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帝中宗陵采风记

以道会友

<p>帝太戊,商第九位王,是为商中宗,帝太甲之孙,帝天乙(商汤)五世孙。商汤以伊尹为军师,伐葛伯、伐昆吾氏后,势力范围扩大,向北扩至洹河流域,帅诸侯伐夏桀成功后拥为天下共主,“汤(帝天乙)始居亳,从先王居”(颛顼、帝喾之都帝丘附近),都于亳(今内黄亳城附近),帝位传至第九,即五世孙帝太戊。帝太戊拜相伊陟(伊尹之子)、巫咸辅佐,致商中兴,四方心服,在位75年,驾崩葬于亳都(今内黄亳城刘次范)附近。今有宋朝重修商帝中宗陵庙遗址在内黄亳城刘次范村东头起。</p> <p>商纣王经商周牧野之战,亡于朝歌。周武王建都镐京(今西安附近),东周迁都洛邑(今洛阳附近)。春秋时期,孔子尊周礼,创儒学,重祭祀,重人伦,顺天命,敬鬼神而远之。战国时代,商鞅、韩非子重法学兵学,秦王用之变革而兴盛,秦灭六国,华夏一统,设郡县。因秦暴政,秦亡汉立,汉承秦制,先期尊黄老之学,与民生息,至汉武帝时期,儒家董仲舒倡独尊儒术,儒法并重,王权家天下,自夏禹传至清王朝帝制废,上下几千年。公元一九一九,五四青年运动掀起新文化革命,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兴起,至新中国建立后,又掀起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中,反儒批孔,各种庙宇被拆除,各种庙碑被推倒或砸坏,部分利用于井台。</p><p>今日,约文友金书兄采风内黄,经商帝中宗陵。据在场村民老人讲,在文革期间,商中宗陵庙中宋修祭祀主碑被拉倒,历代御制祝文祭碑被砸毁或被拉走,损失几乎殆尽。文革过后,拨乱反正,宋修商帝中宗陵主碑得以重新树立,至2016年中,县文化旅游局拨款重修主碑护亭和陵庙大门,及整理残碑并碑楼保护,原碑的精美底座有序排放在陵院内,现绿草丛生,显得既苍凉又厚重。</p> <p>在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改革开放时代,各地争先恐后挖掘文化遗产,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受到重视。内黄颛顼帝喾陵破土得以开发重建,安阳殷墟破土建园得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商丘、偃师等地为争夺古商都所在地争相造势。</p><p>采风离开陵庙,文友与我说:商帝中宗陵庙宋修主碑之大之美,国内少有,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也不为过,但是,主碑除了建亭保护以外,并无编制专人保护,实有国宝损坏之患。宋修商中宗陵主碑,有文物以载道,有商都于亳(今内黄亳城)之文理。</p> <p>宋修商帝中宗陵主碑,精美绝伦,暂时保存尚好,历代祭祀碑刻已严重损毁,仍是重要人文遗产。祖传文物虽在乡野,仍需力保,如一旦毁损,后人不得重见文物,甚为历史遗憾。公元二零二零年八月十六日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