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right;">.</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原创散文】</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来自莫里莫的那条河</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煜 辅</b></p><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p style="text-align: right;">.</p><p><b> 我的家乡河北隆化,在承德市的西北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城大县。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城区人口不足两万,县域面积在全省排位第三。地属燕山东陆的群山峰峦叠嶂,四条河流水系相对发达,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全国都比较靠前。其中,有一条河自北向南穿城而过。它沉淀着的童年的欢乐,转递着久远的传说,见证着家乡的变化,承载着美好的寄托。这条曾经几十年流淌在自己身边的河,它来自内蒙古草原南部的莫里莫,名字叫作伊逊河。</b></p> <p style="text-align: right;">.</p><p><b> 在蒙古语中,有山岩的峡谷称之为莫里莫,而莫里莫作为地名,是承德市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一个乡政府所在地,它因清朝木兰秋狝七十二围之一的哈达图扎布而得名。它的北部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接壤,滦河的主要支流一一伊逊河就发源在这里。这条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围场、隆化、滦平三个县和承德市双滦区,汇入滦河,又经‘引滦入津’工程进入天津后注入渤海,全长195公里。远在魏晋时期,它叫“索头水”,辽金时期称之为“柳河”,明朝后期为“伊逊郭勒”,到了清朝,蒙语和汉语并用,才有了今天这个名字。</b></p> <p style="text-align: right;">.</p><p><b> 伊逊河,多么灵秀的名字!其实蒙古语中的伊逊就是九的意思,伊逊河也就是“九曲的河流”。它从内蒙古高原坝头的南塬走来,或缓或急,如梦如诗,留下了一串串虽然不曾经常想起,却也不会完全忘怀的记忆。我曾有诗作记 :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伊水若流云,恭逊且温文。</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出山泽塞北,入滦润津门。</b></p> <p style="text-align: right;">.</p><p><b> 就是这条进入我们县城的河,它的东岸,曾经是我孩提时代的乐园,它消费了我无数个星期天。小时候,一到雨季,遇到山洪暴发,站在自家的窗台上,就能看到从护城坝到西山脚下宽阔汹涌又浑浊的河面,不时的漂来树木、庄稼、甚至是家禽家畜。我们邻河而居的人家,一到汛期,家家提心吊胆,夜里都要安排专人值班。</b></p> <p style="text-align: right;">.</p><p><b> 大水退去的时候,露出了宽阔的河滩,我们学龄前的玩伴,经常去那里嬉戏玩耍,谁要是找到一个带花纹的彩色石片,都像有了重大发现,当宝贝似的你抢我看。</b></p><p><b> 在主河道旁边,有几条支流,水静如泉,它们离深水区很远,岸上和水下的环境非常熟悉,干净温暖又安全,夏季里的晌午头,我们这些光屁股的毛头小子东一群、西一片的在那里露天洗澡,扎猛子(潜水),搂狗刨(游泳)、打水仗,河套边成了那个年代经济实惠的水上乐园。</b></p><p><b> 冬季数九封河之后,宽阔的河面摇身一变,成了天然滑冰场,一到星期天,几乎整天被我们的冰车抢占。在那个“摩登”时段,一人一“车”自驾,好不神气活现。</b></p> <p style="text-align: right;"> .</p><p><b> 我的姥姥家离河的西岸不算太远。那时,城区河段只有一座木桥还在县城的北端,如果要过河,绕桥不是首选。只要没有洪水,都是涉水趟河。看着大人们卷起裤腿河水接近大腿根,我们脱掉衣服,用手举过头顶,水能淹没小肚脐。那会,就是有大人领着,也着实需要一定的勇气。</b></p><p><b> 随着年龄的增长,河滩上基本上见不到我们的踪迹了。但有一件事,几乎还是逢冬必至,那就是到河里去抓鱼。冬季抓鱼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给斗室增添一点生机和些许的乐趣。</b></p> <p style="text-align: right;">.</p><p><b> 在县城南大约一公里的转弯处,这条河有一个分流水闸,因为1964年搞“四清”时建成被命名为“四清闸”。不知为什么这里冬季不结冰,水下生长着许多葱绿鲜灵的植物,酷似文竹,银色闪光小鱼一群一群的游弋在水中,穿梭在绿植深处。</b></p><p><b> 忘了是从哪年开始的,也忘了是谁最先提起的,那些年,我几乎年年都要去抓上几条小鱼,带回几颗水草,放在高白的玻璃罐头瓶子里,摆在室内最显眼的地方。只要适时换水,不需喂食,一般都能养上大半年,有的竟能养活一两年。</b></p><p><b> 想一想,在灰暗僵硬的冬季里,有这么一点鲜嫩的青绿,有几条欢快活泼的小银鱼,袖珍、灵性、清盈的微观小景,却也觉得辉映蓬壁,它让我老早地体验了呵护与珍惜的滋味。</b></p> <p><br></p><p><b> 六十和七十年代,伊逊河的上游开始修水库,分四个工期,用了近二十年时间庙宫水库陆续投运。自此,伊逊河在我们县声名鹊起。它淹没了围场的小半个区,却富裕了隆化近一百里的整个流域。</b></p><p><b> 蓄洪减灾,促进了我们这里种植结构的调优。旱田变水田,农田改菜园,修渠种果园,庭院建庄园。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跟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快速发展,没几年就成为全县都羡慕的最富足的米粮川。</b></p> <p><br></p><p><b>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八十年代末,日本北海道“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在这里实验成功,被国家有关部门推广到华北和东北的水稻产区。从此,伊逊河流域的水稻名传千里,绿色无污染的“隆泉”等品牌大米,成为一些商超专用、特需的生产供应基地。</b></p><p><b> 稍微上一些岁数的人都知道,老热河省所在地的承德市与“塞罕坝精神”有着天然的渊源。几十年来,艰苦创业改造河山,山水田林路建设扎实推进、成效斐然。特别是国家和省的农、林、水项目,粮食基地项目,扶贫和民族等项目,一批批的落地见效,生态立市已经和正在惠及各个县区。今天看来,伊逊河流域又跨入了它盛装多彩、披红挂绿的最佳时期。</b></p> <p><br></p><p><b> 某个早晨一觉醒来,到城西河边散步晨练,“伊兴湖”三个醒目的石刻大字映入眼帘。河湖的称谓之变也是人们的观念之变,“景观”已经作为提升城市品位、扩大开放,惠及民生的发展硬件而得到长足的发展。全市各县区在市区武烈河滨河综合美化示范工程的引领下,城区河系整治全面快速升级。</b></p><p><b> 也许是受避暑山庄皇家园林的启示,承德市的园林园艺从设计到施工都非常考究,文史味厚重,动静感交融,琢而不奢,简而不庸。我到过不算少的地方,按同等的投入水准,总觉得有些地方的园艺作品难与承德比肩。这在我们家乡小城的十里滨河公园,可见一斑。</b></p> <p style="text-align: right;">.</p><p><b> 当你来到小城的河边,放眼河面,一道道橡胶坝分割成的梯级湖面水蓝如镜,晨曦东阳西照,青波浩渺;岸边公园烟柳婆娑,亭廊错落;地面绿草如茵,曲径葱容,季花芬芳盈硕。英雄广场苍松翠柏;体育广场器械成排;啤酒花园小吃大市;桥头舞场余音山外。河堤路、彩虹桥与小城灯辉相映,夜色添娇;老城万家灯火,新区五彩斑斓。人们茶余饭后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小城的“外滩”,打卡游玩,让很多人夜半后仍流连忘返。</b></p> <p style="text-align: right;">.</p><p><b> 社会在发展,家乡在改变,伊逊河虽然默默无言。但是,它的功劳却镌刻在我的心间。它一路向南,望着它的身影,我憧憬着,仿佛预示到,由它带来的新的惊喜,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再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b></p><p><br></p><p><b> 2020.08.16</b></p><p><b> 于北京</b></p> <p style="text-align: right;">.</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片 : 听香 影子里的我摄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网络截图</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文字 :煜辅(原创)</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音乐 :钢琴曲《谢谢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