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娘

水云间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巍巍牛头山</b></p><p><br></p> <p>小时候,孩子们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过新年之类的大节假日,因为那时候吃的零食肯定比平时多很多。但平常日子里最开心和期盼的事情就一定属于候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家老房子</b></p><p><br></p> <p>我的家就住在村子最中央位置,后面紧临村里的中堂(即香火堂),门口就挨着大门外(中堂大门口即成为大门外),当年是村子的信息中心,村民有事无事都要到这里来聊聊家常,哪怕是转一下都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堂(香火堂)</b></p><p><br></p> <p>80年代初,位于深山里的小村庄,物资还是很匮乏的,孩子们几乎没有什么零食,最常见的是家里自己制作的番薯条番薯片,有点爆米花和冬米糖就是最高级别的零食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这才叫瓦蓝</b></p> <p>候娘,亦称等娘。按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即等候娘的归来。这是80年代初我们都还是五六岁时就有的一种现象,也可以说是属于我们那一代特有的专利了。</p><p>我们村属于金华武义和丽水松阳遂昌两市三县交界的边际乡村,当年唯一能走出大山又是最近的就是松阳县的古市镇。古市亦称旧市,我们村里百姓至今还是称其为旧市,距离我们村25华里,全部山路,还有10华里的山岭,古市每月逢四、九为集日,每月六个集日,我们村所有的农副产品都会来这里交易。我们候娘的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美丽横坑</b></p> <p>因为路远,每次娘去赶集,都要起早贪黑,临晨三四点就要出发,肩上还要挑一些出售的农产品,农产品的种类也很多,有季节性的,也有常年的,如黄豆、小笋、田螺、扫把、草药、再没了就是柴火都要挑一捆去,总之不能空手去,边走边歇,走到古市都已经八九点了。进入集市摆摊热闹区域再开始交易,等到随身挑来的农产品卖完,再去购买一些家庭急需的物资。而我们关心却不是这些,我们期盼的是娘给我们带回来柴梨尼(黄花梨)、干蒸尼(麻花)、油枣尼、西瓜、还有那吃完中饭空饭盒里的天萝丝(油条)、肉包子,这所有的“美味佳肴”和高级别零食是我们候娘的最大动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晒谷场</b></p> <p>我们候娘经常会叫上一群伴儿,因为他们的娘和我的娘也是一起去赶集的,即使有个别伴的娘没去赶集,那也不会亏,因为那些高级别零食我们也会分点给他们共享。</p><p>我们经常第一个候娘点就在水田岭的晒谷场,这是我生产队的晒谷场,这里晒谷、晒豆、晒玉米、晒麦子,还晒豆瓣酱。晒谷场上人多,晚上谷子一收仓,我们还可以在场上玩,这里还是村里的露天电影放映场,电影《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嗄》都给我们留下了最深的记忆,现在因为没人种稻,晒谷场都被附近的百姓种菜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水田岭头</b></p> <p>一群小伙伴玩着玩着又想起娘了,大家都急着想见到娘,为此大家继续朝娘回来的路上走去,第二个候娘点水田岭头。有些年龄很小的可能就在这里候娘了,因为这里还是村庄里,人多不害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黄泥塌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随风摇曳的狗尾草</b></p><p><br></p> <p>一群大部队孩子又会往前走,来到第三个候娘点黄泥塌头,当然路边也少不了我们的歌声和山花烂漫。</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横坑新定社</b></p> <p>再走走,就来到了第四个候娘点,横坑社殿~新定社。有一半的孩子都会在这里候娘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下庄石拱桥</b></p> <p>第五个候娘点下庄桥头,当年还是木头桥,这石拱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的。因为桥头有凉水,大家也待得住。胆子大点,年龄稍微大点的小孩会继续往前走,当然也是被娘带回来的高级别零食吸引去的,我们都不知道娘会带什么零食回来,但心里那个念想一直鼓励着我们往前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月亮山下月亮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月亮里建潘田社</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外田岭脚</b></p> <p>从潘田社继续走,就来到了第六个候娘点~外田岭脚,到了这里基本上的孩子都不会再往前走了,因为这里都到了叶家田村的地界了,再走就要爬外田岭了,一般孩子都吃不消,再说五六岁孩子已经走了四里多山路了,就地休息候娘就是绝大部分孩子的选择。</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镶嵌在绿谷里的叶家田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美丽的棋盘山</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遥望大毛尖的院士路</b></p><p><br></p> <p>当然也有不安分孩子,或者说是力气大点的孩子,一边玩一边说笑着走,爬上外田岭,因为孩子们心里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谁能走到最前面,谁最早候到娘谁就是“老大”,谁就最厉害,这是力量,当然站的越高,走的越远,沿路的风景就越美……</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草比人高的外田岭</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最远的候娘点外田岭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向左司耕绳 向右出古市</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山花也美</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野果更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登顶为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蓝绿苍穹</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后记</b></p><p class="ql-block">候娘,只是横坑人特有的叫法。这条路一边通往松阳古市,让大山里的小村庄与精彩世界相通。一边通往田间地头,保障村庄子孙后代繁衍。这条路承载了我们太多的童年记忆。候娘只是这记忆中的一种情形。少年时的种田、砍柴等都曾无数遍走过这条路。</p><p class="ql-block">今日重走候娘路,特别是外田岭这段路,应是相隔二十年余,沿路风景大变样,原来的梯田基本见不到稻花了,换成了茶叶、板栗、油茶等经济作物,路边的野草也因没人行走而疯长,有些路段石阶都淹没在草丛中,人只能穿草而行,一路走过,拾回许许多多童年记忆……</p>