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说《仁》解字</p><p>【一】原文:</p><p>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p><p>【二】出处:《论语·里仁》第二条</p><p>【三】翻译: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p><p>【四】意义:孔子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p><p>【五】典例:</p><p>(一)贫士的精神榜样——黔</p><p>黔娄是战国时期鲁国隐士,坚守正道直行而贫穷如洗,死的时候,盖尸体的被居然不够长,盖头则露脚,盖脚则露头,前来吊丧的曾子等人见状,提示道:“把被斜过来,不就够长了吗?”</p><p>黔娄夫人马上答道:“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非其志也。”“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便是宁可困穷也要坚守正道直行的宣言。接着黔娄之妻又有一段精彩的发言:“先生在日……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困,不汲汲于富贵,求仁得仁,求义得义!”可知黔娄先生是生前死后都坚守仁义之正途的仁人君子。</p><p>(二)清高陶渊明</p><p>刘向记载的黔娄故事受到后代文人们不断的歌颂,也成为后代文人克服生活艰难处境的精神寄托。那位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间小儿折腰的清高的陶渊明先生,在穷困潦倒很落魄的时候,写作《咏贫士七首》其中第四首便是咏叹黔娄的:</p><p>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p><p>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p><p>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p><p>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p><p>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p><p>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最后两句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精神实质完全一样。陶渊明认为黔娄死后一千年没有可以相提并论者,自己才是他的知心和同俦。</p><p>(三)多才不羁的元稹</p><p>多才的元稹也把自己比喻为黔娄,在最著名的三首《遣悲怀》诗中开篇便说:“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把妻子韦丛比喻为谢道韫,而把自己比喻为黔娄,还真贴切,因为黔娄妻子是贵族女子,而黔娄本人是贫士,这与元稹和韦丛的出身还真差不多。充满激情的清代诗人龚自珍,深沉内敛的现代文人郁达夫也都有赞美黔娄的诗句。</p><p>(四)圣人孔子</p><p>孔子和弟子在困守陈蔡的时候,困难到极点,有的弟子饿得都站不起来了。“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的回答实际便是“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的变相说法。这里的“君子固穷”的本义不是君子本来就应该穷,君子固定穷,而是君子能够在穷的时候固守道德情操而不会走邪门歪道。所以下句说“小人穷斯滥矣”。滥的原始意义是河水泛滥,到处流淌,引申为不加节制,没有约束,没有规矩的胡来。孔子认为如果不是仁人志士,没有很高的道德情操和自律能力,就不能长时间处在困穷的境地。</p><p>(五)全才苏东坡</p><p>苏东坡也是甘受清贫的士人,他在被贬到黄州后,每月的俸禄仅有一千五百个大钱,全家人的开销就这么点银子,确实很紧巴。苏东坡每月领完工资,便将其分成三十份,每天五十个大钱,穿起来挂在房梁上,告诉妻子和家人每天只能用一串,绝不能多用。如果赶上二十九天的月份,则用剩的钱改善生活。不要说贪污,绝不勾取一文钱。所以苏东坡才敢于在《前赤壁赋》中说:“苟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话。</p><p>【六】引申</p><p>“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简约而精确的判断,志士仁人很多都会经历过许多磨难,因此孟子才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能够挺住坚持过来的就是能够承受大任的英雄豪杰,不能忍受的就变志屈节或沉沦颓废而放辟邪侈了。所以自古以来,变节者众,守节者寡,因为很难。</p><p>左宗棠也发出感叹: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说明做成大事的人,有仁的人,是要经历磨难的并能真正熬过磨难的。</p><p>【七】现代意义</p><p>为什么仁者能幸福?因为真正懂得“仁”的人能真实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由于能真实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所以真正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知道自己到哪儿去也就是知道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所以仁者能感受到幸福。而社会上很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那是完全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之故。</p><p>“仁者”对于自身会有深切的体会,不至于在岁月的磨损中迷失自己,这应该也是“幸福”的基础吧!</p><p>宋明理学的二程中的程颐说“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张载和程颐都强调这个“公”字,这个“公”就有了超越一己之私的普遍性,利他性和包容性。因此,这样的人能感受到他人的疾苦和不易,能够知道照料和呵护包容他人,所以仁者多了一份大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