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小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老大的幸福

<h3>这是我童年时期生长的小屋,位于金宝屯中学家属区东北角与粮库家属区相交的地方。这是我们一家七口人共同生活的地方,虽然它现在已经破败不堪,但这里深藏着多少甜蜜的回忆。父辈们手工雕刻的塑料麻将仿佛还在小屋里回响;母亲那温柔的一鞋底还会在我大腿上时常浮现不忍消散;哥哥那一口咬出的小月牙永远挂在心空上;大姐那勤劳的身影还在小屋里奔忙;二姐为了一张锅巴勇敢而坚强的从柜上摔到了地上;老弟那“二小子,回家吃饭了!”的呼唤依然在小屋上空回荡。这里有“小国,去刘三家借盆苞米面”的生活艰辛、这里有为了吃一瓶罐头而装病的拙劣演技、这里有藏在炕席底下的苦口良药、这里有零星的鞭炮在空中清脆的炸响、这里有罐头瓶做的小灯笼把巷道照亮、这里有麦夫子饼在空气中飘香、这里有太多太多的快乐回忆永远在心里珍藏......</h3> <h3>这是我少年时期住过的小屋,位于金宝屯中学小北门的后面。虽然当时也是土房,可相对于当时那一间残破的小土房,也可以说是鸟枪换炮了,何况还增加了半间的建筑面积。在这里父亲带领我们年年拖坯抹房,在这里我们帮助母亲一起做小买卖,在这里还有着雨大浇倒挎耳房的惊险一幕,大哥在这里成家立业,大姐在这里远嫁他乡。这是我们五个孩子逐渐长大成人的地方。</h3> <h3>这是我青年时期住过的瓦房,位于金宝屯中学学生宿舍区的北面。当时学校给老职工提供一个房场,自行出钱建房,为了省钱,父亲带着我们能自己动手的都自己动手,打瓦、上梁、抹墙面、砌院墙、刷柒、搭炕,一所崭新的三间大瓦房在我们共同努力下终于建成,这可是我们想像中的“宫殿”,虽然没有豪华的装修和高档的家俱,但住在这“宫殿”中舒服气派,心里那美的是“啷哥里哥啷”。在这里,二姐也嫁人了,我也在这里娶妻成家,后来老弟也是在这里成家的。孩子们都安顿好了,父母也是日渐苍老,五十多岁,满脸留下了被岁月车子辗压的车辙</h3> <h3>这是我分家单过另起炉灶的地方,位于金宝屯小市场西面的一个小胡同里。前面门房是砖瓦,后面是一间半的半砖半土的小矮房(现在的房主把已经翻盖成了砖房),这是我和妻共同购置的第一项不动产,为此,当时的我们背负了万元债务。可面对独立生活的新鲜诱惑,我们俩没有灰心丧气,反而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干什么都是劲劲的,每天都会畅想一下未来、规划一下将来、准备迎接一个小生命的到来,记得妻经常畅想的事情就是“咱啥时候能自己盖上三间大瓦房啊?”在美好的期待下,大儿子如期而至,在他出生的时候,外面下着雨,不争气房顶还漏了个洞,外面下雨是屋里流啊。妻在屋里生产,我顶着雨上房用塑料布堵塞漏洞。虽然很苦很累,可那真是“苦累并快乐着”!大儿子的到来为我增添了无限的快乐,总觉得一切都是“多美好啊!”当时为了工作和照顾孩子两不误,妻经常把儿子绑在悠车上出去收费,现在想想都很后怕。记得儿子在一岁多的时候,有一次连续三晚上哭闹不睡觉,到医院检查还没毛病,我们只好把母亲请来,母亲用大碗装满盐压实,用手帕蒙上,在晚上睡觉时扣在了儿子的头顶上,还在儿子的枕头下压上一把菜刀,第二天早上起来,拿起大碗,打开手帕,神奇的一幕出现了,碗中的盐竟然出现了一个月牙般的缺口,当天晚上儿子就开始乖乖的睡觉了。</h3> <h3>这是我与妻自建的三间大瓦房,位于金宝屯中学操场的南面。建房资金主要来源于把小市场的房子卖了1.5万元,当时抬了出去,一年利息回来就挣了7千来元,再筹措一下,就将这大瓦房建了起来,实现了妻的愿望。现在回想起来,我都佩服我自己,真有能力,有魄力,有眼力,还很有着一把子体力。秉承父亲的优良传统,所有能自己动手的决不花钱,能省钱的地方决不浪费。真个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啊,3米深的脏水井,我一个人一天多点就挖了出来。现在看到这瓦房,仿佛又看见了那个经常喝醉酒磨人的酒鬼骑着摩托车撞铁门,口含凉水装呕吐,骑在房脊砸瓦片,躺在墙头摔玻璃,还有大儿子虾条变手指精彩的魔术表演......</h3> <h3>这是我们一家现在生活的楼房,位于金宝屯镇税务局院内。人生中第一次住楼房,心情特别激动,这也是国家的好政策带来了人民生活条件的逐渐逐渐改善。可能是步步登高的原因吧,住上楼房后,妻就怀上了女儿。女儿的出生为这个家增添了太多的欢乐,小哥俩感情甚笃,什么好事都是你让我,我让你。这些年工资还年年上调,那真是有种蒸蒸日上的感觉,一切都那么顺利进行。现在孩子们都长大了,儿子也走向了工作岗位,女儿也读高中了,一年也回不来几次了,只有我们老俩口带着难舍的情结依然快快乐乐的生活在这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