碎瓷片,長柄“窑址”應該就在此附近。长柄村后面的双髻山(鹰貓山)有“龙潭”,并有朱熹“跃龙津”等碑刻,所以又称“龙柄村”。</p> <p>清朝四川夔州知府王有树(亭江象洋人),曾为长柄村朱子祠撰书《龙津书院祀典记》,“吾里龙柄,宋之铁冶场也。自绍熙五年(1194),伪学之禁兴,紫阳朱夫子避地居此。有朱熹的两块碑刻,即“得月潭”与“跃龙津”。为双髻山(鷹貓山)壮颜生色。可惜,“得月潭碑”已毁,今唯余“跃龙津碑”。“跃龙津碑”通高168厘米,宽59厘米,厚15厘米,前后两面均阴刻“跃龙津”三字,行楷,字径34厘米。但该石碑已断为三块:一块在荔枝树下,另一块在水池边,还有一块在长安村村民家中。1990年1月,三块断碑移至朱子祠边。注:(䕫kuí,祀sì)</p> <p>明董应举有《龙潭游记》:双髻山(鷹貓山)在合北里。从香炉峰逶迤而来,重峦叠嶂。上有龙潭,悬岩夹立,飞流七十丈。潭前石屏高丈许,东有锦屏、兜鍪,有笏石、动石。溪曰岊溪、浩溪、龙迳溪。注:(鍪móu,笏hù,岊jié,迳jìng)</p> <p>《名胜志》:从浩溪涉上,有半练。又上,有石梁,水帘喷注其中,有白气如虹,随人叫呼而出,声止亦灭。自此而上,峭壁夹天,西有龙门水注下,可二十丈,广杀十之六,为第三龙潭,无径可上。就东石壁二百馀步,至第二龙潭。两壁愈高,几及千尺,瀑正向西,日光射之,白练如带,飞下四五十丈,下注潭口,可二丈,深不可测。潭前旧有石屏,龙怒而碎之,自此峭壁直上如削。欲上第一潭,不可得。</p> <p>董应举(1557—1639享年82岁,今年463歲),連江县琯头镇塘头村人。年青时,勤勉好学,立志报国。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考中進士时年41歲,歷任教授、主事、大理寺丞、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卿兼河南監察御史,經理天津至榆關屯務,政績卓越。後任工部侍郎兼理鹽政,巡盐御史恶其侵官,被劾罢职,崇祯初复官。在家兴利除患,与其子鸣玮,不惮烦劳,竭力开发百洞山即青芝寺,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經歷47年大規模建設)由朝廷董尚书主持兴建。</p> <p>青芝寺山上景点,《三友岩》是指:董應舉(琯頭人41歲中進士官職侍郎)叶向高(福清人24歲中進士,官拜宰相)李廷机(晉江人41岁中進土,官居相位。李延机年龄大于董應舉15歲,大叶向高17歲),当年三友在青芝山的怀抱里苦读诗书處,广为流传的“三人同行三宰相,回首一人贬侍郎”的佳话就出在他们身上。傳說中三位好友游學相识青芝寺,志同道合,結伴苦讀,立志報国。一日,他们遍游百洞岩各处胜迹,留连忘返,直到黄昏时候,才匆匆回归。当他们路过观仙洞时,山岭上刮来一阵清风,林涛声中,信佛有女子轻歌曼舞之音,三人不约而同地驻足探视,但眼前暮色苍茫,一无所见。李见时已不早,催促叶、董二人赶路。行不数步,走在后面的董应举罕然听到背后传来女子的逗笑声:"三人同行两宰相。"他回首张望,茫然间又听那女子的声音:"回头看我是侍郎。"他感到惊奇,侧耳细听,却再也听不到别的了。回到住处,董应举向叶、李二人说了刚才的奇遇,三个都受了鼓舞,尤其是叶向高,他前年在石竹山得梦"玉带环腰",今天又遇"宰相侍郎"的奇事,自感前途无量,但他掩饰激动的心情,对李、董道:"谋事在人,我们还是读书要紧。"话说后来,叶向高、李廷机同朝为相,董应举也官居工部侍郎,當讀者看完美好励志傳說故事后,旅游青芝寺,一定要覌賞《三友岩》《覌仙洞》景点,會給家中成員帶來惊喜與灵气 !切勿錯過!</p><p>据說董应举生前為官剛直,對百姓寬宏有度,死後被奉為神祇,实属少見!福建有三處建祠祭祀,分别是福州朱紫坊董見龍祠、連江青芝山董公祠、武夷山見龍祠。注:(祇qí神祈)另音(zhǐ)</p> <p>編后語:福州市亭江镇地理位置,依山傍水,風光崎麗,地灵人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以上選用朱熹,董應舉,古賢聖人,因為他們與亭江鎮鷹貓山有過歷史機遇的緣故 。原計划編寫歷史上著名的亭江賢人志士,如:1⃣️林硕(1388~1440年享年58歲)字茂弘,闽县(今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长安村)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生。明永乐十年(1412年)进士,授御史,出按山东、浙江等省,为治严肃。朝中凡有疑狱,必请林硕会讯。2⃣️王有树(1785~1870年享年85岁)字万滋,号植庭,(今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象洋村)人,進士出身,任主事签分吏部验封司,兼文选司。道光十七年升文选司郎中,补授四川夔州知府。孫子近代著名词人王允皙,玄孫王助烈士(1914-1941年享年27歲)又名道助。知識分子,曾在北京燕京大學,廈門大學求學過。1931年夏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选派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反帝大同盟远东大会,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9月21日率领小分队前往建瓯、南平、顺昌边界开展工作途中,在建阳东坑头遭受敌军袭击,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3⃣️ 林述庆(1881-1913享年32歲)字颂亭,福建省闽侯閩安鎮人,中华民国总统府顾问、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杀后,林述庆对袁世凯表示不满,声称南下起兵讨袁,为袁世凯所忌。1913年4月16日,袁世凯派心腹梁士诒将林述庆毒死。鑒于篇幅緣故,長篇短寫 ,只能起拋磚引玉作用,待期再述!作者筆名:(郭甄賢G·Z·X英屿人,編寫于20年8月中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